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与挑战性问题的设计
2020-02-23封志娟
◎封志娟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存在问题层次浅、问题之间逻辑性不强、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无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等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改进与创新。深度学习重视构建知识体系、逻辑关系,注重学生形成个体体验,教师应该将深度学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深度学习,教师可以设计挑战性问题,以此更好启发学生深层次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对课堂提问的意义
深度学习情况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先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并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批判、质疑和创新的理念,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从而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其它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深度学习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高阶思维,在掌握知识之后迁移运用相关知识;二是注重个人的积极参与,与文本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辨析与判断,更好整合与构建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其提供理论知识和更好设计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设计挑战性问题,从而更好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深度学习,有效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中挑战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教师结合深度学习的理念设计挑战性问题,需要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明确提问的主要目的,在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引入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相关问题。
(一)设计由浅及深的问题,有效整合跨学科资源
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中,为更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由浅及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思考和解答简单问题开始,逐步过渡到思考和解答复杂问题,以此潜移默化地实现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整合跨学科资源,设计相关挑战性问题,这样既可以让问题更具综合性与挑战性,而且能够更好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主要运用说明的手法,讲述了有关纳米技术的含义及其纳米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点:一是识记“乒乓、纳、拥”等生字词,能够体会和运用“纳米、健康、预防”等词语;二是阅读课文和理解关键语句,筛选信息和理解纳米的知识;三是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纳米的神奇功用,形成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初步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等展现一些纳米技术的应用,比如纳米技术在碳原子上绘制的中国地图、纳米机器人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纳米涂层被用于隐身战机等,以此吸引学生和让其体会纳米的神奇。在让学生课前预习与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由浅及深的问题,比如:本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碳纳米管”具有怎样的作用?纳米技术的研究目标是哪个范围?结合《科学》设想纳米技术还有哪些运用?以上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总结到细节问题,过渡到跨学科的挑战性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现小学语文的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挑战性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搭建迈向高阶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质的问题,为学生留足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与研究成果回答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正向评价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持续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巨人的花园》一文,它是属于童话故事,讲述了巨人在看到孩子们在自己花园里玩耍时很生气,接着把孩子拒之门外,之后花园的花不开、鸟不语,变得荒凉起来,巨人为此感到疑惑和沮丧。当孩子们从墙洞爬进花园,春天也来了,当巨人赶走孩子只剩下冰雪覆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拆除围墙,孩子们和巨人一起嬉戏在花园中。本文通过对比与想象的手法描写,告诉孩子们人不能自私,应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等,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具体描述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空白点设计开放性质的问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更好感知其中道理。比如: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你能发挥想象将这个情境写出来吗?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比如可以根据第二段中的“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还偶遇十二棵桃树”“小鸟在唱歌”等内容描写。
(三)设计分层挑战性问题,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与小组合作探讨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设计分层挑战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发展区进行思考和创造,循序渐进地提高思维能力与学习效果。同时,由于小学语文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设计挑战性问题时需要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提高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内容的重要作用,更加积极地结合生活思考与探究问题。
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问题和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挑战性问题,从而让班级上的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深度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本文的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丞,妒,寨”等生字词;二是情感态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形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三是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总结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要理解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识人心的本领。结合以上分析,教师可以提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问题,比如: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并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说说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文中有哪些写人物特点的句子?你还能找出其它古代名著中写人物特点的句子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经典的故事?根据文中描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以上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足够熟悉,并结合自身知识经验,经过思考与探究后才能更好解答。
(四)设计语用类型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与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设计挑战性问题之时,除了设计语言建构类型的问题,还应该设计语言运用类型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怎样表演课本剧”的口语交际主题,提出类似以下语用类型的问题:怎样更好地表演课本剧?以此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进行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思考如何选择课文、编写表演剧本、分角色展现,以及探讨如何将性格迥异的人物和各具特色的故事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小学生需要编写表演剧本、对话交流与合作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五)设计相关鉴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大都是运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描写壮丽的山河及其相关美景,描写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表达多种多样的思想情感,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该设计相关鉴赏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鉴赏诗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阅读诗歌,试着将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初步了解诗歌所描述的情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点拨,比如可以根据“青海,玉门关,楼兰”等进行拓展讲解,展现相关背景资料,并设计挑战性问题: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境?如何理解最后一句?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之后再结合爱国主义层面进行讲解。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先明确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精巧设问,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深度学习中,启发学生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解答问题,进而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