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生长式活动的设计与推进
2020-02-23刘晓丽
◎刘晓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生长式活动内容,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具体要求。所谓生长式活动,其实是自主活动的翻版,学生对自主活动比较熟悉,教师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教学创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生长式活动训练的机会,以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主动性。设定阅读目标、营造阅读气氛、整合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视野,教师通过针对性设计和组织,顺利推出生长式活动方案、启动活动引擎、创新活动形式、延伸活动训练,以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设定阅读目标,推出活动设计方案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需要先明确活动目标。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展开具体设计和组织的,缺少必要的调研行动,其活动设计带有主观意味,其适合度也大打折扣。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对文本教材有深入了解,展开多种形式的教情调查,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为生长式活动设计提供第一手信息材料。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需要做全面的学情调查,学生接受度更高,这样活动设计的操作效果才会更好。经过多重教研调查,教师适时推出活动方案,在反复论证之后,才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语文阅读活动形式有很多,教师需要做出合理的设计,唯有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阅读认知,这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设计。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对文本情节都比较熟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电影片段,对林冲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然后为学生推出了造型表演的任务: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诵读相关章节内容,另一个人进行造型表演,展示林冲这个人物形象。二人要配合默契,特别是造型时,需要有表情投入,给人以更真切的感知。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进行准备,并对角色性格特征进行重点分析,在反复训练中进行深度体验。课堂活动正式启动,教师点名让学生展开演绎操作,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学生开始演绎操作,很快就进入角色,教师对学生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一个合作表演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高中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比较排斥了,因为担心出丑,很多学生都不愿上台,而对观看其他人的表演却很有热情。教师指名让学生演出,就是照顾到更多学生的诉求。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就是要通过造型表演,实现对人物的理解,对阅读认知的内化。阅读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才能形成阅读激发,这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营造阅读气氛,启动活动操作引擎
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这是阅读活动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对文本解读有不同诉求,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实际,为学生推出适合的阅读活动。质疑性阅读、对话性阅读、演绎性阅读、辩论性阅读等,都属于阅读活动形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设计,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对活动形式进行改进,让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阅读体验之中,自然建立阅读认知基础。如果有必要,教师不妨吸收学生的参与意见,对阅读活动进行对应设计,以提升阅读活动的适合性。
学生对小说有比较浓重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需要切近学生关切展开思考和发动,以提升活动的适切性。如教学《边城》,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对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为学生推出了阅读辩论活动:文章中描写了翠翠这个人物,作者努力将这个人物赋予善良、勤劳、质朴、真实的性格,要彰显人性最美的一面,为什么要用“边城”作为题目呢?因为“边”是边缘的意思,是与“中心”相对的,难道是为了表现像翠翠这样的人物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有更多的差异吗?学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很快就形成个性阅读观点。有学生认为,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个典型形象,只有在农村环境下才能够成长出来的形象,她是“纯天然”的,她身上彰显的是人性之美,但现实是残酷的,翠翠的美好追求并不能实现,这便是小说题目要表达的矛盾心理。也有学生说,边城不是偏远之地,这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翠翠这个人物很真实,虽然现实生活中成为了矛盾体,但她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素质体现一种社会诉求,不管能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物都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
教师为学生推出了辩论活动,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从学生现实表现可以看到这一点,学生对阅读内容有选择性,这是极为正常的。如果教师能够洞察学生学习心理,一定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辩论的环节,这对提升学生阅读层次有重要促进作用。阅读活动有不同调度力量,学生对辩论性阅读活动兴趣度高不高,关键要看问题设计的是不是精巧。
三、整合阅读方法,创新活动打开方式
生长式阅读活动有多种呈现形式,而学生对阅读学习也有不同诉求,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的认识,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做出对应的方法传授,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学习帮助。学生大多有自己的学法体系,教师在学法传授时,需要对学生学法基础有一定了解,以便做出针对性指导。生长式阅读活动带有自主构建属性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学法探索,在多重学习实践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学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法筛选内化工作,能够大幅度提升阅读学习水平。
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其思维与文本内容形成高度切合,能够形成丰富阅读感知体验,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为学生准备更多阅读活动,能够顺利激活其阅读思维,形成崭新阅读认知体系。如教学《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教师从议论文文体方向做出一些引导,让学生围绕论证方法展开深度思考,并自行设计一些阅读问题,给其他同学带来一些思考。学生听说要进行质疑性阅读,都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热情,在问题探究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问题设计展开对应指导。学生顺利进入深度思考之中,很快就有问题出炉了。如:文本开始部分列举一些实例,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具体作用有哪些?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够找到论点升华的一个句子吗?作者坚持“咬文爵字”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咬文爵字”呢?……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筛选整理,然后集中展示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重点研读。
教师为学生投放了质疑阅读活动任务,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多难度,为提升问题设计的含金量,教师为学生做出更多指导和启示,要求学生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特别是从文体角度进行梳理,不仅能够丰富知识信息,还能够培养阅读技能。学生在这个阅读活动中的表现都比较出色,说明教师活动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能够瞬间将学生阅读主动性发掘出来。学生对阅读有个性追求,教师准确抓住学生阅读心理,适时投放阅读活动任务,让活动带动了阅读节奏,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探究环节。
四、拓宽阅读视野,完成活动自主构建
拓宽阅读视野,教师需要对生长式阅读活动设计做延伸思考和组织,调度学生阅读主动性,并在生活条件下展开活动实践。自主读写训练、课外延伸阅读、信息搜集比对、读书交流会等,都带有延伸拓展的意味,教师要做出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课外阅读经历,这对全面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学生借助网络展开课外阅读学习成为生活常态,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进行对应的学习体验。
学生阅读有不同追求,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要关注其阅读兴趣。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为学生布设了信息搜集任务:中国建筑特征方面的内容极为丰富,如果能够借助网络进行搜集,一定能够获得海量信息,不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搜集,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以便为文本阅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支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阅读,自然能够找到信息搜集的切入视角。经过一番查阅,学生很快就获得了很多相关信息素材。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传递,给教师备课提供更多信息支持。课堂教学正式启动后,教师展示学生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给予更多肯定性评价。课堂信息展示让学生产生更多阅读启迪,阅读学习呈现良好态势,课堂教学进入到良性互动之中。
教师为学生推出信息搜集任务,将这个信息搜集变成了阅读活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设计,其教学启动效果极为显著。阅读信息搜集本来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吸收学生参与信息搜集整合活动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这对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师利用阅读活动展开教学调度,体现教师教学设计智慧,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丰沛动力。
高中学生有一定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推出生长式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历练的机会。自主阅读文本、诵读文本、鉴赏文本、读写文本,都能够形成更多生长式活动动机,教师要做好匹配性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之中,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