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写,拓展教学资源
2020-02-23周美红
◎周美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情感。若能促使学生从课内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单篇阅读扩展到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则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还能积累很多的写作素材,这样就起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培养能力、增添感受,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创作能力。
一、阅读群文,积累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现,学会表达,在群文阅读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所读文本的特点挖掘文体、主题、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共同点,然后再结合自己读到的内容收集写作素材,这样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就不会无米下炊,学生能结合阅读打下基础,并在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
《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都有着唯美的语言,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将此类散文作品整合在一起,展开群文阅读的活动,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类文章的共同点是什么,进而促使他们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学生发现这些作品虽然所写的内容很杂,但是都展现了作者的深厚情感,这样他们自然便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此后教师鼓励学生积累作品中的好词好句,看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学生在积累了经典的词句后发现这类词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他们便明白了如何让作品变得更生动。在学生收集素材的基础上,教师鼓励他们展开仿写的活动,并深入思考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也文采斐然,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展开创作。
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还要引导他们将文本作为触发点,尝试挖掘新的议题,这样他们就能找到更多的写作素材,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丰富多彩。
二、阅读名著,深化立意
学者吴非认为阅读是需要爱和尊重的,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要避免带着功利思想进行阅读,而要尝试和作者进行共鸣,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立意,尝试和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得到了提高,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写得更深刻、更细腻。
学习《智取生辰纲》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并尝试深入探究作品的立意。学生首先了解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发现写的是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故事,此后教师再鼓励学生选择一二重要的人物,看看作者如何写好该人物的人生,并思考一下该人物的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作者为何要刻画这样的人物。如有学生分析了林冲这个人物,发现此人物原本是一个服从朝廷的顺民,但是在生活的重重压迫之下,最后才被逼上梁山。学生认为作者将这个人物作为社会的缩影,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并体现出了要为民请命的思想。在理解了这些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展开续写活动,并思考如何能将作者的创作思想融入到续写的作品中。在尝试续写的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现深刻的寓意。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先熟悉全文的情节,然后结合情节总结人物形象,此后则要深挖下去,思考作者为何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能和同伴探讨自己的发现,进而找到写作的突破口,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能在情节、人物、主题上动脑筋,让作品更有思想性。
三、阅读诗词,推敲语言
不少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如同“白开水”,读之形同嚼蜡,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要让学生提升语言修养,教师也要引导他们积极展开阅读,此时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的创作特点是什么,思考作者如何推敲语言,此后自主写作,看看能否让语言变得更细腻。
在学生阅读了《沁园春·雪》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雪的,探究如何能借鉴利用,美化自己的作品。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在作文中引用诗词中的词句,如在描写雪景的时候,直接引用:“眼前的美景让我想起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样的诗句。”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在作品中化用古诗词中的句子,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就可以在简单地修改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让文章增色。有学生写的是艺术节上大家各展才能的故事,将原句改成了“‘艺术节’如此多娇,引无数‘学生’竞折腰”,这样不仅让文章变得更有韵味,而且还能更好地体现出大家群策群力、构思艺术作品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引用古诗词能让作品增色不少。
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醒。在接受美学看来,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一起完成的,如果学生能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创造美的词句,那么他们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能有所启发,提升写作水平。
四、拓展资料,尝试评述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引导他们尝试阅读一些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资料、名家对作者文风的评价等,这些扩展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展开深度阅读。同样,教师也能引导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抽取出重要信息,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尝试撰写读后感或者评论性的作品。这样能让学生的审美赏析和创造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拓展资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他们深入了解作品。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学生发现作者此时正被贬职,他受到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请,创作了《岳阳楼记》,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在这样的状态下还会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历代名家对岳阳楼的评价,了解他们为岳阳楼创作了哪些作品。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些作品和《岳阳楼记》在主题、立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尝试创作评论性作品,整合资料信息,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有学生整合了各种描写“岳阳楼”的诗文,并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如“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样的诗句虽然能很好地展现岳阳楼的壮观,但是《岳阳楼记》则更多展现出了作者的人生抱负,在境界上比其他的同主题作品更高一些。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了评述中,表达了个性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避免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要指导他们在自主阅读中大胆地提出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辅助资料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整合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创作评论性文章的时候也要避免人云亦云。
五、纵横对比,总结规律
在指导学生展开写作的时候,教师常常发现某些学生没有掌握特定的写作技巧,此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读写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作品中的问题,然后给其推荐若干典型的范文,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范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到差距在哪里,然后试着总结写作规律,并在修改中尝试完善自己的作品。
如有学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很难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来描写,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其阅读《故乡》等作品,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和其进行对比,说说阅读感受是什么。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首先发现《故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杨二嫂、闰土等人物原来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进行对比,这样就让读者产生震撼的感觉。学生再对比自己的作品,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注意好,并未写出人物在事件发生前后出现了什么变化。此外教师还安排学生对比人物描写的细节部分,学生发现《故乡》在展现人物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十分形象,如“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比喻就让人印象深刻,但是自己在作品中却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句。该学生在对比后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于是就从两方面入手进行修改,一是写出人物的变化状态,二是用修辞手法形象化地描绘人物。学生在一番修改后,人物描写的确变得更为细腻。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快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在普通的对比阅读中,教师常常只是引导学生将优秀的范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很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也纳入到对比的范畴中,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总结规律,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从而真正切实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促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挖掘写作资源,进而运用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阅读是基础,以读带写的方法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读写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