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视角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
2020-02-23吴丽娟
◎吴丽娟 陈 琳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学,小说与故事的最大不同在于小说需要叙述者站在一定位置讲述,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分析走向叙述学分析,不仅能充分展现小说叙述的种种魅力,还能更为科学地把握文学的本质。这一切,都要从解读小说的叙述视角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叙述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正确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和叙事谋略。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说教学时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从叙事视角出发,力求全面理解小说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叙述视角的认识
随着叙事学的发展,人们也越发地注重对视角的研究。中国的研究者大多采用的是“叙事视角”一词,将叙事视角定位成叙述者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在作品的叙事中,叙事视角连接着作者和读者,既传递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也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叙事视角的分类较多,其中申丹教授根据不同视角的细微差别将叙事视角进行分成内视角和外视角两大类,本文将基于申丹对叙事视角的分类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1.外视角
(1)全知视角:就是全知全能的叙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视角。叙述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事情的发展,这样便能够知道整个故事发展的情况,能够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包括微乎其微的心理变化。全知视角在规模宏大、线索复杂、人物众多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纯客观叙事视角:叙述者在故事之外、既不是全知的视角,也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视角。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所知的少,叙述者完全置身事外,不对人物的言行介入或是评论,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吸引读者而采取的叙事手法。
2.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之内、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进行叙事。这样的叙事视角具有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能够让读者跟随小说的情感线索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内视角分为主人公视角和见证者视角。它常常运用第一人称进行描写,常常立足于作品中某一个人物的某一个角度,而且在对其思想情感进行描写的时候,只局限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变化。与全知视角相比,内视角的应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情感更加真挚,可以大大缩短故事中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或是悬念感。
事实上,小说文本的叙事视角并不单一,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部作品中,常以一种叙事视角为主,穿插其它叙事视角。三种叙事视角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
视角有着不同的特色,基于叙事视角理论的小说教学应该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努力使学生实现以下目标:明确叙事角度即“谁在说”,同时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即小说“说什么”;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探讨视角的作用分析作者选择此视角的用意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二、教学策略的探究
1.辨别叙述者,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之一。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同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来揣摩人物的独特之处,完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在传统解读思路之外,我们从叙事视角出发,在实现对人物形象的鉴赏的同时,还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内视角的文本中,叙事视角有着限定,它能透过人物的视角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展现给读者。辨别叙述者,明确“谁在说”,读者可以跟随着叙述者,一同来感受人物,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必修三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它的叙事特色较为鲜明,既有宏观的全知视角叙事,也有着独特的个人的“内视角”。故事的情节随着黛玉的行踪而逐步展开。作者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不仅为读者展现了贾府作为贵族之家显赫的门第、奢华的生活以及威严的气势,也初步展现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这一回黛玉与众人的见面,主要采用的是“内视角”,在日常的会见过程中介绍贾家的各个人物,丝毫不勉强做作,让读者接受起来自然亲切。
2.抓住视角选择,解读作者用意。
作者所选取的叙事视角,是要表达作者独特的写作意图的。不同的视角所传达出的内容或许是相似的,但作者隐含的情感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探究作者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具有帮助作用。
笔者曾经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述,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口吻,请你从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等人中任选一个,从这个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林嫂的故事。”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视角的选择。结果我们发现,叙述者的选择与改变,会对小说的人物命运造成不同的解读。这就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探究比较作者选择“我”作为故事叙述者的原因,学生们会发现他们的分析已经跳出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文章的线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升华主题等。通过探究比较,他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祝福》这一篇小说中,以“我”作为叙述者的角度更能够深入思考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具体形象来看,“我”和祥林嫂周围的或愚昧或冷酷的人们相比,更适合承担故事叙述人的角色。
3.理解视角中的留白与悬念,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传统方法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进程等来加以概括理清情节层次,或是从故事的主要矛盾、主要事件等方面对情节进行概括。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情节,却容易停留在故事的表层,无法深入理解作者在情节构造上的巧妙用心。教师引导学生从叙事视角入手,关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的故意省略以及内视角中某些叙事的留白,都能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深入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1)关注全知视角中的故意省略。全知视角能够洞悉人物的一切活动,包括微小的心理活动。但是叙述者有时也会有意地省略一些内容,故事情节被有意地搁置、延迟,就让情节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悬疑色彩,必然会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采用的就是全知视角,叙述者对故事的全局了如指掌,无所不知,但在某些关键之处却采用了故意的省略或是设置悬念,故事情节在一张一弛中,产生了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既舒缓了紧张气氛和矛盾冲突,又强化了读者对情节发展的期待。
(2)关注内视角文本中人物的有限感知
内视角由于受到叙述者的视角和身份限制,无法了解人物的太多信息,不利于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看不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分析。这样可以给读者更多的参与空间,也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叙述者将人物话语中的重点刻意隐去,引导读者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想象对小说进行“再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与传统小说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新思路。各种叙事学概念,例如叙事视角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都对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小说文本叙事层面的理解有所帮助。
当然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为了突出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应该基于生情,结合小说的文本特点,适时地搭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