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2020-02-23汤寅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教师应初中语文

◎汤寅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阅读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巧妙地将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在初中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阅读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阅读兴趣紧密结合,并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鉴于此,本文就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意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探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在初中教学阶段,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并且在其它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尤其是阅读方面。目前有的初中为完成教学计划与目标,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课时与课件进行量化管理。所谓量化管理,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使用科学量化的管理手段完成对应任务。但由于每个初中生的年龄不一,认知能力与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难以对阅读的理解能力得到统一规范的要求,这就易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各个地区学校的管理制度应逐渐朝着现代化目标不断完善,用不同的标准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1]。

(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现在大多数中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师所采用的演示方式还是扮演着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与过去的“填鸭式”灌输法相对一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机械化发展,有效性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由此,学生生长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有效性学习与思维认知得不到有效提升,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不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应试教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学校的教育重心大多转移到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方面,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某些事物时,对与错之分并未完全掌握,对事物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教材中未体现批判性思维

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写作”、“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部分构成每个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名著导读”主要是国内与国外的一些带有特定含义的书籍。例如:《海底两万里》通过讲述教授阿龙纳斯一行在被尼摩船长控制之初,面对潜艇这一人类的伟大杰作,阿龙纳斯竟然不顾人身安危,暂时放弃了从鹦鹉螺号逃走的故事,赞扬了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并未对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角色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任何意义,只是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因此,在接下来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促进阅读教学课堂质量提升。[3]。

二、在初中阅读教学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深度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认知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表层学习,深入到知识结构与框架之中,挖掘其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完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门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技巧的应用课程。阅读教学将书本中枯燥的文字通过思考、分析等方法最终形成对事物的具体化、整体化认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让学生记住阅读内容、完成习题,以强化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即使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却忽视了概念背后蕴含的丰富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深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将阅读内容进行全面整理,通过采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认知。以初二语文课本《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为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阅读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答环节与游戏环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挖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文背后作者批判当代社会的黑暗一面,提高自我审视、自我教育的能力[4]。

(二)构建课内外相互联系的“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应与学生的价值观相联系,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构建课内外相互联系的“语文课堂”,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次,学生天性好动,对动手实践的事物十分感兴趣,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环境,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这一方式,逐渐改变过去教师地位一直不可撼动的地位的想法,并通过学生所学知识与课堂内容的结合,理解当时社会对抗日的正确看法,从而反驳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5]。

(三)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尤其是近几年情景创设法的引入,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入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创设有一定挑战性、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初中阅读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需要教师正确处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但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处于一个尚未饱满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工作。在《土地的誓言》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两个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环节得出答案,努力地培养学生地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自我调节地能力,进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深度,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正是通过这种深度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6]。

阅读是一片汪洋大海,凡是有阅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各种思想感情。语文源于阅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阅读、感悟阅读、创造阅读机会,这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出发点。因此,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巧妙利用课堂,将教学课堂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工作两者相互联结,把握教与学的契机,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面对我国现代网络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形式进行教学创新模式,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增添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从而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全面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思考水平,阅读教学的实践效果也会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批判性教师应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