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中“黑猫”的隐喻
2020-02-23王文娟
◎王文娟
任何一个经典文本的解读,都要超越其文字层面意义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同的解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当说这种多元解读、深度解读,正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多元解读拓宽学生对文本解读理解的宽度,通过深度解读挖掘学生对文本解读理解的深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作为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还有一个挑战就在于,因为文本是经典的,所以教师对这些经典文本往往是知根知底,而这很容易约束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空间,要想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真正处于主体者的地位,语文教师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已有的观点,尽可能的将学生的认识向深度引导,向广度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解读彰显其应有的意义。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郑振铎的《猫》历来是热点课文之一,在解读这篇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度挖掘,寻找隐喻的意义,是课文解读的坚实基础。《猫》的风格表面上是“平淡琐事与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但因通篇多处的“隐喻”,即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和理想,因隐而平淡,因寓而蕴藉,使得该篇有了极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广阔的社会意义。[1]一个有意义的细节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猫》这篇课文写了三只猫,而事实上这篇课文却提到了第四只猫,这只课文中一带而过的猫,有着什么样的隐喻呢?笔者以为值得探究,这也应当是本文解读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一、课文中到底写了几只猫
郑振铎的《猫》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说课文中写了三只猫是显而易见的——文章写了“我”家养过的三只猫一病亡,一丢失,最后一只冤屈而死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众多的教学实录或文本分析的重点往往在这三只猫的身上。[2]说课文中有第四只猫,有人可能会觉得突然——事实上,当笔者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课文中有第四只猫时,学生也是一脸茫然。
第四只猫是只黑猫,也就是偷吃黄鸟的那只猫,课文中只有一句话——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闲着一只黄鸟。由于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力此时正集中在课文的情节上,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初读甚至是重复阅读的时候,都注意不到这只黑猫的存在。而事实上,如果注意力不放在这只黑猫身上,也根本意识不到这只黑猫在课文中有着什么样的隐喻。又或者说,假如不认为黑猫有着隐喻,那就只能认为课文写了三只猫。因此课文中到底写了几只猫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黑猫值不值得研究这个问题。
很显然从作者的课文描述角度来看,这只黑猫是不值得研究的,毕竟他首先不是课文中的“我”关注的对象,从直觉的角度来看,在整篇课文当中,这只黑猫连“跑龙套”的角色都算不上。那么黑猫就真的没有价值可以挖掘吗?笔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二、黑猫的教育隐喻
在对《猫》这篇课文进行深度解读时,有一个被认同的观点是:《猫》这篇课文与其说是写猫的,倒不如说是写人的。课文中浓墨重彩所写的三只猫,结果都“亡失”了,而这三只猫亡失的过程折射出的正是人的心路历程,又或者说是人性的变化轨迹。
由于课文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这只原本不为作者所喜欢的猫,最后却导致了作者家“不再养猫”,这当中的复杂过程课文中已经有了充分的描述,在此笔者想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那只黑猫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这只黑猫,使得作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不妨梳理一下前因与后果。
前因:在领养了第三只猫之后,“我”家所关注的其实不是这只猫(因为当初只是因为怜悯之心才领养了这只猫),在买回了芙蓉鸟之后,芙蓉鸟其实才是家里最重要的动物——宠物。但是不幸的是,买入的一对芙蓉鸟却都遭受不幸,一只芙蓉鸟死了,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懒散的第三只猫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直接原因则在于这只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似乎早就有了作案动机,因此“我”几乎是毫无怀疑的就认为“一定是猫”,而且“立刻便去找它”,而找不到时,又断定其是畏罪潜逃。更可叹的是,在终于找到这只花白猫时,“我”拿起一个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然后猫便逃了,而“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后果:“我开始觉得是我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如此分析可以发现,这个前因与后果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而这个因果关系之所以成立,恰恰是因为那只黑猫。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认为,不讲第四只猫,就证明没有读懂这篇散文,极大地流失了《猫》文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尤其是不能将此文上升到更加“有用”的境界。[3]
在这一瞬间也应当认识到:黑猫这个“真凶”,才是作者思想发生巨大改变的关键,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三、黑猫的教育隐喻再思考
笔者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是:黑猫,意味着真相!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设计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到黑猫的教育隐喻呢?一般认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有了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因课堂的突发状况,教师放弃预设,大胆生成,和学生共同探究,从而对《猫》的主旨有了多元的理性理解。[4]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暂且先放下课文中对情感的描述,从破案的角度来看第三只猫的“人(猫)生经历”,又或者说将其与生活中的人对应起来,那第三只花白猫就有了这样一个身份:原先好吃懒做,后来见“食”起意,并犯下“人(鸟)命大案”,破案者(“我”)基于并不充分的证据,主观认定第三只猫就是真凶,然后实施了惩罚……直到真凶(黑猫)出现,结果真相大白。而作为破案者的“我”,良心受到谴责,从此退出破案界(永不养猫)。
在好多学生看来,这是一个绝妙的对比,而在这样的对比过程当中,再去思考黑猫的价值与隐喻,学生的认识便发生了不同:如果黑猫确实是真凶(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黑猫吃了第二只芙蓉鸟,并不意味着它是第一只芙蓉鸟被害的真凶,但作为文学创作,这样的稍显不严谨的逻辑可以忽略),那它的出现实际上是还了花白猫一个清白,尽管这不是黑猫的主动作为,但是在课文中,它那惊鸿一瞥的身影,已经成为作者心路历程发生巨变的一个关键。
学生的认识不同,意味着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有了新的结果。进一步讲,这只黑猫还有着更深的研究价值。如上所说,黑猫意味着真相,在黑猫出现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真相,于是就有了相应的行为;在黑猫出现之后,“我”才意识到我并没有掌握真相,而冤案已经造成,并且由于花白猫的死去,而使得自己再无认错的机会。这样的分析结果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启发应当是: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判断,要讲逻辑,讲证据——黑猫就是这个证据,这也是黑猫的隐喻价值。正是因为黑猫的出现,才使得“我”对自己的认识与反思,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可以肯定的讲,虽然我家永不养猫,但“我”所养的猫尤其是这第三只猫,却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我”的心里不会有那只黑猫的身影,但这只黑猫的隐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