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总纂研究述论
2020-02-23杨军益
杨军益
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地情的权威资料性文献,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尤其是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发展,志书内容随之而有了极大的丰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新方志上承民国方志之余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完成从古方志到现代方志的嬗变。正如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所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①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67号。一部综合性志书涉及百科,内容浩繁,篇幅动辄上百万字,且又出于众手,形成的志书初稿,往往各篇之间内容间有重叠,资料互歧,观点不一,因此,总纂各篇志稿,删削繁冗,统一体例,凸显为一部志稿完成的关键阶段。志稿总纂作为总成阶段,要得“法”(方法)得“人”(总纂)。民国方志学家瞿宣颖《志例丛话》中总结古代修志格局说:“众手修书,自古难之,古人官修之志所以能佳者,全在一学识超卓、精力弥满之人一手鉴裁”。②瞿宣颖:《志例丛话》,《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
有关总纂的论述,古代学者少有涉及。章学诚《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称,修志有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③章学诚:《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856页。明确对编纂人员素质提出要求。在同篇文章,章氏议职掌称“提调专主决断是非,总裁专主笔削文辞”,④章学诚:《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856页。应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主编、总纂的职责范畴。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启动后,由于对新方志总纂工作的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总纂工作和总纂人员,比较集中地出现了相当一批有水平的论文和著述。如张伯龄的《志稿修改与总纂》,李文彦主编的《方志总纂文集》。在一些方志编纂学著作里,对总纂也大都有专门章节论述,如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等。总体来看,对于总纂人员的素质、总纂工作的思路、总纂工作程序,讨论得较多,对于志稿总纂的方法,如何进行总纂,相对来说,探讨得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志稿总纂质量。
一、总纂的概念
“总纂”,在现代方志学范畴来讲,有两重涵义:一作名词,是指一部志书的总纂者;一作动词,指志书编纂初稿完成后的合成加工。李明《谈谈县志总纂工作》称,总纂犹如一项大的工程建设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①李明:《谈谈县志总纂工作》,《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3年第四期。即总纂者。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提出,“总纂”一词,有两层含义:一为总纂者,即指参加总纂工作的人;一为各分志稿的合成提高阶段的编纂工作。②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五期。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说,总纂,亦称通纂、统纂,或称通稿、通编。总纂就是按照已定的全书宗旨、体例等原则将分工编纂的各部分志稿合成一书,使全书各部分相互衔接、风格协调、笔法一致,将原来分散的各部分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③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李成鼎《论志书总纂艺术》说,总纂在志书编写中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事和人(即志书的编修工作与志书的总体设计者、组织者和审定者)两种不同概念的复合体。“总纂”一词既可指志书编写过程中的一项工作,又可指担负志书质量把关重任的个人。④李成鼎:《论志书总纂艺术》,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54—200页。综合来说,所谓总纂,就是总纂者对志书初稿进行总纂合成加工,完善提高志稿的工作,总纂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也有人认为总纂有三重涵义。梁耀武《对总纂的两点认识》称,总纂在修志工作中,一是指担负主纂之人,即主纂者,有的又称为主编、总编辑;二是指在修志过程中的一种分工,即对修志各阶段总体决策和组合加工的工作。这是与分志编纂相对而言。总纂工作可能一人承担,也可能由以主纂者为首的一个总纂班子承担;三是指修志过程中最后合成加工阶段,即一般所说的进入总纂阶段。其实这样的划分仅是相对而言,三者之间本来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⑤梁耀武:《对总纂的两点认识》,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72页。仔细分析,其实和两重涵义的说法相同。第一点、第二点所讲,即总纂和总纂班子,第三点即总纂总体决策组合加工。当然,也有人认为主编即是总纂,如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称,志书的主编,也有称为总编、总纂的。⑥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但也有不少主编并不亲抓编纂工作,甚至是挂名主编,不可一概而论。从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经验来看,由主编或常务副主编来担任总纂,组织总纂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志稿质量。
在志书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新方志编纂中,由总纂一人独立完成总纂工作,无论从学识来讲,还是从精力来说,都很难做到。尤其是大部头的市志、省志,大都设立总纂班子,集体完成总纂工作。
二、总纂者的素质
一部志书要成为精品良志,初稿完成后的总纂加工尤为关键,而总纂者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总纂者的素质不容忽视。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把“遴选德才兼备、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干部担任主编、总纂,加强编纂队伍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主持修志,需要着重抓好”的主要环节之一。⑦《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3、4合刊。
对于总纂素质的探讨,大都围绕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领导能力、学识品行等方面展开。李明《谈谈县志总纂工作》认为,总纂除了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求实精神,热爱修志事业,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字水平等等,还必须具备特殊条件:一要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威;二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三要具有倾听各种意见,从善如流的雅量;四要具有能带打胜仗队伍的军人气质。①李明:《谈谈县志总纂工作》,《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3年第四期。张星辉《县志总纂意识杂谈》,根据参加《昌宁县志》总纂的实践,认为主编(总纂)应具备的素质中,首先是明确的总纂意识,包括六个方面:一、鲜明的政治意识,归根结底是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问题;二、全局意识,包括县情全局和志书全局两个方面,必须从宏观上研究县情,把握县情,从而从宏观上把握志书全局;三、“全才”意识,要向各学科的著作、行家学习,在总纂中不断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总纂的需要,总纂出来的县志才能不致“出格”,贻笑后人;四、大胆的创新意识,在继承旧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和各地客观情况来创新;五、逻辑意识,要总结、归纳、概括、提高,使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到一条有理有序的轨道上来;六、“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意识,要有对历史负责,对前人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力求核准每一件史实,选好每一组资料,编好每一件大事,纂好每一个专志,制好每一个图表,推敲好每一个字、词、句,保证志书整体质量。②张星辉:《县志总纂意识杂谈》,《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四期。从这六方面明确总纂意识,立足全局抓“总”,以学识为支撑,这是高明的总纂必备的。陈金翔《县志总纂三题》以其总纂《长阳县志》的实践,认为总纂须有三方面才能:一、明大略,对县情应有一个总体认识;二、正舛误,对资料的运用应有一定的鉴别和筛选;三、审体例,对志书的编排应讲求一定的规范。③陈金翔:《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四期。李文臻《总纂素质琐谈——修志者应具五长》,在总结章学诚“三长”论的基础上,提出“五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才足以知百科;能足以集群贤。④李文臻:《总纂素质琐谈——修志者应具五长》,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0—258页。除以上所论外,李成鼎《论志书总纂艺术》认为总纂应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⑤李成鼎:《论志书总纂艺术》,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54—200页。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说,总纂要有健康的身体。⑥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
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认为总纂须具有德、才、学、识,并分别进行了深入阐述。一部志书的总纂,要有德、才、学、识四方面的素养。德即总纂者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秉笔直书,不作曲笔,不为尊者、亲者讳,主持公道,不持门户之见,不抄袭,不因循,不掠人之美,不书荒诞狭邪之事。所谓才,即总纂者必须是通才,一是要有文才,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夫;二要有协调工作之才,也就是总纂者必须善于依靠领导,团结同志,善于调动各个分纂及分工小组的积极因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识,主要指见识和胆识。总纂者要见识不凡,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高屋建瓴地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决定取舍。总纂还必须通晓各门科学大旨,除方志学本身及与之相关的目录学、校勘学、年代学、史料学、考古学、地理学以外,对于新兴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也应有所涉足,方能使志书总纂的质量更高。学,指学历和学问。学历有高有低,学问有深有浅,这就要求总纂者要更新知识,抓紧学习,在总纂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商议,充分发挥各种工具书在总纂工作的查核、检索、解疑等作用。此外,他还认为,总纂要树立淡泊名利、不怕吃苦的精神。总纂者不但要承担起对一部志书负责的重任,更要承担起对历史负责、对于孙后代负责的使命,要有不折不挠的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勇于争做一方风流人物的强烈愿望,和只争朝夕不辞劳苦的忘我工作精神。⑦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
张伯龄《志稿修改与总纂》,为使总纂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所有总纂人员还应该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或曰“总纂人员守则”。这守则包括如下一些要求:对党忠诚,秉公办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代表党和政府立言,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因私情放弃原则;忠于真理,实事求是,下笔务求言之有据,所据务求信而可征,不唯书唯上唯亲唯权,不虚美隐恶拔高贬低;统一思想,统一规范,贯彻总纂纲目,熟悉总纂法规,不随心所欲,不盲目从事;奋发进取,勇于攀登,钻研修志业务,探索方志规律,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掌握资料,积累素材,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不封锁垄断,不据为己有;同心协力,谦逊诚恳,严于律己,尊重同志,不影响团结战斗,不计较个人得失;集中办公,协调部署,尽职尽责,讲求效率,不松散闲逸,不精力旁耗。①张伯龄:《志稿修改与总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7—8页。
总纂须德才兼备,同时也应有所戒忌。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说,总纂有五戒:一戒挂虚名,处其位不尽其责,不主志事,不编志书;二戒两种不良倾向,其一主观自信,专断自负,听不进不同意见,其二处事无主见,黏黏糊糊不果断;三戒浮躁不踏实;四戒苦干而不勤学;五戒自满自足。②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
三、总纂工作任务
总纂是志书合成完稿的最后关头、终端工程,明确总纂工作任务是进入总纂的第一要务。
魏桥《略谈总纂中的几个问题》一文说,总纂的基本任务是要对全志统一指导思想,缜密取舍选用的资料,精心调整不当的归属,加工全部文字、标点,使全志各篇章安排得体,有机地组成在一起。该文认为,对于总纂工作,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全志的编、章、节、目要相互协调;二、相互交叉的内容要统筹处理;一部志书的提法及其内涵要前后一贯;整部志书的文字要基本一致;数据、表格要基本统一。③魏桥:《略谈总纂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地方志》1988年第一期。张伯龄《论县志总纂》,就县志编纂认为,总纂的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有十:一是实现县志设计上的总体性;二是确保志书体例上的完整性;三是务求材料取舍上的全局性;四是复核史事记述上的可靠性;五是强化反映县情上的宏观性;六是提高记事手法上的概括性;七是增强著述质量上的深刻性;八是锤炼志稿表述上的精当性;九是促进行文规范上的统一性;十是力争全志文风上的一致性。④张伯龄:《论县志总纂》,《中国地方志》1989年第二期。这十点,从全书整体,到体例完整,到资料精核,到宏观概括,到著述质量,到文风一致,基本概括出了高明的总纂应完成的任务。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将总纂的任务概括为严守“五关”,顾及“十面”。所谓五关,即:严守政治关,明确修志指导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守资料关,资料丰富全面,史事确凿无误;严守体例关,结构合理,体裁得当,章法统一;严守保密关;严守语言关,述而不论,保持严谨、朴实、准确、流畅的语言风格。⑤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五期。
于法《总纂是全面深加工的综合工程》对总纂的任务则谈得比较微观具体。该文认为,总纂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调整篇目结构,优化志书体例,包括七点:确定总体规模,控制篇幅比重,精简篇目层次,突出地方特点,合理归属内容,处理交叉重复,提炼、规范观点。第二,把握政治观点,深化志书内容,包括三方面:从多角度强化政治内容;准确反映历次重大生产关系变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三,反复核补史实,纯化志书资料。第四,锤炼语言文字,净化志书语言,要从三方面下功夫:统一文体文风,务求精练、准确,恪守行文规则。⑥于法:《总纂是全面深加工的综合工程》,《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六期。俞福海《〈宁波市志〉总纂十议》一文,结合总纂《宁波市志》的编纂经验,归纳出总纂权衡的十个方面:框架结构的选择;篇目序列的安排;部类比重的权衡;地方特色的突出;全志规模的控制;行文规则的统一;记述范围的确定;下限的延伸;入志资料的选筛;总纂的要求部署。⑦俞福海:《〈宁波市志〉总纂十议》,《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四期。两人都是从具体修志总纂实践来谈,尽管在概括上不一定精当,但有相当借鉴价值。
韩章训《方志学基础教程》谈到总纂的任务和学术要求称,志稿总纂的任务可概括为四方面。一要把好思想政治关。主要是审查志稿内容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有唯心主义的东西,是否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等。二要把好入志资料关。主要是审查基本资料是否遗漏,入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资料使用是否合理等。三要把好行文体例关。主要是审查纲目总体设计、各种体裁运用、行文笔法等是否符合志体规范。四要把好语言文字关。主要是审查文风是否端正,是否有浮文虚词,是否文白夹杂,是否滥用简称,是否合乎语法规范等。五要把好保密关。主要根据国家保密规定做好志稿审订工作,以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①韩章训:《方志学基础教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第199—201页。相对来说,强调了注重政治关和保密关,这对官修的志书是极其重要的。
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认为,志书总纂应努力从七个方面提高志书质量。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十二大所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二、符合地方志的基本体例。三、力求全志的完整性,即从全志内容来说,应该求齐全,从全志结构来说,应该成整体,从分志间的关系来说,应该统筹平衡,从记事视角来说,应该立足全局,从体裁和表现手法来说,应该力求多样化、现代化。四、努力体现地方特色,可以从六方面努力,其一,删节或压缩共性资料,其二,增补有特色的内容,其三,最有特色的篇章可以考虑“升格”,其四,加强综合性的记述,其五,充实横向比较内容。五、入志资料务去虚假,具体应做到六个方面,史实要准确,提法要准确,时间要准确,数据要准确,图表要准确,文字标点要准确。六、统一全书的行文规范。七、删削芜杂浮华之词。②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版,第160—176页。
李文彦《新县志总纂工作初探》一文认为,总纂的具体任务,主要是搞好“五个统一”,处理好“四个关系”。“五个统一”:统一观点;统一体例;统一记述口径;统一统计数字;统一行文规范。“四个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资料与观点的关系;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关系。③李文彦:《新县志总纂工作初探》,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16—140页。“五个统一”侧重微观,“四个关系”注重宏观,两相交织,对提高志稿质量大有裨益。
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综合方志界大多数人的看法进行归纳,认为总纂工作的基本任务大体有五方面:第一,统一体例、文风,斟酌协调篇目;第二,核实资料(可以指令代行),处理内容的矛盾(包括数据矛盾不一);第三,使志书较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科学性;第四,统一全书的观点,把好政治关;第五,把握断限,安排图表。④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这五方面,比较完整地概括出了总纂工作的任务。
四、总纂的条件
按照篇目分工,由各撰稿单位形成的初稿,到底能不能马上进入总纂合龙阶段,总纂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做出判断。只有达到总纂条件的志稿,才能迅速转入总纂阶段,否则,将不合格的初稿贸然总纂,会导致返工,甚至部分推倒重来,事倍功半,徒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张伯龄《论县志总纂》一文据县志总纂的经验阐述道,要进入总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资料。充分、全面是对资料数量上的要求;准确、可靠是对资料质量上的要求。各部分志稿已经编写完毕,而它们的资料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要求,就为总纂打下坚实基础了。有了资料基础,还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班子,二是方案。同时,还要有一个可行的总纂方案,包括总纂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体例要求、方法步骤、行文规范,以至县情数据的使用等等。①张伯龄:《论县志总纂》,《中国地方志》1989年第二期。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一文,也从县志编纂的经验出发认为,总纂之前,还须具备一个总纂的基础和三个总纂的条件。一个基础:即有各分志主笔具体编写并又经县志办专职编辑分工指导的分志征求意见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分志原始资料和目录索引。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品德高尚、志才出众、不辞劳苦、通力协作的总纂班子;第二,要制订一份总纂大纲,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质量标准、资料选择、总体结构、发凡起例、行文通则等;第三,要修订一份适合地情的总纂篇目。②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五期。以上两人观点基本一致,即要进入总纂,需有成熟的分志初稿、高素质的总纂班子、完善的总纂大纲。
韩章训《方志学基础教程》从总纂工作程序方法上入手,认为在总纂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必须作好四项准备。其一,要完成好志稿的分纂任务,分纂是总纂的基础,总纂是分纂的延续和深化。其二,要组建好总纂班子。其三,要明确分工和落实职责。其四,要制订好总纂方案。③韩章训:《方志学基础教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第199—201页。其实,分纂和总纂是相对来说的,一旦各部门所撰的初稿合格,由总纂分配给副总纂及其他总纂人员进行分纂,即进入总纂阶段,分纂是为最后由总纂一人笔削成书的重要步骤,是总纂工作的前期工作。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总纂成书的条件有三:篇目已经得体,框架基本成型;资料基础扎实,分志初稿大都到手;充实得力人才,配齐总纂班子。④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版,第160—176页。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也有类似论述,认为进行总纂工作,必须首先各个分志的志稿全部完成;其次,准备好充分、全面、准确、可靠的资料,以备总纂时查考、补充。同时,林先生认为,主编(总纂)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及其总纂方案与章法条规的准备完善,也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总纂工作的重要条件。⑤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则比较注重总纂方案、凡例等总纂法则的制定。他认为,在初稿完成后,要进入总纂阶段,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总纂方案,其中包括任务、质量标准、完成期限和人员分工等等。在总纂之前,还应对志书凡例和行文规则,作最后一次修订,以便作为总纂的依据。⑥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19—223页。
张桂江《地方志编纂与续修》一书,将总纂准备工作分为四方面。一、总纂的组织准备,包括明确分工、划分职责、建立制度,主要是合理安排稿件编纂和传递流程的规定路线。二、总纂思想准备,包括讨论地情特点、讨论重要历史问题或历史事件、分工阅读样书。三、总纂的纲目准备,即复审收集资料篇目、排列研究部门志篇目、选定总体框架篇目。四、总纂的资料准备,包括根据总纂纲目划分资料归属、分纂人员详审资料、筛选入志资料、做好入志资料复核工作。⑦张桂江:《地方志编纂与续修》,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3月版,第152—157页。
以上各家所论,虽然各有侧重,但综合起来,对总纂准备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资料准备到位,总纂班子到位,分志稿完成,总纂方案完备。此四点到位,即可进入总纂阶段。
五、总纂工作的步骤
整个总纂工作,是在总纂领导下,总纂班子人员同心协力进行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本部志书的编纂组织特点、总纂班子的人员情况,制订实用的总纂工作步骤,步步推进,完成总纂工作。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认为,总纂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充分做好总纂的准备工作,不仓促上阵;第二,总纂人员分头通审县志分稿,分别详细作好审读札记;第三,在第二次总纂修改稿的基础上,主编(总纂)再从政治、资料、体例、保密、文风等五个方面去作最后依次的精雕细刻。①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五期。这种由总纂人员分头审读,作出审读札记,再由总纂一次性总纂,减少分纂环节,有利于提高志书的整体性,加强体例、文风统一性,并能加快总纂进度,及早完稿。但这只适用于文字篇幅较小的志书,对于一百万字乃至上千万字的志书(如《上海通志》1100万字),则无法实行。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观点与此类似。第一步,各部门、各编辑人员都要拿出有关分志草稿。分志草稿的来源有三种类型:一是在专业志的基础上浓缩、加工形成,由各部门编志办公室(组)先拿出草稿,交至总纂人员,可称为“宝塔型”;二是在各部门写出有关章节草稿的基础上组合而成,这种分志草稿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提供专题材料,由其中的某个部门或直接由方志办公室编辑进行组合,可称为“焊接型”;三是由某个部门直接按照方志篇目的要求提供分志草稿,可称为“填充型”。第二步,方志分纂(编辑)分口把关,修改分志草稿;第三步,主编人员通编全志,全力合龙成稿。②姚金祥、何惠明:《简明方志编纂学》,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版,第160—176页。
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称,总纂的步骤:第一,制订好总纂方案。总纂方案应包括总纂的指导思想、总纂的程序、分工、职责、方法,总纂后的质量标准,以及行文规定的具体要求、完成总纂的时间。第二,搞好分工。总纂一般应由主编一人完成,但由于一部志书,尤其是一部省志卷帙浩繁,只有主编一人总纂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必须在制订好总纂方案的时候,明确分工。总纂可根据情况设若干组,每人负责一组。第三,具体实施总纂。按照制订好的总纂方案和分工来实施总纂。③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
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亦认为总纂工作应经过三道程序:一、通审分志初稿。正副总纂、主编和总纂全体成员,必须认真审阅各分志初稿及其所依据的资料汇编或长编。在阅读过程中,将各部志稿的优点、成功之处和缺点、问题甚至错误,认真记录下来,然后经过总纂组成员的集体研究和讨论,对每一部志稿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一般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志稿符合编纂要求,只要经过总纂或主编在文字上的修改润饰,即可定稿者;第二种是志稿基本符合编纂要求,但需作部分修改补充者;第三种是志稿基本不符合编纂要求,或篇目框架需作较大调整、或有重大缺漏,需动“大手术”者;第四种是志稿根本不符合编纂要求,需返工重搞者。二、商定修改方案。须作部分修改、较大修改或彻底修改的分志稿,总纂或主编要制定一个初步的修改方案,然后,与各分志稿作者见面。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经过反复讨论,尽可能地使作者与总纂或主编的意见取得一致,从而自觉地对分志稿进行修改补充。三、总纂笔削成书。当各分志稿经过作者修改补充后,便进入最后一道工序:各正副总纂、主编或总纂组成员分工对各分志稿进行精雕细琢的加工润饰。最后,还必须经过总纂或主编一支笔的统一笔削,形成送审稿面世。④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19—223页。
总纂工作步骤得当,对总纂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不同情况的志稿,应有不同的步骤,应实事求是,如怎么分工,要不要分头分纂,是否或由副总纂协助总纂,或总纂独立承担等,都应视志稿的具体情况而定。在第一轮修志中,有的志稿在总纂阶段迟迟不能脱稿,与总纂工作步骤不当不无关系。
六、总纂方法
方法即是一种思维,总纂方法和总纂步骤一样,没有定式,不同的总纂者往往有不同的心得,只要能有利于高质量、快速度完成总纂工作,就是好的方法。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谈总纂的方法,认为主要方法大致有四点:一、多笔并进,独手通纂。对已经上交的征求意见稿,可采用一人看多稿或多人看一稿的方法,责任到人,分篇包干,文责自负,一包到底。也可以采用“五合一”总纂法,即选5名各擅其长的同志分别把守志稿观点、材料、体例、保密和文字关,各负其责,通纂到底,再由总纂一人笔削到底;二、内外结合,扬长避短,即聘请从事某项专业且有较好文字功底的同志担任总纂的特约编辑。三、妥善协调、携手并进。在总纂过程中,总纂人员对各分志稿或多或少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总纂人员与分志稿编写者之间,总纂人员之间,总纂人员与主编之间,在取舍问题上难免产生分歧意见,一笔通削的主编应调节众议,防止武断。四、纵横比较,体现特色。横向比较,一是立足全志本身,通过各分志稿之间的比较,决定增删、取舍,二是将本县与兄弟县的县情进行比较,找出地方特色;纵向比较,就是将志稿中的某项事物的兴衰发展情况作一番今昔对比,反映出时代特色。①李金坤:《县志总纂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五期。
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将总纂的方法归纳为六点:一、通览全书,决断是非,把好政治关。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志书的政治观点是否正确。(2)检查志书是否符合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保密政策和外交政策。(3)反复推敲斟酌,排除因文字不严谨而导致政治观点上的错误。二、分合取舍,终定篇目,把好体例关。三、核实资料,精益求精,把好史实关。查核资料,包括核对史实,核对引文,是总纂工作的重要内容。四、精雕细刻,把好语言文字关。把好志书的语言文字关,应包括志书语言的运用,字词的推敲,文风的体现,图表、数据的使用,标题的使用,以及行文的规范等。五、总分相符,把好数字图表关。首轮出版的志书和送审的志稿中图表运用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数据使用不准确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表格中数字的分项与总项不相符,文字记述与表不相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六、精校精勘,把好校雠关。在总纂的过程中,运用好校雠学(校勘学)知识是搞好总纂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②柳成栋:《如何搞好志书的总纂》,《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
杨能裕《总纂的方法和步骤》,从编纂地(州)县志经验出发谈道,一部地(州)县志均有数十个专志(或篇、卷),编写进度有先有后,发展是不会平衡的。如果等全部专志完成之后再进行总纂,即将旷日持久,质量亦难保证。所以,在绝大部分专志已按全志的总体设计(即篇目)进入编写,其中30%的已经完稿,就可以进行局部总纂。这样做的好处是:选择优秀专志或发现的问题,即使总结交流,指导全面;积累总纂经验;争取时间。在方法上可采取“先横后纵”,即按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类编纂,然后集中由总纂做一次详细总纂、删削、调整重复交叉,统一体例文风,精练文字。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核实史实数据和文字上的技术处理,务求做到史实数据翔实可靠、文字表达准确,即可作为送审稿报请行政主管部门审定。③杨能裕:《总纂的方法和步骤》,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91—97页。这种方法,比所有志稿齐备后始进入总纂,可大大节省时间,且能不断总结应验,推动进度缓慢的分志稿的完成。
李文彦《新县志总纂工作初探》,对新方志县志编纂实践从程序方法上进行了总结,认为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县志办直接搜集资料编纂全志,采取“一步总纂法”;二种是先发动部门编写部门志,后由县志办总纂全志,采取“两步总纂法”;三种是先由有条件的部门编写部门志、专志,没有条件的部门编写资料稿,再由县志办总纂成志,既包含有“一步总纂”的因素,有还属于“两步总纂”的范畴。④李文彦:《新县志总纂工作初探》,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16—140页。
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根据20年来方志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认为志书总纂的方法,大致应注意在五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确定总纂方案,切戒匆促上阵;第二,做好总纂动员,统一上下认识;第三,分工负责,发挥群体合力作用;第四,总纂循序渐进,全面保证质量;第五,进行比较研究,尽力取长补短。⑤林衍经:《方志编纂系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1—198页。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总纂方法从独特的视角,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张景孔《对照是提高总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志书涉及百科,内容浩繁,且又出于众手,因此形成的志书初稿,往往各编(篇)之间内容繁复,资料互歧,观点不一,谈了用对照方法提高总纂质量:第一,把每个分志的有关方面自相对照,发现记述的差异和矛盾,然后研究分析,释疑却疑,根据实际统一起来;第二,把有关分志记述的同一事项相互对照,发现记述的矛盾和差异,然后对所记事物追本溯源,稽实求真;第三,把有关分志间记述的交叉内容相互对照,立准记述的角度,从而决定取舍和详略;第四,把有关分志记述的某些事项做多角度的综合对照,发现其记述所存在的问题;第五,要特别注意把各分志有关内容与大事记相对照,一方面可以做到执简驭繁,使之详略得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记述矛盾,从而认真核实,纠正谬误。①张景孔:《对照是提高总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国地方志》1989年第一期。
张先一《县志总纂应以校正史实为重点——〈沅陵县志〉总纂工作反思》一文,反思《沅陵县志》总纂工作,认为在总纂过程中,除做到统一观点、统一体例、统一记述口径、统一行文规范等等之外,始终抓住校正史实这一重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主要是把好“三关”:一、分组把关,送审稿打印装订后,立即成立史实数据组,确定专人全面复算、验算志稿中各项数据,与总纂一道,审查图表,保证全志各项数据计算准确,做到文内前后一致,文表(图)一致,表内数字无误,书写规范;二、层层把关,请各条战线编委前头审查,并分别以战线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讲清层层把关审查志稿史实的重要意义、步骤和方法,由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请专家、学者、老同志阅稿,最后领导签字,部门盖章负责,群策群力,尽量消灭史实错误;三、总纂把关,“总纂一支笔”并不是包揽一切,而是集众人之力,依靠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反复校正志稿,核对资料,成一家之言。②张先一:《县志总纂应以校正史实为重点——〈沅陵县志〉总纂工作反思》,《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
梁耀武《对总纂的两点认识》说,在总纂中要追求志书的整体性。所谓志书总体性,主要是指区情认识符合区情整体实际这种对应性,志书记载的对象——特定的政区,本身就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各业各界充满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志书是反映区情的载体,必然反映政区内各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是地方志整体性的基本含意。就总纂的具体工作而言,总纂在实现志书总体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具体问题。一、要弄清楚整体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把提高志书整体性作为志书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性是对志书质量的宏观要求,是比整体性更为广泛的概念。志书内容的真实性、系统性,选取材料的目的性,都是科学性的内容。整体性是科学性的要素之一,具体体现在志书内容的系统性。二、要全面理解整体性的含意,准确地把握志书的整体性。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整体性处是于运动、变化中,没有静止的整体性;其次,整体与部分也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依存的。三、要善于在整体性中追求整体的个性。四、要从众多的区域性著述中选准自己的功能角度,坚持志书的横排竖写结构方式。五、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内容。六、志书体式对志书整体性并非重要因素。七、追求志书整体性必须认真处理交叉重复。八、整体性与纵述规范也有密切的联系。九、志书一般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再现客观事物的整体。③梁耀武:《对总纂的两点认识》,见李文彦:《方志总纂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72页。
七、结 语
有关总纂的研究,总的来说,偏重于形而下的技术性操作层面,如总纂的任务、总纂的条件、总纂的步骤、总纂的方法,大都难以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总纂意识,研究相对较少。总纂意识是总纂者对地情、对志稿内容的总体认识,在高明的总纂意识的引导下,在过硬的才、学、识、德的支撑下,以开阔的宏观视野,对志稿进行全面总纂,深度锻造熔铸,这才是精品佳志问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