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2020-02-23艳,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张 艳, 孙 蒙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与灵魂,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集中呈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伟大复兴的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祖国、有责任感。学校注重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有关培育文化自信的课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瓶颈。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一、建立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石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织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卷,这是他们在生活方式、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现与总结,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信念之基,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1]只有满怀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才能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文化自信是提升价值观自信的途径

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选择人生道路都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

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断推动着国家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也帮助我们战胜了诸多危机与挑战。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抗疫英雄舍小家、保大家,毅然奔赴一线,他们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还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大爱精神,正是中华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集中体现。

(三)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动能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激光技术、超级稻等农作物杂交技术、反卫星武器技术、5G技术和高铁享誉世界,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但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高质量发展,还会面临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战胜这些困难与挑战,除了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让中国力量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优势

(一)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与媒介,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中华优秀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劲根基。作为拥有5000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无论是从内容、自身价值还是所具有的民族标识等特质,无一都显示出了极其厚重的历史沉淀,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补足了精神之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积淀将时刻伴随着中国及全世界的文化共同发展。[4]

(二)民族精神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劳动者为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赋予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的诚信观念,引导大家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情感,“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准则,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当今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建立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国家,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秉承“天下大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仁者爱人”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追求,在全球局势复杂前行的过程中,这也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境界与目标。“互利共赢”“抱团取暖”,发挥共同体的优势,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共谋世界发展之大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精神,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现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奠定了丰厚的价值基础。[7]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疫情形势,中国展现出了维护全球公共安全的大国担当,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分享中医药疗法疗方,积极向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帮助,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数事例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与精神,发挥命运共同体的优势,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有效指导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站在全局工作的制高点,对此项工作的各个层面进行总体统筹与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回答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和指导意义。高校要切实强化党的政治核心地位,要建立、健全培育文化自信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层层压紧、压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着手,不断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8]

(二)坚持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化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9]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倡导“思政课程”与“课堂思政”并举

教育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大计,同时也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了现行课堂与隐形课堂协同育人,有效地占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各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优化,加强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塑造具有中国传统优秀品质、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人,促进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全方位育人理念,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底气。[10]

(四)依托校园文化

1.创新文化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着传统文化的时代节拍,构建传统文化的现代版形象,在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创新发展。各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特色活动,如:节假日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文化艺术节、升旗仪式、五四社团巡礼节、传统文化视频现代展示等富有青春气息的活动,引导、教育学生从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来提升文化自信,形成校园文化自信的宏观环境和良好氛围。

2.创新信息供给,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产生很大影响。新媒体在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的神经,它存在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和互动性等诸多优势。各高校应该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占据新媒体平台来实现。通过不断完善学校官微、QQ群、微信群以及加大学校有关活动外媒推送等手段,切实加大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信息潮流中把握舆论主阵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的文化自觉,进而激发他们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用于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才能成为推动综合国力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11]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成果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发展的丰厚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依靠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的勤劳努力,创造了璀璨而独特的中华文明。作为大学教师要更为深刻地理解切实增强文化底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重要程度,落细、落实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把他们培养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