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导游业务”课程改革思考
2020-02-23徐卫萍赵金霞
徐卫萍, 赵金霞, 王 格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颁布,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导游业务”作为高职导游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应把握良好契机、调整课程结构,当好改革急先锋。
一、“导游业务”课程改革的教学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学意义。“导游业务”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学好这门课程,能迅速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自己走出校门,能够学以致用;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开好这门课,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极大地优化办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立足岗证赛结合的外部要求,对“导游业务”课程进行内部改革
(一)根据岗位要求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
“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直接面对导游职业所开的实操课程。
客观来看,“导游业务”实践性强,如果想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走出课堂,到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但是现实教学安排中,完全走进工作环境,或者哪怕安排实践课时大于理论课时都有难度。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需要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做深入思考。
“导游业务”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导游服务基础、导游服务规程、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服务知识,其中导游服务基础、导游服务知识属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而导游服务程序和导游服务技能这两部分的实操性则更强,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1.理论教学嵌入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网络平台的使用普及率较高,尤其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将网络课堂一下子带到了所有人面前。实际在这之前,智慧树、超星以及爱课程等多个网络平台就已经针对高校需求推出了相应服务,在实际教学中也起到非常好的补充作用[1]。
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部分,教师之前采用的都是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方式开展教学,但是鉴于“导游业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不仅在应试(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中举足轻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也是极广的。所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适当的理论学习内容,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以超星公司的学习通平台为例,可以在课程首页发布讲课课件、视频和章节测试等内容,补充课堂理论授课的不足,并且将这些内容标注为任务点,让学生离开课堂后仍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传统课堂的限制。
2.实践教学采用多元互动方式展开
“导游业务”课程中涉及到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重视课堂演练。在展开教学之前,将课程涉及到的规程和技能类的内容设计成实践互动项目,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编写剧本,然后再在组内进行演练。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演示,在做中学[2]。
其次,重视和利用好视频教学。实操性强、专业性强的部分,课堂想要再现其实是不容易的,即使让学生编写剧本、进行演示,也往往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所以视频示范教学或者纠错教学就成为另外一种开展实践教学的好方法。教师要积极寻找各种视频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课前或者课后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拍摄相应的视频短片,放到相应的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参照。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和讨论。关注行业实际,注重搜集各种有关导游业务操作性的案例,开展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这个方面的资料搜集,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比如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发布任务,以提高学生网络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四,开展讲解训练。俗话说,天下风景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每一个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开展相应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导游业务”课堂上,要把讲解训练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任务进行开展,常抓不懈,要做到每课必讲。课上没有机会进行讲解的同学,可以再次回到网络教学平台,把自己的讲解以作业的形式提交到课程平台上,从而达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予盾。
高职旅游专业对应的资格证书之一,即“X”中就包括导游员资格证书,而“导游业务”课程正是取得证书的核心内容。目前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共分为两大块:笔试和面试,即理论考试与现场考试,两块都合格才算最终考试合格。理论考试的四个科目之一为“导游业务”理论考试;现场考试即“导游业务”课程的实际运用。
笔者调查前五年本校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情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笔试成绩都能过关,有些班级笔试通过率甚至能达到90%,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有一半同学现场面试翻车。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加强“导游业务”的教学强度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延伸开出“导游员现场考试培训”课程,将原来“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实训内容完全剥离出来,该课程共计80个学时,其中实训78学时,实训中设置了景点走线、景点导游词编撰、景点知识问答等多个实训环节,围绕景点开展知识竞猜、知识竞答,同时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在网络平台定期发布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现场走线、景点微信公众号里的景点导览来编写文案,上传讲解视频。经过两轮教学,已经取得不俗的教学成果。近年来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合格率分别为19%-30%,而参与课程改革班级合格率则近40%-60%,这正是新开课程的成果。
(三)密切关注各种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2018年,教育部等37部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的通知,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范化建设,提高制度化水平。
为配合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和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技能大赛。以旅游为例,教育部会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导游技能大赛,大赛规程引领着一线教学,成为教学风向标。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导游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包括5个部分,分4个环节进行,其中,导游知识测试、现场导游辞创作及讲解和自选景点导游讲解、环节设置,对“导游业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1.加强导游知识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本依据,只有牢固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运用自如。单纯理论教学必然枯燥无趣,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的形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教学平台,平时加强理论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导游词创作和讲解能力
导游词创作和讲解能力是目前导游技能大赛的规定项目[3],涉及到两个环节,占比65%。这充分说明在一线导游服务中导游创作和讲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开展这方面的训练。
按照比赛规程,现场导游词创作和讲解环节规定:“内容为中国旅游文化元素的创作与讲解,该部分比赛公开题库,题库包括80个旅游文化元素和10个团型。选手现场抽选出一个旅游文化元素和一个团型,准备时长30分钟,选手独立完成现场导游辞创作。30分钟后上场,在2分钟内用中文进行脱稿讲解。”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导游技能大赛提出这项要求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平时能注意练习基本功,基本功扎实,才能在今后的职场上游刃有余。这对与实务对接的“导游业务”课程就提出了挑战。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条不紊有计划地开展训练,要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加以表达。目前这项要求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贯彻,课堂没有机会展示的,可以课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讲解展示,经过近一年多的训练,学生参与度普遍较高,反响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四)全面完善课程考核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 2019 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4]“导游业务”考核方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展开,不同的模块设置对应相应的考核方法和课程比例,结合线上、线下两部分综合考核,存入“课程银行”。
线上部分,课程中引入任务点教学、章节测试、课堂活动、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程考试,这部分教学是线下教学的补充,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的,很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作为过程性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5]。
线下课堂教学,将教学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发放,先小组内部各成员互评,再各小组开展交流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综合评价。
三、结语
“导游业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从目前职业教育趋势来看,其考核方式要注重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考核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参与实践操作考核内容。将过程性学习纳入课程常规考核中,避免期末一考定乾坤现象。同时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将课程考核结果添加进“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的最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