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2020-02-23刘向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承天寺夜游导语

◎刘向军

导语的设定,是文章之起始;是内容之凝练;是读者对作者所书之物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任务重要的第一步。导语的各种表现技巧也是种类繁多,例如渲染式、引入式、悬念式等等。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导语作为文章的前锋,为了能激发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对文章有一个良好的总结概括,教师需要在开课之前苦心经营,不断雕琢,以期得到完美的呈现效果。为此,本文将初中语文的教学作为出发点,以《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例案内容,对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展开讨论。

一、导语写作要求

导语牵引着的是文章以及阅读人的兴趣,一篇好的导语就仿佛是待人开启的潘多拉宝盒,它是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导语并非需要对文章面面俱到的进行描述,就像一块奶油蛋糕,你知它香甜便一下子吃完,但过后肯定会觉得过于甜腻,对它失去兴趣,之后也不愿继续吃。不如换一种方式,知道蛋糕好吃,于是只吃一部分,过一过瘾,留下的等以后再吃,这样你会想着它,认识到这块蛋糕是有多么吸引人,不但不会觉得腻,反而对以后能够继续吃到它感到一丝窃喜。

文章就是这块蛋糕,那怎么让它“香甜”起来呢?这时就需要导语发挥它的作用了。导语一定要明了切题,紧紧围绕文章展开,不能张冠李戴、词不达意,同时也要简简单单的对文章描述,做到微言大义,让读者眼前一亮。导语是文章过筛后的精华,通过它的表达,让读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迫切想要了解文中内容的欲望,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导语也要具备自己的感情,干巴巴的内容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精彩的内容往往是平易近人的,在导语的表述上,不妨适当的添入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联系身边与文章内容有些许相关的事情,让阅读的人更有代入感,且真情实意,不忍心与之错过。

总而言之,只有开头做好,后边的内容才能完美地完成,文章是蛋糕,导语就是它的外形和气味。好的导语能为文章锦上添花,对导语的描写可以从模仿优秀的内容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多多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记承天寺夜游》导语描写

现在下述内容将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将上述内容运用到导语的描写上来,将本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入手,提供几种不同形式的导语内容,希望能为日后教师描写导语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与启发。

(一)以题目入手设计导语。从题目出发,题目是文章的“代言人”,提炼题目中的内容,“记承天寺

夜游”短短六个字,拆分来就包含着四种不同的内容:“记”“承天寺”、“夜”与“游”。由此也展开了四种不同的导语写作形式。

以“记”来说,文章是一篇记叙文,“记”字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个特点,记字位于题目的开头,文章体裁表达得很明显。教师以“记”字来展开的导语可以有如下内容:“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件事情的描写,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五种表达方式以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个要素。记叙文存在了很长时间,期间也不断地被修改,但其记叙的本质一直没有变。‘记’字代表着记叙文,在文章中,或出现在开头,或掩藏在结尾,或表达于标题,这就是在暗示着文章所属的文体。在看到《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我们就清楚地了解到了这是篇文言记叙文,那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古代记叙文和现在的记叙文表达手法又有什么区别呢?怀揣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这个导语,就是围绕题目中的“记”展开,涉及了与记叙文相关的表达方式和要素,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也由此阐述出本文的文体,让他们在了解文体和体裁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符合人文精神,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承天寺”来说,这是作者所处的地点,地点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之一,人们在做事、抒情时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点条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条件,地点范围可大可小,可山河可湖泊,将地点作为导语的内容,就是把客观的地点情况以或抒情、或直陈性的语言将其环境特征表达出来,通过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存在的环境特征,给人以一种切身处在那种环境范围中的真情实感,以本课的承天寺来说,它是一个小寺庙,作者与其友人令人难忘的夜游发生于此,由此展开的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寺庙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物质承载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寺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不断出现了如白马寺、大昭寺、少林寺等等著名的寺庙。来看本文的承天寺,说起‘承天’,相信大家对‘奉天承运’这句话都不陌生,古人都很迷信,‘承天’也就是承奉天道。作者苏轼他们所处的承天寺在现在的荆州,在当时的寺庙中,这一所并不是最雄伟的,但因为苏轼这首古文经典,使它成为了最负盛名的。那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魅力,使一所寺庙极负盛名呢;他们为什么要在承天寺这一寺庙里夜游呢;夜游又看到了什么呢,下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为大家揭开这些迷惑。”

以地点承天寺着手设计的导语,为学生们普及了一部分和寺庙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走进了苏轼夜游的场所,同时带着问题来思考学习,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以“夜”着手设计导语,是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时间进行阐述,事件、情况都是发生在某一时间段内,因为时间所具备的意义,我们知道苏轼和友人的夜游发生在某天晚上,以“夜”所包含的时间条件作为中心叙述的导语可以如下展开:“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到过‘朝而往,暮而归’,古人日出工作,日落休息,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遵循着晨起暮归这一规律,然而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的晚上,苏轼却没有按部就班的宽衣睡觉,他夜不能寐,心中各种感情喷涌而出,也久久不能释怀,那么他在纠结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跟着文章,追溯到那天的晚上,看看这个大文豪为何难眠,又是如何度过的。”

这个导语围绕着时间展开,以“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产生代入感,深夜却无法入眠,心事必将填满胸膛,让学生对作者的心事产生了一种渴望窥探的欲望,使文章变得神秘而吸引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沉浸其中。

以“游”来作为切入点,题目中的“游”对文章发生的事件做了一个简单概括,作者的“游”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对文中作者“游”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选取“游”的一个重点进行展开。《记承天寺夜游》关键字就是游,由此可以展开如下内容设计:“同学们,当提到‘游’时,大家想到了什么?游玩、旅游、游戏等等,这些词无一例外,都是能勾起我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快乐的追寻的,游可以开拓我们的眼光,丰富我们的阅历,放松我们的心情,那在本篇文章中呢?作者在夜游,那文中的作者想的也和我们一样吗?他也在游玩吗?他的心情也如我们所想的一样,开心无忧吗?让我们进入文中,跟随着作者一起,游他所游,想他所想,看看我们会从其中找到哪些真相。”

这篇导语没有讲文中事,也没有提炼重点,而是单单对“游”字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游”体现在一个个的动词上,导语从“游”字本身出发,让学生们联想起游时的兴致盎然,最后笔锋一转,将其带入到作者身上,夜游为何,夜游如何,一个个谜题也被牵扯出来,学生对“游”产生了兴趣,在学习时也会对“游”的内容更有印象。

(二)以内容入手涉及导语。从文章内容出发可以找人称和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的对人称的描

述中出现了“吾”可以看出是以第一人称展开的,关键词是“闲”,教师在以导语引出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对文章进行通读,为上课做准备。

首先以人称来说,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吾”,导语可以设计如下:“同学们,苏轼这一生坎坷,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宋朝懦弱,苏轼一心为国却不被朝廷重视,反倒是奸佞当道。苏轼因新法被贬黄州,恰巧好友张怀民也被贬职此地,二人一同夜游。苏轼虽被贬,但爱国之情却丝毫不减,如此爱国志士,他的心情都在自己夜游时被抒发了出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与苏轼一起,感受他的命运,感受他的无奈和经历。”

苏轼的“吾”体现了这是他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篇导语简单的讲诉了苏轼当时的人生情况,从全局写起却不显得赘余,解释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处境,给文章又添了一丝深度,让学生们能够对苏轼这传奇人物的一生产生共情。

然后就是关键字“闲”,导语如下:“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本文的关键词‘闲’呢,为什么闲是文章点睛之笔?它甚至没有被作者单独的留出来,只是被平淡的藏在了句子结尾。闲对应的是忙,作者的闲是对自己目前官职情况的真实介绍,他是个闲官,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自嘲。由于闲,作者才有时间与友夜游,此时的苏轼真的乐于处在这种‘闲’的状态中吗?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对文章进行学习。”

“闲”是作者的心境、感情、现状,苏轼的坎坷仕途造成了他的“闲”,以这个关键词入手的导语变得更有针对性,同时文章的主旨也得到了概括。

三、结束语

本文讲述了导语的写作要求,以及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的几点导语设计范围。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内容只是一种参考性建议,希望对文章的引出、各类导语的设计起到帮助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承天寺夜游导语
导语
夜游泉州西湖
夜游蜡像馆
阳光
夜游青岛去哪里
本期专栏导语
夜游桃花江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