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如”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谈起

2020-02-23万久富张莹莹

语文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词尾古汉语副词

○ 万久富 张莹莹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上古汉语中的“如”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将“词根”“词尾”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提了出来,并分析了词尾的一些特点,为词尾研究揭题。我们注意到,汉语中的词尾往往有一个出现、使用、成熟(消亡)的过程。现代汉语中的词尾“子”“儿”“头”就有着很强的传承基因。王力认为,至少在上古“子”就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如“婢子”[2]。“子”作为词尾(词缀)普遍使用应该在魏晋以后,诸如“奴子”(《魏书·温子昇传》)、“种子”(《齐民要术·收种·第二》)、“犊子”(《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汉子”(《北齐书·魏兰根传》)、“日子”(《南史·刘子遴传》)、“蛤子”(《北史·徐之才传》),等等。唐诗中也出现了“豆子”(杜甫《别赞上人》)、“笠子”(李群玉《嘲卖药翁》)、“帽子”“手帕子”(王建《宫词》)、“柚子”(元稹《景申秋》八首之六)、“妃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之一),等等。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就用得很普遍了。直到唐代才出现了虚化的“儿”参与构词,如“雁儿”(王维《戏题示萧氏甥》)、“黄莺儿”(金昌绪《春怨》)、“蜂儿”(冯贽《云仙杂记·卷之二》),到宋代文献中的“小车儿”(邵雍《小车吟》)、“船儿”(梅尧臣《重送杨明叔》)就可以算得上是“儿”尾构词了。“头”尾词出现在六朝时期,如“膝头”(郦道元《水经注》)“前头”“后头”(无名氏《企喻歌》)“钵头”(唐·张祜《容儿钵头》),宋元以后“头”尾词就普遍出现了。也有一些词尾在汉语史的某个阶段出现并频繁使用,而后则逐渐消亡了,诸如中古汉语中的“自”(正自、故自、要自、乃自①,“复”(正复、乃复、故复、为复②,“当”(正当、要当、故当、为当、乃当、岂当③,“如”(赫如、展如、婉如、晏如、豁如、蔑如),等等。这些词尾易给阅读理解古文献带来障碍,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来看“如”在先秦时期的相关用例:

(1)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易·屯》)

(2)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

(3)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易·晋》)

(4)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诗·邶风·简兮》)

(5)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6)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唐风·野有蔓草》)

(7)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8)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论语·乡党》)

(9)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

(10)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11)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下》)

(1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13)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荀子·大略》)

(14)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

(《礼记·玉藻》)

(15)善如尔之问也。(《礼记·祭义》)

上举上古文献诸例中④,“如”多用在单音、叠音、联绵形式的形容词后面⑤,前人对形容词后的“如”多用“……貌”来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如’字,《子夏传》云:‘相牵不进貌。’”[3]杨倞《荀子注》:“圹,丘垅。皋当为宰,宰冢也,宰如,高貌。嵮与填同,谓土填塞也。鬲,谓隔绝于上。”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八》:“念孙案《家语·困誓篇》亦作睪如也,王肃曰‘睪,高貌。’”[4]这是在对词尾尚未有系统认识的语言学研究背景下做出的一种朴素释读,似乎是从“如”的“好像”语素义虚化出发,对它前面的单音形容词进行的一种释义,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样子”。“婉如”是“温婉妩媚的样子”。“展如”(毛传:展,诚也。)是“诚实的样子”。“夭夭如”(刘宝楠《正义》:“夭夭如者,所谓即之也温。”)是“温和的样子”。“赫如”(毛传:赫,赤貌。)是“红红的样子”。杨树达《词诠·卷五》认为“如”是语末助词,“为形容词、副词之词尾,无义”[5]。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关于词尾着重讲了一个“然”字,认为“‘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乎’‘焉’‘如’‘尔’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6]。万久富《词尾“若、尔、如、然、而”的再认识——从“觳觫若”谈起》认为“词尾‘若、尔、如、然、而’在上古音近通转,先后渐次充当了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可以确认的是‘若、尔、如’逐渐转变为‘然、而’并最终被‘然’所代替”[7]。我们认为,《诗经》中大量“衬字”⑥的使用是不争的事实,“如”在先秦时期是“词尾”⑦,抑或是“语末助词”,都还不是指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词尾”(词缀),因为先秦时期复音词尚未大量产生,“如”字所构成成分往往是孤例,成分的内部结构和意义的确定性也有待进一步的论证。我们不妨说上古“如”有了虚化的倾向,可以看成是无实在意义的“衬字”、后来词尾“如”的源头。上古汉语中的这个“如”除了保存在后来的一些成语(突如其来、空空如也)中外,还因其强大的构词基因,以“词尾”的身份保存在中古汉语大量的附加式合成复音词中。

二、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看成是中古汉语的主要阶段——发展磨合期,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都在发生着量到质的变化,而六朝时期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中古汉语的显著发展阶段。就词汇而言,单音词产生了较多的新词新义,一些常用的单音词也发生形态的转变。更引人注目的是,双音节词正处于‘发酵’阶段,语素的组合面广量大,形式多样,表现出既活跃又丰富的态势。从双音节与词组的区别特征来看,这些丰富的组合已基本具备了双音词的性质,并渐趋成型。固有的、新生的附加式合成词也极为丰富。”[8]我们认为作为先秦“衬字”的“如”就是在这一时期“发酵”完全成为词尾的。例如:

(16)百官以下,但事冯子都、王子方等,视丞相亡(无)如也。

(班固《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17)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班固《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上》)

(18)左右皆怖伏地,而叔高恬如也。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

(19)性廉谨,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

(姚思廉《陈书·卷三十四·岑之敬》)

(20)今四境晏如,烽燧不举,而仓庾虚秏,帑藏空匮。

(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五·范宁》)

(21)虽处丧乱之中,颓然高迈,视荣利蔑如也。

(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四·辛谧》)

(22)皇震其威,赫如雷霆。

(房玄龄《晋书·卷五十一·挚虞》)

(23)俾尔将士,暴露中野,我心痛悼,郁如焚灼。

(董诰《全唐文·卷五十三·御望春楼誓师诏》)

(24)士美善与人交,然诺之际豁如也,当时名称翕然。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郗士美》)

(25)汉氏推恩加爵,于时承秦之弊,儒术蔑如,惧非盛明所宜轨蹈。

(李延寿《南史·卷二十七·殷景仁》)

(26)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唯雅重钧,谓从兄绪曰:“衡阳王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融与之游,不知老之将至。”

(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一》)

(27)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

(28)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六·少年子》)

可见,“如”字作为附加式合成复音词的构词语素,大量出现在中古用典性质的“雅言词”[9]中,普遍充当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诸如“晏如”“蔑如”“豁如”“亡如”“廓如”“傲如”“倏如”“突如”,等等。

三、“忽如”与“忽如一夜春风来”释读

我们注意到,中古汉语中有一个习见附加式合成词“忽如”常被误解。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教材及各种诗选注译大多未给“忽如”作注,而《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皆未收“忽如”,这就给“忽如”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10]指出“忽如”义同“正如,犹如”。曾良《“有如”、“忽如”溯源》认为:“‘忽如’即‘犹如’”[11]。陶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认为:“‘忽如’没有‘忽然’的意义,应是‘犹如,好像’的意思,‘忽’和‘如’意义相同,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12]。崔凤珍《唐诗名篇字词考释二题》认为“‘忽’‘如’义同,二字连用,当为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意为‘好像’”[13]。

我们认为,“忽如”是典型的中古汉语附加式合成词,“如”是词尾,“忽如”同“忽然”。

请看更多的中古用例:

(一)组:

(29)至夜三更,闻野鸡鸣,忽如曙,西王母驾玄鸾,歌春为乐,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

(郭宪《汉武洞冥记·卷一》)

(30)昔尧以配天之德,秉六合之重,犹睹历运之数。移于有虞,委让帝位,忽如遗。(曹丕《魏文帝集·卷七·又汉帝答诏附》)

(31)寒暑相因袭,时势忽如颓。

(陆机《陆士衡集·卷六·拟东城一何高》)

(32)如此当行数里,忽如有一黑衣为之导,其人随之,当复二十里,见大树,既至一穴,虎子闻行声,谓其母至,皆走出,其人即其所杀之,便挟刀隐树住。

(干宝《搜神记·卷五》)

(33)年三十一,忽如暂死,经日还苏,备见地狱苦报。

(慧皎《高僧传·卷十三》)

(34)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新。

(何逊《何水部集·卷一·和司马博士咏雪》)

(35)忽如沉醉,俄而精魄去身,约行六七十里,至一城府,门之外有数百人。

(钟辂《前定录·李敏求》)

(36)其人云:“尔莫怕,我令尔可得渡此河。”忠干拜之,头低未举,神人把腰,掷之空中,久方着地,忽如梦觉,闻贼城上交二更。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之七·王忠幹》)

“忽”有“疾;迅速”义。(《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杜预注:“忽,疾貌。”)“忽如”即“迅速的样子”,可释为“一下子,突然地”。上举各例中的“忽如”即是这种用法。“忽如曙”是“突然天亮了”的意思;“忽如遗”是“顷刻成为历史”的意思;“忽如颓”是“突然间流逝”的意思;“忽如暂死”是“突然短时间死去”的意思。这些“忽如”似乎都可直接译为“忽然”,显然突出的都是“忽”的语素义,“如”并无实义,充当词尾。

(二)组:

(37)悬景无停居,忽如驰驷马。

(徐陵《玉台新咏·卷二·青青河边草》)

(38)及至驾啮膝(孟康曰:良马低头口至膝,故曰“啮膝”。),骖乘旦,王良执靶,韩哀附舆,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何其辽哉!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

(39)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曹丕《魏文帝文集·卷二·大墙上蒿行》)

(40)人生何所促,忽如朝露凝。

(陆机《陆士衡集·卷七·驾言出北阙行》)

(41)朝露竟几何,忽如水上萍。

(江淹《江文通集·卷四·王侍中怀德》)

(42)进不辩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

(萧子显《南齐书·卷四十一·张融》)

(43)鲜矣民生忽如浮,何为多念祗自愁。

(徐陵《玉台新咏·卷九·拟四愁诗》)

(44)仰望浮与沉,忽如云与泥。

(岑参《岑嘉州诗·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45)自是相忆苦,忽如经年别。

(曹邺《曹祠部集·卷一·浐川寄进士刘驾》)

(46)平生忽如梦,百事皆成昔。

(韦应物《韦江州集·卷六·东林精舍见》)

(47)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韦应物《韦苏州集·卷六·伤逝》)

(48)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

(释贯休《禅月集·卷四·行路难四首》)

(49)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杜甫《杜工部集·卷六·西阁曝日》)

(50)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

(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四·界围岩水帘》)

(51)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

(孟浩然《孟浩然集·卷三·蔡阳馆》)

(52)忽如启灵属,鸾凤相和鸣。

(顾况《华阳集·卷上·谢王郎中见赠琴鹤》)

(53)唯静唯默,以贞以素。谁谓年光,忽如薤露。

(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二十八·陇西李氏墓志铭》)

上举各例,多数都含有比喻的意味,将“忽如”译为“忽然好像”或是“好像”看似讲得通,实则不妥。因为以上各例中的比喻意味都是语境中出现的暗喻,而不是比喻词“如”构成的明喻,将“忽如”直接用叠音词“忽忽”替代,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忽”在古代作为副词“突然、忽然”是比较普遍的,在此基础上附加词尾,凝固成合成附加式双音词自然是合情的,上举数例中的“如”作词尾看毫无疑碍。“忽如驰驷马”是说“(时光好像)骏马迅疾地驰过”。“忽如睹”意为“(好像)突然地出现在眼前”。“忽如过隙”是说“(时光好像)白驹迅疾地过隙”。“忽如飞鸟栖枯枝”是说“人生(好像)飞鸟短暂地栖息于枯枝(不能久留)”。“忽如朝露凝”是说“人生(好像)朝露短暂地凝结”。“忽如草木”是说“人生(好像)草木匆匆地荣枯一样生死轮回”。“忽如经别年”表达的就是“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好像)已分别多年”。“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它的意思是“(仿佛)忽然见到了玉皇,还看到了玉皇冠冕上垂下的装饰”,此句实则为虚写,诗人并非看到了真实的画面,而是一瞬间思绪所至,感觉如同出现在眼前一般。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即使在含有比喻意味的句子中,“忽如”强调的仍然是“忽”的“迅速、短暂、突然、忽然”义,而非“如”的“好像”义。

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嘉靖刊本)中记作“忽然一夜春风来”;乾隆二十四年序刊本《李太白全集·卷十三·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中“杳如”旁注“一作然”;而岑参“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全唐诗·卷六·题金城临河驿楼》)也有张谓异文诗作“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全唐诗·卷六·登金陵临河驿楼》)。《诗·葛屦》“宛然左辞”。《说文》引《诗》作“宛如”。而王引之《经传释词》[14]则释作:“如,然也。状事之词也。”我们推测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忽如”和“忽然”的意义是接近的,或者说“忽如”等同于“忽然”。这为我们分析“忽如”的结构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们认为,诗歌描写的是塞外八月飞雪的景象,“春风”和“梨花”并非真正的“春风”和“梨花”,作者只是用“梨花盛开”比喻“满天飞雪”,借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雪下了一夜之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人们理解出的“好像”是基于语境分析出来的隐含隐喻义,并非是“如”所能表示出来的单音实词义。

《唐诗今译集》:“真好像一夜之间忽然有春风吹来,你看那千数万树满是梨花在盛开。”[15]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过,满山遍野千万棵梨树,绽放出无数雪白的花朵。”[16]赵昌平《千家唐宋诗词》:“晶莹的雪花落在树上,仿佛是经一夜春风吹拂,千树万树上忽然绽开的梨花。”[17]这些翻译大多是比较精准的。

我们得出如下推断:“如”是一个源于先秦文献中的衬字成分,作为汉语复音词的基因,在中古时期广泛作为构词语素使用,充当词尾;跟词尾“自”“复”“当”多用作副词词尾不同,词尾“如”多为形容词词尾,少数用于副词词尾。而“忽”无论是作为表“快速”义的形容词,还是表“突然”义的副词,“忽如”都可以理解为附加式双音合成词,表“突然地、一下子、迅疾地”之类的意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译为“(仿佛)一夜春风吹过,一瞬间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

【 注 释 】

①参见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语言学论丛》(第6辑)1980;刘瑞明《词尾“自”类说》,《语文研究》1989(4);刘瑞明《关于“自”的再讨论》,《中国语文》1994(6);蒋宗许《词尾“自”再说》,《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3(3);蒋宗许《再说词尾“自”和“复”》,《中国语文》1994(6);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柳士镇《试论中古汉语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学报》2001(5);姚振武《关于中古汉语的“自”和“复”》,《中国语文》1993(3);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版。

②参见刘瑞明《词尾“自”类说》,《语文研究》1989(4);蒋宗许《也谈词尾 “复”》,《中国语文》1990(4);蒋宗许《再说词尾“自”和“复”》,《中国语文》1994(6);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姚振武《关于中古汉语的“自”和“复”》,《中国语文》1993(3);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程湘清《〈世说新语〉复音词研究》,选自程湘清论文集《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版;万久富《〈晋书〉语词拾零》,《古汉语研究》2000(2);万久富《中古汉语中得词尾“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④上古还有很多用例,据不完全统计,《周易》不少于13例,《诗经》不少于5例,《论语》不少于12例,《孟子》不少于3例,《礼记》不少于3例,等等。

⑤也有少数用在动词后的,如“晋如摧如”。

⑥详参万久富《文史语言研究丛稿》(P103-104),“《诗经》是四言诗,四言句占了各类型句子的92%。在具体表达时,意旨已尽而未及四言,则多用‘言’‘思’‘其’‘兮’等衬字(音节助词)来调节音节,修整句式。至于形容词、副词,除了用叠音形式外,也常常用连缀词尾的方式来协调音节、加强表达。”

⑦王力先生认为“如、若、然、尔、而”等是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详参王力《汉语史稿》(中册)(P315)。

猜你喜欢

词尾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CK Sounds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