APP下载

《杜甫蜀漂十年之悲辛诗证》教学设计

2020-02-23庞海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巴蜀景物杜甫

◎庞海燕

【学习目标】

1.以知人论世法解诗,了解杜甫最后十年在蜀地漂泊的人生经历;

2.以缘景明情法研诗,分析并概括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以吟咏诗韵法读诗,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十年蜀地漂泊的人生况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对意境浑成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2.以人的角度理解杜甫的人生况味,以诗的角度欣赏诗歌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入蜀”,锦城是个好地方。提到杜甫时,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而杜甫一生最平静惬意,最失意落魄,创作最巅峰的状态也是在巴蜀的这段日子.......

二、探究四首诗

(一)介绍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0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2.困居长安时期(30—44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为官时期(44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漂泊时期(48至58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甘肃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杜甫在长安失意,辞去刀笔小吏后投奔甘肃的亲朋,但在陇西生活的辗转艰难,让他最终决定:去巴蜀!他没有想到这一去便是十年,至死再也没有回长安和故土。杜甫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而在巴蜀之地就写下了八百多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了解杜甫在巴蜀的生活状态,才能理解杜甫的诗篇,进而理解杜甫。杜甫的巴蜀生活又可以分为寄身成都的安定和出成都后在各地的漂泊。我们先来看入住成都,在草堂安定后,杜甫大约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武侯祠,然后写下了《蜀相》——我们一起试着朗读。

(二)研讨

问题1:请同学们聚焦颔联的景物描写,是否是诗人对武侯祠里景物的客观呈现?那么将“自春色”改为“衔春色”,“空好音”改为“唱好音”如何?

问题2:诗歌颈联对诸葛亮的评价突出了哪个方面?是智慧过人?还是他的鞠躬尽瘁?为什么要突出这个方面?

【小结】 问题1:不仅是一个客观呈现,原因有二:一,有殿宇和塑像,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不比阶前碧草和隔叶黄鹂更重要,为何要分出一句来写这个?二,“自”和“空”明显是诗人内心的感受。所以这大概是他参观完,百感交集中,万端感受难言,才越发感到阶前碧草的春色和隔叶黄鹂的好声也无法理解和传达。

问题2:颈联对诸葛亮的评价突出于他鞠躬尽瘁的方面。有“蜀相”和“老臣”为证。他的题目之所以用了“蜀相”而未用“武侯”和“诸葛”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在辅佐蜀汉王朝的尽心竭力。而杜甫推崇诸葛亮所为的“天下计”仅仅是指“刘氏子孙的万事皇基”不成?对,不仅仅是,更多的是指诸葛亮一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这不正是杜甫一生所心系吗?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最后一句的“英雄”,非横刀立马之辈,而是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时间走进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且受人排挤,只好离开成都,开始了在巴蜀一带的漂泊,此刻的老杜,不仅抱着多病之躯,而且携家人顺江而下,不知将往何处寄身,在去往渝州和忠县的路上,一个旅途之夜,他写下了《旅夜抒怀》。

问题1:前两联的近景和远景仅是旅夜所见之景?还是另有深意?有何深意?

问题2: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的人生理想,来阐述颈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

【小结】 问题1:前两联的景物描写并非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寥。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说写出了诗人“喜悦”之情,其实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他孤苦伶仃和颠沛凄怆的心情。所以这种手法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从上一首的《蜀相》中的景物描写和这一首的景物描写,我们不难总结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一大功能就是为了将情感藏于期间,更为蕴藉婉转地传达。

问题2:后两联是“书怀”,“名岂文章著”,有些名声,哪里能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年老就应该退休了。这是反话,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因文章而著名,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是既老且病,但他被免并非是因为他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是诗人心中的不平。也正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才使得他漂泊孤寂如同一只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

(第二课时)

一年之后,公元766年,杜甫结束云安(重庆云安)的养病,来到夔州(重庆奉节)西阁。冬日来临,他明显感觉自买舟东下以来,生命在一点点流逝,不过夔州西阁条件舒适,给他提供了闲暇来缅怀三国的古迹,精心打磨自己的律诗。他经常一个人住在西阁,在西阁的走廊上遥思千年,眺望万里,我们很熟悉的《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就是此间所作。

问题1:比着前两首诗,这一首明显多了哪种人生况味?

问题2:诗中哪些诗句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描述?

问题3:这里也提到了诸葛亮,和《蜀相》中所提是同一个用意吗?

【小结】 问题1:这首诗比着前两首多了时不我与之感,因为杜甫的几位好友严武、高适,李白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的心情异常沉重,自感时日无多,所以开篇句便是“岁暮阴阳催短景”表层指白天越来越短,深层指有生之日无多。

问题2:中间两联“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传递给我们当时军阀混战,社会仍动荡不息,这也是让诗人深深忧虑而夜不能寐的地方。

问题3:这里诸葛和公孙述的典故是为了表达,当时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所以我的人事和音书也就只能任其寂寥!其实是指自己内心的所有感怀和情绪,也就只能任其生任其灭,又能如何呢?

顺水而东,一路从江陵到岳州,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下,想到的是自己,而最牵挂的依旧是什么呢?我们且看最后一首《登岳阳楼》。

问题1:“昔闻”和“今上”之间你读出了什么人生况味?

问题2:颔联写洞庭湖地浩瀚无边,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意境的壮阔之感由何而来?请从探本求源的角度尝试回答。

问题3:前几首纵使生活再难,杜甫也未流泪,而此篇在登临岳阳楼后,“凭轩涕泗流”,是什么触动了他?

【小结】 问题1:早年听说洞庭名胜,而到了暮年才能登临,这里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常的叙述中,寄寓了一生的漂泊,一生的坎坷和悲辛,所以这两句看似平常,却是感慨万端的。

问题2: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好像浮在湖水中一般。”意境是由心而造境,绝不仅仅是景象可以达到的意味,一定是带有主观的元素,融合一体,才形成意境。所以这意境不仅从景中而来,更从诗人的抱负和思想中来。杜甫的身世那样凄凉寂寞,但还眼望动荡的万里关山。这样的胸襟和洞庭宏伟的气象就正好衬托起来,相得益彰。

问题3:杜甫始终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眼看此生将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已成泡影,而国家和人民还在动荡水火之中,他的不甘已然化为绝望,以致于“涕泗滂沱”。

三、结语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最后的怀念。他的一生如一匹奇异的布,少年由金丝珠玉织就,壮年由麻草拼凑,而晚年却是以一颗颗为百姓淌出的血泪编织收线。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深沉!请各位读他的沉郁顿挫,记住他的沧桑挚怀!

猜你喜欢

巴蜀景物杜甫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写写冬天的景物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杜甫改诗
绝句
杜甫与五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