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赋》挖掘苏轼的人生智慧
2020-02-23孔令利
◎孔令利
《赤壁赋》的魅力往浅了说,是叙事的精炼,写景的优美吸引着人;往大了说,是它阐发的人生哲理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让人流连忘返。文中借客人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人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璞归真的情怀,主客双方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当认识达到一致时,又合而为一,成为一体。
一、从课文看苏轼的哲学思想
苏子泛舟赤壁,饮酒作诗,快乐无比,然而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哀伤呜咽,苏轼惊问,这是何故?客人说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地方吗?想当年曹公带领20 万大军挥师东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浪滔翻滚,皓月在东,曹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等英雄豪迈,如今曹公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而当年引发曹公豪情万丈的长江和明月,就是我们眼前的长江和明月,为什么长江和明月能永恒地存在着,而人却不能呢?我也想长久地留在天地之间,却不可能,所以悲伤啊!苏子说你看到这长江水了吗?它不停地向东流啊流,它减少了吗?再看这月亮,他缺了圆,圆了又缺,他最终减少了吗?没有啊,所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一刻不停地运动,人类也不例外,人死之后化为尘土,尘土为植物提供养料,人类又采摘植物的果实食用,再繁殖后代,如此循环往复;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这一刻就是永恒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消失,再说人死了,化为尘土永远地留在天地之间,那也是永恒啊!
苏轼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即就是辩证法,苏轼并非哲学家,如何有这样的哲学意识呢?这不能不让人追本溯源。
二、追踪苏轼的哲学思想本源
苏轼的这种想法直接来自于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别人很不理解,庄子却说出了一番大道理:我的妻子如果往前推,她不是我的妻子,她是别人的女儿,如果再往前推,她只是一种生命的体征,再往前那她就是馄饨状态,一团气。现在她死了,又回到她的混沌状态,化为尘土,浮游于天地之间,成了一团气,又回到了他的本真,我为什么要哭泣呢?庄子的思想多么具有哲理思辨,把人类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苏轼继承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活着还是死了,他都属于这个自然,即使死了,化成灰尘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往远了说,我们人类来自于空气、自然,死后又回归自然,化成空气,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庄子还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我认为,这天地的“大美”不是不言,而是不能言;四时的“明法”不是不议,而是无法议,万物的“成理”不是不说,而是说不出。 世有大美而不言,本意表达人面对美丽的自然风景说不出话来,无话可以形容,或者美丽动人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苏轼也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天地间的“清风、明月”这是人间的大美,取不尽,用不完,那么就尽情享用好了。这种思想和庄子的思想几乎是一脉相承。苏轼身上有庄子的影子,这为他的人生开启了一扇窗。
三、从哲学思想看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非常坎坷,尽管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宋代文坛的翘楚。在政坛上,它是一个不如意的人,是一个失败者。无论王安石执政还是司马光在朝,苏轼都没有得到重用。由于乌台诗案,他入狱百日,后来又贬黜三遭。面对挫折,他淡定自若,旷达超脱。有时几乎过着草根式的生活,但活的很自在,还常常苦中作乐。据《高斋漫录》记载:有一天,朋友钱勰以“三白饭”(皛饭)招待他,即白米饭,白萝卜,白开水。苏轼后来也以“三毛餐”(毳饭)回敬朋友。即,白米饭也没有,白萝卜也没有,白开水也没有(南方人把没有读毛有)。这么促狭式的“报复”也只有苏轼做得出来;这样的艰难生活,也只有苏轼还能笑得前仰后合。
苏轼是一个诗书画皆工的大家,也是一个儒释道皆通的大师。他的身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现实生活中,他用儒家的积极进取,入世态度,去追求功名,一旦受到挫折,他就用道家的出世态度去消解磨难。所以它追求的时候很积极,挫败的时候不气馁,这就是儒家思想作先锋,道家思想作殿军的结果。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成功了,固然欢喜,失败了也不痛苦。
佛教思想是讲究因果的,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苏轼身上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吸收佛教的教义精华,他不会迷信佛教的清规戒律,所以他和佛印和尚一起的时候,佛印说他像尊佛,他说佛印是屎坨。这是参透了禅宗,回归到轮回,一般人是领悟不了的,此处不再赘述。不管怎么说,佛教思想对苏轼有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人生的苦难,用佛教思想解读就是以前种的因,结出现在的果,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四、苏轼身上体现出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
苏轼一生被不幸缠身,但他从不气馁,也不偏执,而是顺应自然,随缘自适,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客人忧伤人生的短促时,苏轼说万物各有其主,只有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该及时享受。因此苏轼无论贬官到什么偏僻地方,他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就是苏轼,一个很会享受,很会生活的人。比苏轼晚生四十年的宋朝词人叶梦得编的《避暑录话》中记载,“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饮者辄暴下。其后在惠州作桂酒,尝问其二子迈、过,亦一试而止。”苏轼不但会做东坡肉,还会酿酒,只不过他的酿酒技术实在不过关,主要是消毒没跟上,细菌繁殖得太快,导致客人喝了腹泻。可你从这里也能看出苏轼对生活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后来苏轼被贬到生活条件更差的地方岭南,但他依然很乐观,他曾作诗说,“日啖杨梅三千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草根苏轼,平民苏轼,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的诗人苏轼。他知道人生哪能全如意,所以万事只求半称心。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心满意足的人,大家都在寻找心满意足的路上,真正平静的人是因为活到了平衡。未必得到的多,只是所要的少,于是不扰于外,不困于心。苏轼就是活到了平衡的人,他以大诗人的身份,做平民百姓的事情;他以平民百姓的快乐,来消解大诗人的忧愁。这种智慧,中国的文人很难做到。中国的隐士,被一些人称作是有智慧的人,他们中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苏轼不这样,他做官也做农民,他自己就在东坡开荒,并自称东坡居士,这其实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一个脱离了生活的人,对生活的美毫无察觉,而一个让生活压弯了腰的人,对生活的美没有好感。苏轼当时的生活,如白岩松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这种生活状态才能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评论家们说到诗的时候,说诗“穷而后工”,事“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诗人多蹇厄”等等。对于诗人来说,有一种不幸是人生的最大不幸,那就是一辈子都未遭受过不幸,虽然人们都想希望生活一帆风顺,但没有遭受不幸的诗人,写不出大气磅礴的诗来。
生活的美来自于生活,生活的智慧也来自于生活,在那些艰苦岁月中,如果没有美,这样的生活让人煎熬,为美抛弃生活,美很快就会枯萎。苏轼的智慧在于他爱生活,也爱美,用美装点生活,用生活来发现美。二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看看古人,老子是这样,庄子也这样,而作为圣人的孔子,依然这样——在生活中去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