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实与写意两个角度读《猫》
2020-02-23周晓红
◎周晓红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在写物的时候总是在写人,哪怕是文本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也都是在表现作者内心的一种思考。在艺术创作中有写实和写意两种说法,将写实和写意引用到文学创作中,会发现写实和写意这两个概念也能很好描述经典文本的一些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些经典文本,写实与写意就成为文本解读的两个角度,站在这两个角度去看文本解读,又会获得一些新的理解。
郑振铎的《猫》虽然创作于解放前,但一直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既有宏观角度的宏大叙事,又有微观角度的细腻解读,面向初中学生,后者往往更具生命力。有时候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中,先读出写实的意义,再读出写意的价值,就可以让文本解读的过程,成为驱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猫》这篇课文中,对猫有写实的一面,对课文中的人主要是“我”则有写意的一面,例如文章的重点描述对象也就是第三只猫的描写细腻灵动,有同行的观点是,写实的视角中尤以“蜷伏”这个动作为最,充满深情和歉疚。而后的写意即“永不养猫”则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其中的“不能语之”的表白,则写出了“我”的内心因为无法补救而产生的苦闷悲凉,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1]应当说这样的判断,给《猫》的写实与写意解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视角。
一、文本解读的写实与写意两个角度
在引导初中学生解读经典名篇时,必须同时关注写实与写意两个方面。写实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刺激学生的信息接受通道,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文本、接纳文本,而写意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断进行深度解读,有了深度,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有了深度,于是深度学习也就有了可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有了可能。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把教师自身读懂的教给学生,但又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这涉及到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所谓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可以理解为写实和写意两个角度的引导。
《猫》的写实无疑是丰富的,在描写第一只猫时,说它“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样的描写非常直接,任何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只要稍加想象,就能在大脑里构建出相应的表象,眼前仿佛就像出现这只花白的毛的猫一样。在写第二只猫时,写“这只小猫较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读到这些文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非常活泼的猫等形象来。第三只猫是重点描写的一只猫,这只猫的出场并不出众,相反,它是以课文中的“我”比较讨厌的形态出现的,“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在这样的描写之下,一只慵懒甚至真的是让人讨厌的猫的形象也就出现在读者面前。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写实的笔法。一篇经典的文本,如果只写实是不够的,其还有写意的一面。“我”看第一只猫时,“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画面;第二只猫丢失时,“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则非常形象描述出看不到第二只猫时心里的预期;重点描写的第三只猫,则无疑是文本的重点,其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
二、从写实的角度读《猫》的真笔法
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对于《猫》这篇课文,写实与写意的巧妙结合,奠定了其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地位。众所周知的是,对第三只猫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做成内心的感受以及心路历程的转变,从文本的用词角度来看,《猫》用平实的语言来告诉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作者既是写猫又是写人。课文中实际上提到若干个人,其中重点是“我”和三妹,课文中明确说三妹喜欢猫,但实际上三位对猫的喜欢实际上只是一种伪善,课文通过三妹对猫的假爱告别我们,对待动物或是为人处世上,要真诚以待……“我”的真悔则是对人性、生命的思考: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外相而产生偏见。[3]这样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课文中写实与写意两种笔法的概括,先从写实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作者用了真笔法。
所谓真笔法,笔者的理解是对实际事物(比如说本课中的猫)的描写,采用物理手法着力写实,例如对第三只猫的描写,既说“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也说它“它在我家人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很显然,这只猫在家庭中只是宛如空气一般的存在,它的“忧郁性”以及“终日懒惰的伏着,吃的胖胖的”的特点,与其后看到芙蓉鸟时“特别注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实际上为后来这只花白的猫成为重点嫌疑对象埋下了伏笔。
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种真笔法。要知道作者在写这只猫时,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永不养猫的阶段,内心已经经过了忏悔,但是在描写这只猫时,读者看到的依然是“我”最初遇到猫时的所见所想,这样的笔法很容易让读者形成共鸣,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想法跟作者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作者说不喜欢猫而自己(学生)就讨厌这只猫,因为作者猜想是这只猫偷吃了芙蓉鸟,于是一开始也对这只猫心生怨恨……所有的这些都是写实的手法,在这种写实笔法的运用过程中,读者既可以真实的感受到猫的存在,又可以让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而有了情感的渗透,在写实基础上的写意理解也就有了基础。
三、从写意的角度读《猫》的真想法
当开始从写意的角度解读文本时,实际上也就超越了写实的角度,真正从课文中描写的事或物,转向所描写的人。《猫》这篇课文中所重点描写的人实际上正是课文中的“我”,浓墨重彩所描写的第三只猫,除了最初的慵懒之外,又有后来所遭受的不白之冤,当然也有作者也就是课文中的“我”发现真相之后,内心的忏悔。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同行认为在教学郑振铎的《猫》的时候,在文体上必须遵循“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原则,将教学价值定位于“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然后以表达方式为文本解读的路径去推敲语言、细读文本。[4]这样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认同这种正确实际上也是认同写实与写意两种笔法的结合。
写意无疑是写实的升华,对于《猫》这篇课文,写意重点体现在作者的“幡然悔悟”之上。“我”的悔悟,固然是由于我对猫的冤枉,更是由于“我”对猫的愿望之后,再也没有了悔改的余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不在于其他,而在于“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仔细揣摩课文最后这两句话:“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从写实与写意的角度来看,前一句话为写意,而后一句话为写实。与此同时,写实与写意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之间既然存在着因果关系,那就意味着写实与写意相辅相成,而认识到写实与写意的这种关系的存在,对于课文解读来说,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课文解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而抓住这一点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就可以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