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习作自批自改与循环复作

2020-02-23尹国东孙爱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学

◎尹国东 孙爱军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痛点。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先进理论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应有的人文关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作文,教师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授之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延时批改作文。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自批自改与循环复作是学生自省自悟、自我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需要进一步做深入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作文,首先是学生头痛,作文写不好;其次是教师头痛,作文批改不了。是的,你问问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平时工作中最苦最怕的是什么?很多人共同的回答应该就是批改作文了。如果教两个班语文,我们可以简单算算时间帐,如果每周一篇作文,每本作文批改花10 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改完两个班100 篇作文,需要近二十个小时,每天在校工作8小时,单单作文批改每周就得三天时间。何况整天还要忙着备课、上课、参加教研等其它工作呢?所以,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常常要加班加点,或者把学生作文本带回家挑灯夜战。本周作文改好了,可是下周又要布置新的作文,难怪有老师调侃: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最后两座山被移走了,可办公桌上这两堆作文本却是本周改完了,下周又交上来了,真是永远看不到被解放的一天。

当然,教师批改作文,应该说,对提高学生写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勿庸讳言,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最明显的两大弊端是:

1.教师呕心沥血,劳而无功。实事求是讲,教师平时批改作文还是很认真的,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增删补改。我们总是习惯用作家的标准来看待学生作文,用批判家的眼光来批改作文,用评论家的语言来讲评作文。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真可谓绞尽脑汁。可仔细看看我们自己批改的作文,就会不难发现有时更多的是为批而批,为应付检查而改,评语大多也是千篇一律。久而久之,教师累了,烦了;而且学生也腻了,厌了。作为教者,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悲哀吗?

2.学生收获甚微,无动于衷。首先是反馈慢。有时学生写出一篇自己很得意的作文,本指望老师早点在班上作为范文评点;可老师却只在作文本子上品头论足,等到一个星期后的作文课才去讲评,这时黄花菜早已凉了,你说学生还有什么激情呢?二是兴趣低。老师批改作文可谓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批判化的批改和公式化评语对于学生来说,无关痛痒,甚至望而生厌。作文差的学生更是怕当作反面教材,所以作文本发下来总是变着法子藏着掖着,何谈写作的兴趣?三是收获微。批改作文时,教师总是关注学生作文中的不足,用红笔像割肉似的,这儿来一笔,那儿来一刀,可谓刀刀见血。老师是煞费苦心,可有几个学生能领这份情?他们连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你改得再认真,对学生有何益处?

二、原因探究

那么,为什么我们教师却“乐此不疲”地深陷作文精批细改的痛苦之中,且“无法自拔”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精批细改”可谓一直是作文批改的优良传统,你想,教师要试图打破这一传统,创造出个性化的作文批改方式容易吗?学校检查能通过吗?学生家长能乐意吗?很多学校把作文批改作为检查乃至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老师能不精批细改吗?再看学生家长,现如今,家长大多“懂”教育,对教师的工作关注度极高,老师若不“好好批改作文”,家长就会认为教师工作不负责任,社会的负面影响甚至投诉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每篇作文你如果没有间批、旁批和总批能行吗?每篇评语你不洋洋洒洒、面面俱到能行吗?

其次,也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因素。我们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不对学生作文进行全面批改,他们往往心理不踏实,好像没有尽到自己做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有教师想改变这一现状,可是,势单力薄,你一个人能改变吗?你一个人敢改变吗?你一个人改变得了吗?

这种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警醒和深刻反思。

三、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费时、低效的难题一直存在。当前,“减负”已成为教育以至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我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深入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并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入,许多支撑课题研究的先进理论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运用。我们很有必要去深刻认识这些理论,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作文教学实践中来。我们期望这些“源头活水”能给作文批改及课题实验带来新的认识与活力。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创始人是罗杰斯,他认为应该以学生作为教育中心,教师要为学生而教。他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天性,尊重个性差异,调动兴趣动机,创设民主氛围。他还认为,师生是相互平等的共同成长体,真正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师生共同去挖掘去求索去发现。

2.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主旨是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建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合作学习的方式,它认为个体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全面,反思更深入。建构主义还认为,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在学生有所知有所悟而又不全知不全悟的时候,教师助他“一臂之力”。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这三种理论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作文教学无疑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在我校进行的“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课题研究中,我们针对作文批改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①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应有的人文关怀。首先从教师来看,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往往无视教育规律,一味要求教师全面认真批改学生作文。在这万般无奈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只得疲于应付,做着单调乏味的文本批改工作。再从学生看,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理应在学识和人格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但是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作文有老师帮着批、帮着改,学生没事可干,于是下次作文时还会出现类似的、甚至完全一样的错误。甚至作文中流露出的一些不当情绪或思想,教师也很少能做到与学生及时交流。总之,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学生的自我发展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②教师应当去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是权威,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无可非议的。语文教师包办作文批改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会修改作文,学生修改作文的智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失去了自我表达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机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作文批改中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在作文批改方面的潜力。

③教师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授之以渔”。以往的作文批改,我们习惯于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指出来,并代为修改。其实,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渐渐变得习惯于接受“喂养”。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教给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教师的修改不能代替学生的修改,教师更不可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只有让学生在自己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的兴趣与能力,才是作文批改正确方向和有效出路。

④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延时批改作文。平时,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作文水平太差,出现的错误总是一错再错。其实,只要认真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有两种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第一,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给学生指出了错误,学生就会将错误改正过来;事实上,某种错误的改正往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在作文批改过程中,只有教师的评价,而没有学生的修改。老师虽然在作文批改中指出了错误,但指出错误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改正了错误。

四、概念界定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高考时有这样一幅漫画题,画的是一个人手拿铁锹到处去挖井,挖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成功,其中有一口井已经挖到接近有水了,但他没有继续挖下去,嘴里还说:“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最终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还是没成功。这幅漫画留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我们教师许多时候正像漫画中的这位挖井人一样,只知道让学生写写写,教师不断改改改,甚至大作、小作一周一篇,学生是不断地去完成作文,教师是不断批改作文,但是学生日复一日的作文又有几篇是成功之作呢?面对作文中所犯的错误,如果不去专门加以订正,学生还会像漫画中那位挖井人一样延续错误,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错误进行强化修改训练。

自批自改,就是学生在每次作文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作文进行自主修改。循环作文,即反复作文,就是一段时间以后,还要要求学生拿出作文进行再修改、再创作。因为一般来讲,学生对当时完成的作文认识不太全面;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语言表达、阅历认知都会有所提高,这时,再来修改恐怕实际效果会更好。写作就跟广告词说的那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学生作文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初稿就是佳作,也往往不可能一改就是佳作,有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改反复加工反复提高才能成功。所以说,让学生自批自改作文并进行循环复作是让学生在写作上自省自悟,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

五、问题的解决

从学生作文能力来看,本身就应该包括“写”的能力以及“改”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由封闭走向开放,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批改,互批互改非常重要和也很必要。我们在“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进行作文自批自改与循环复作,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具体分为这样四个步骤:教师点评——学生再读——小组修改——循环复作。

1.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指出学生作文中的已有“亮点”。也就是找出学生作文中创新点或进步点,诸如:人物描写传神,心理刻画细腻,标题亮丽,点题巧妙,开头独特,结尾有味,构思奇巧,素材新颖,叙述生动,议论深刻……甚至对于一篇很差的作文同样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找出学生习作中的一些优点和亮点,有时对一个小节甚至是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进行点评,也是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不断挖掘、不断提升、不断放大自己的作文“亮点”。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亮点更亮”,甚至要能让亮点逐步成为自身写作的特色和风格。二、指出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主题提炼不深,材料详略不当,结构层次不合理等等。指出的问题要切中要害,突出一点,不能泛泛而谈;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更要指明改进的方向。当然,教师的引导是为“扶”上学生一程,为以后的“不扶”准备的。

2.学生再读

学生再读自己的习作,要根据教师的点评,着重就文章的主题、选材、构思、情感、语言、书写等方面,仔细思考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后面的循环作文作必要准备。再读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自己读、轮流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再读后,要按照教师的点评为“例子”,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可选定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或中心发言人,按照老师指导的修改步骤和方法,找出学生习作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或组织小组成员甚至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实际上是对后面要进行的作文批改的一次演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准备和方法积累,使学生批之有据,改有准绳,提高对路。

3.小组修改

小组修改,就是在学生再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作文交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修改,合作小组的成员首先要认真阅读其他成员的文章,并把自己认为要修改的地方作一些简要记录。一篇文章可以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对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再由中心发言人执笔进行修改。当然,修改时还要注意修改格式的规范,包括批改的符号都要注意介绍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加以规范使用。小组修改的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师生共评”,就是老师根据每次训练的重点或存在的典型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出几篇习作进行点评。点评时同样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为主。“师生点评”是师生思想交汇、心灵碰撞的最佳契机,更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时刻。

4.循环复作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或小组修改意见以及自己的再读感悟,要进行循环复作。循环复作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让学生结对互改,还可以交给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修改。这样,在反复的“写写改改”、“改改写写”之中,学生不知不觉摸索出写作的门道,拓宽了写作的思维,提升了写作的水平。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全程参与全程跟踪全程辅导。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循环复作的体会,帮助学生走出循环复作的困惑,有效突破学生循环复作的瓶颈。同时,还要肯定学生循环复作中的点滴成长与进步。这样,使学生不合格的作文能够合格,合格的作文能够不断升格,升格的作文最终成为精品,写一篇就能成功一篇,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这一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课题研究中,本着开放批改的思想和学生自主批改的精神,变教师的“封闭”批改为学生的“开放”批改,变教师的“被动”批改为学生的“主动”批改。注意抓好自批自改和循环复作的每一个环节,不断优化学生自批自改和循环复作的每一个细节,有效打通自批自改和循环复作的每一个关节。打破传统作文封闭批改的模式,变“低效劳动”为“高效训练”,真正调动学生的开放批改的积极性,不断改进学生开放批改的方式,切实训练学生开放批改的能力,注重学生开放批改的实效,通过“反反复复”的“改”和“反反复复”的“写”,找到了一条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捷径。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