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了“看客”怎能读懂“孔乙己”

2020-02-23杨根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钱伤疤孔乙己

◎杨根增

上《孔乙己》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析“(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学生回答很积极,思维很活跃。观点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排”字表现了孔乙己炫耀摆阔的个性;二、“排”字表现出孔乙己的迂腐;三、“排”字折射出孔乙己的穷酸;四、“排”字透着珍惜,说明九文大钱来之不易。持“炫耀摆阔”观点的同学还随口说了个颇为不雅的网络词“装B”,以表达他对孔乙己的鄙视。没等我点评,学生就开始起哄,说这个词用得好,形容孔乙己最贴切。我笑笑,虽没敢对这位同学的粗俗措辞公然“点赞”,但内心还是认同了它的恰当。

这节课一直让我感觉良好,直到瞥见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孔乙己》小说突出了人生的寂寞、冷漠、麻木。”天哪!孔乙己的时代是这样,我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我顿时陷入了愧疚与沉思。《孔乙己》要在当下的课堂迸现出什么样的价值?教师和学生要以什么样的视角进入文本分析?我不能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教师和学生千万不能成为新时代的“看客”,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围观嘲弄孔乙己,一年又一年,在课堂上复制冷漠与麻木。

如果“装B”是谬解,那我的教学就是一场对孔乙己人格尊严的摧残运动。学生是“刽子手”,我是“帮凶”。于是,我开始查资料,试图为我的不安寻求慰藉。结果,慰藉没得到,不安却更重了。因为,我读到了孙绍振先生的评论:“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但是,却是对孔乙己对残余自尊的最后摧残。从一开始,他的全部努力就是讳言偷,就是为了维护最后的自尊,哪怕是无效的抵抗,也要挣扎的。这是他最后的精神底线。但是,众人,无恶意的人们,却偏偏反复打击他最后残余的自尊。”这段评论让我如梦初醒:文本解读不能武断与任性,而要客观与真诚,这份客观与真诚就表现在对语境的细致关照。孙先生的解读之所以动人、服人,就在于他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短衣帮”,也没有本能地同情或鄙视孔乙己,而是一切从文本出发,让语境说话。

于是,我开始细细琢磨“(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语境,发现它出现在“短衣帮们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之后。孙先生说“孔乙己最讳言的就是偷”,而“质问伤疤”不正是拿“偷”说事儿吗?“伤疤”隐含着“挨打”,“挨打”隐含着“偷”。对于孔乙己这种自尊心极强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伤疤”真不小!不单单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那么,面对这样的取笑,依孔乙己的身份与个性,他不可能无动于衷。可是,他反抗了吗?从接下来的一句话似乎找不到答案,“他不回答,只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这“不回答”和“只顾要酒”的举动显然不像反抗,以致于很多读者认为:面对取笑,孔乙己没有接茬儿,他“忍”了。孔乙己真的“忍”了吗?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一下,先来分析“排”有没有“炫耀摆阔”的意味,一旦“炫耀摆阔”成立,“装B”就能成立。

首先,炫耀摆阔之人需有炫耀摆阔之资本。这一点孔乙己不符合。要说学问,他可能还有些自信,比如教孩子“茴”字的四种写法,但在钱财上他绝对不敢嘚瑟。其次,炫耀摆阔之人往往具有虚荣高调之个性。这一点孔乙己也不符合。个性必须是从惯常性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假如孔乙己一到店就高声嚷着要酒并逐个“排”出酒钱,而且回回如此。那么,我们才有理由说孔乙己虚荣而高调,而小说并没有这样的交代。最后,炫耀摆阔之动机往往是博取他人的倾羡与赞赏。这一点更不符合。孔乙己显然知道自己与周围人的隔阂,躲之还唯恐不及,怎敢在人前显摆。孔乙己这种从不敢显摆的“低调”与“落寞”有文本为证:“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可见,孔乙己要是实在孤独难耐了,也至多敢在孩子们面前找找存在感。综上所述,“排”字做“炫耀摆阔”解没有任何的文本依据,用“装B”形容孔乙己简直就是污蔑!

还是那句话,文本解读需要的是客观与真诚。学生之所以不假思索地用“装B”形容孔乙己,我之所以轻率地认可他们的解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本能地鄙视孔乙己。孔乙己已经被我们无意识地丑化了,迂腐、穷困、怯懦、麻木、虚伪、悲哀……,简直一无是处。在我们眼里,这样的人做出不同寻常的动作不是“装B”又是什么?

现在,我们再回到“面对短衣帮的取笑,孔乙己有没有‘忍’”的问题上来。笔者认为,孔乙己不但没有“忍”,而且“回击”得格外巧妙。这个“回击”就是“排”,它是孔乙己维护自尊的典型表现。那么,这一“回击”击中了短衣帮的什么要害呢?结合语境不难推测,那就是“短衣帮喝酒拖欠、赖账”。“排”的潜台词就是:“我孔乙己光明磊落,人穷志不穷,喝酒给钱,不像你们这些白丁,人品有问题!”这么解读有文本依据吗?有,第四自然段“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就是。孔乙己显然是想通过“排”这个动作取得“无声胜有声”的回击效果。生效了吗?没有。反而招来了更疯狂的嘲笑。这其实不怪孔乙己,而怪他的对手实在是鲜廉寡耻,这从“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可见一斑。

同样是被揭短,孔乙己就没有短衣帮那么淡然了。他“睁大眼睛”说,甚至“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原因何在?跟身份有关。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在道德伦理的问题上,这种人总是表现出更强烈的自尊。所以,无论哪一场道德“互撕”,受伤的只能是孔乙己,这也正是大家总喜欢拿他取乐并总能达到娱乐之目的的根源。

想想看,当短衣帮们初次叫板孔乙己,说他“脸上又添了新伤疤”的时候,孔乙己为什么不用语言回击而是选用更为隐晦的动作回击呢?原因有两点:一、文人的清高。在孔乙己看来,这些短衣帮不屑置辩;二、文人的怯懦与无助。面对取笑,无论孔乙己怎么反抗,终会寡不敌众。因此,在触及尊严的问题上,孔乙己一直表现得胆怯而惊恐,短衣帮们却偏偏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并且穷追不舍。面对如此“蹬鼻子上脸”的取笑,孔乙己做不到视他们如“空气”,也做不到拿取笑当“耳边风”,自然会“逢嘲则辩”,只不过“辩”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罢了。“排”折射的就是这种复杂心理状态:欲辩又不屑,不辩又不能,躲又躲不了,斗又斗不过。情急之下就只能采取这种相对隐晦而弱化的反抗方式。

正如孙先生所说,在“偷”这样的取笑上,孔乙己是极力维护自尊的,尽管他的反抗是无效的,但他仍要挣扎。而短衣帮们也把“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反复打击孔乙己残余的自尊。但这个“屡辩屡败”的孔乙己还不是最具悲剧感的,因为他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一点点的精神与活力。而当这点残余的自尊和仅有的一点反抗精神消失殆尽的时候,孔乙己也就彻底“死”了,作者对这个悲剧形象的刻画才算完美收官。

中秋之后的鲁镇秋风一天凉比一天,酒气飘香的咸亨依然如故,而孔乙己却变了——因“偷”被打,身陷残疾,彻底失去了生存能力,连“站着喝酒”也不能了!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反常,面对掌柜“同往常一样”的取笑,孔乙己“却不十分争辩了”,他完全没了“排”出九文大钱的激情与勇气,只剩下卑微、寒碜到极致的“摸”了,这显然是“哀莫大于心死”的节奏啊!

猜你喜欢

大钱伤疤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伤疤
将“城市伤疤”变成亮丽风景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
天生我才
挣不到大钱怎么办?/挣到大钱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