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开发之于乡村空心化:机遇还是挑战?

2020-02-22褚玉杰王思雨周嫚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机遇与挑战社会资本

褚玉杰 王思雨 周嫚

摘要:乡村空心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旅游扶贫开发是改善乡村空心化的重要机遇。然而,旅游扶贫并非“万能药”,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旅游扶贫开发对于乡村空心化的作用不仅需要考虑机遇,更需要具体结合村落的资源禀赋、发展情况等客观条件来考察其带来的挑战。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簸箕掌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理论框架,对旅游扶贫对于乡村空心化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簸箕掌村,旅游扶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空心化,如出现“周末经济”,但其成效受到旅游地发展阶段性困境、旅游业季节性特征以及社会资本流失等诸多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可能是“短暂的机遇”。只有贫困村落旅游发展保持活力才会出现长效的人口回流现象,进而可持续地缓解贫困村落的空心化现象。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空心化;旅游地生命周期;社会资本;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3-0013-06

在党的十九大上,脱贫攻坚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当前扶贫开发已成为贫困地区统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贫困地区集中在广大乡村,这些地方不仅面临着贫困问题,同时受到乡村空心化的严峻挑战。因此,长期贫困现象不仅严重制约着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乡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失,使贫困乡村进入“贫困—空心化—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种持续存在的贫困和空心化重叠现象,是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1]。因此,改善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俨然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缓解快节奏生活压力的重要选择,这为贫困乡村地区的空心化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已有研究表明,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农村居民在本地就业,主要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和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2]实现。可见,作为一种能够吸引农民“本地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可有效刺激外出人口回流,进而成为许多贫困乡村发展社会经济,推动乡村城镇化,最终可持续缓解当地空心化问题的重要途径[3]。然而,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阐述旅游扶贫开发给乡村空心化带来的机遇,却忽视了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作用并非是单向的,即旅游扶贫开发究竟是乡村空心化的机遇还是挑战尚存在争议;同时单纯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难以窥见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施加的实际效应。因此,本研究拟从微观层面探讨旅游扶贫开发在乡村空心化实践中的作用,旨在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切实影响。

1 研究现状

1.1 鄉村空心化的概念

作为当前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乡村空心化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复杂产物。关于乡村空心化的内涵,研究者们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

田新强指出,乡村空心化表现为社会现象和空间现象的复合,本质上是特定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3]。乡村空心化指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以及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控”的不良演化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村庄内出现大量闲置或废弃房屋致使村庄“外扩内控”,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土地闲置等[3-4]。

相关学者提出,应综合多种角度来定义乡村空心化,刘杰认为,乡村“空心化”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即人口、地理、经济、基层政权和公共性意义上的“空心化”[5]。崔卫国等则表示,乡村空心化体现在乡村人口、宅基地、产业和基建4个层面[6]。杜缓缓强调,人口学角度的乡村空心化概念主要表现集中在人口学方面,如农村人口总量减少、流动人口的爆炸性增加、人口结构以留守老年及儿童为主等[7]。

乡村空心化研究中人口层面的空心化研究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解决空心化问题的重难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劳动力不断地流向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工资水平更高的城市,导致乡村区域大量土地被抛荒撂荒,乡村的基础公共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留守人口生活困苦和乡村传统文化持续衰落等问题日益加剧,最终演变成严重的乡村空心化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空心化指在城乡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乡村适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人口结构以留守人口为主、大量房屋闲置的现象。

1.2 旅游扶贫与乡村空心化

旅游扶贫概念存在3种观点,一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核心是贫困人口在该类项目中获得了多少净利益;二是减贫的可持续旅游,即有计划地加强旅游在提高生活水平标准方面的能力,以及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扩大旅游发展[8-9];三是旅游扶贫,即通过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贫困问题的解决,进而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9]。旅游扶贫不仅是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投入,更表现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旅游业而从中获益,获得发展机会并提高收入水平,最终减少贫困[10]。旅游扶贫被认为是“造血式”的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反贫困”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乡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难发现我国乡村地区贫困与空心化问题的明显重叠。目前,已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旅游扶贫开发与乡村空心化问题的关系,具体如下:

1.2.1 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有正向影响 多数研究认为,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问题具有缓解作用。主要观点集中于旅游扶贫开发能够有效改善乡村人口就业和人口结构,进而推动乡村空心化问题的改善。“推-拉”理论认为,发展旅游业能够给乡村直接带来就业机会,这会对劳动力产生“拉力”,进而直接且有效地缓解乡村的空心化状况;同时,乡村旅游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对职业技能要求较低,更适合乡村人口,因此可为大量留守妇女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农村妇女的本地就业不仅直接缓解了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且借助婚姻和家庭的纽带关系,对农村男性劳动力也产生了一定的“拉力”,间接减少了他们外出务工的距离和时长[2]。

相关学者指出,旅游扶贫开发之所以能够缓解乡村空心化,主要原因是它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孟秋莉通过对湖北省2010—2015年旅游扶贫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旅游扶贫开发背景下,政府的资金投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地方旅游收入的增长,均对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产生了正向影响,其中尤以当地旅游收入增长的影响较明显[10]。

1.2.2 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有负向影响 当前旅游扶贫对于乡村空心化的缓解也不尽如人意。作出该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扶贫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挑战就是旅游产业对就业人群具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而贫困人口在知识及技能方面较为匮乏[11],导致他们无法独立经营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从而无法充分享有旅游发展的收益。这也意味着,旅游扶贫开发不仅需要向贫困村庄提供资金、项目和政策等物质性援助,更应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素质,如知识及技术由非贫困区域向贫困区域和人口的转移。然而,现实中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外来经营者不断进入,而本地贫困人口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企业培训本地员工的动机[12],致使无法有效提高人力资本,从而影响旅游扶贫中的贫困人口获益、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最终无法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这种情况使贫困人口长期处于低技术且低收入的基层操作岗位,知识技能提升非常缓慢。从当地人口角度来看,空心化地区青年多趋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学习相应技能并在外工作。所以,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负向作用体现在非原住居民的流入所产生的人口置换,导致开发红利无法真正惠及贫困人口以及原生社会网络的重建。当开发地区人口结构以外部人为主导时,乡村空心化虽在人口上得到缓解,但也缺失了深层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旅游扶贫对乡村空心化影响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展开,微观层面的研究不足;且关于旅游扶贫对乡村空心化究竟是正向作用还是负向作用仍然存在大量争议,旅游扶贫与乡村空心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对理念和原则等问题的探讨,未从具体的微观情境中探究旅游扶贫对于乡村空心化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也较少论及旅游扶贫缓解乡村空心化过程中的风险,因而对实践的针对性指导作用较弱。

基于此,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簸箕掌村为例,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调查,从经验事实角度探讨旅游扶贫对乡村空心化的作用,并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化对旅游扶贫与乡村空心化关系的理解,为旅游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村落介绍

簸箕掌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以北,距离沪陕高速2.5 km。这里三面为沟,背靠大山,形似一只倒扣的簸箕,因而得名。簸箕掌村有5 个小组,15 个居住点,301 户1 071 人,小麦、玉米、核桃等基本農作物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截至2012年)。2011 年,该村人均纯收入2 500 元,是蓝田县重点贫困村。旅游扶贫开发前,簸箕掌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困难,且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来往不便。在此背景下,簸箕掌村大批适龄劳动人口选择外出打工以获取收入,常住村民以老人及留守儿童为主,大量房屋出现闲置现象,据此判断其存在严重的乡村空心化。

2013 年开始,蓝田县政府主导对簸箕掌村实行整村移民搬迁,并引进外部资金为当地建设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移民迁置、景区带动、邻里互助、农旅结合5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模式。2014 年底,该村已初步建设成四大休闲板块:女娲湖休闲度假区、移民新村民俗风情区、温泉养生度假区、山地运动休闲区;三大片区:珍佰粮行绿色农业基地、珍佰粮休闲农业区、山地运动延展区共10 个项目。面积为6.5 km2的生态旅游景区已初具雏形,并配套娱乐、小吃、住宿及停车场等旅游设施。

至2018年,簸箕掌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各大景区模块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余有几项景区仍在开发中。簸箕掌村旅游扶贫开发提升了全村经济水平,创造出许多就业、创业机会,村民通过集体经济和参与旅游接待的形式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获益。簸箕掌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1年的 2 500 元增至2018年的12 150元。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调研组人员分别于2018年7月、2019年10月对簸箕掌村进行了2次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其中,一手资料来自参与观察、26人次的半结构访谈(其中9人次为深度访谈,包括3位旅游业经营者、2位游客、2位当地居民以及2位政府工作人员)、影像记录(影像共收集相片约300张,以记录簸箕掌村旅游扶贫的情况)。影像记录反映簸箕掌村旅游开发的客观特征,访谈反映当地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情况。另观察4个游客群体(每个群体3~8人)在簸箕掌村的旅游体验情况。二手资料包括蓝田县政府统计资料、档案、文献及政府门户网站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簸箕掌村空心化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家庭的子女在旅游扶贫开发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种情况有些持续到簸箕掌村经济改善之后。

簸箕掌村于2013年开始旅游扶贫开发,尤以2016—2017年期间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形势最好,村内的小吃一条街、民宿、交通运输以及景区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增收机会,吸引了一批劳动人口进入簸箕掌村从事旅游业,其中也不乏原簸箕掌村住民及看准商业机会而进入的城市人,在此期间簸箕掌村乡村空心化有所缓解。根据政府门户资料,自旅游扶贫开发后,村内常住人口增长了200多人。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簸箕掌村出现了“周末经济”现象,即旅游扶贫开发背景下,年轻人周末回乡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帮助家庭在旅游中增收,工作日又返回城市谋生的现象。并且,由于其自身并未形成品牌效应,加之周边同类型民俗文化村落(如袁家村、马嵬驿)发展竞争激烈,使得近期簸箕掌村旅游发展进入停滞阶段,旅游业显出疲软的态势。虽然政府希望通过下一阶段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人口回流,但从现阶段看,旅游扶贫未能从根本上缓解该村的空心化问题。

3.2 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作用

从簸箕掌村旅游扶贫开发后的空心化现状来看,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影响,并非单纯的正向或者负向影响,而是正负交织的情况。

3.2.1 正向作用 旅游扶贫开发背景下,簸箕掌村的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及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簸箕掌村地处陕西省蓝田县,离西安市只有1 h左右的车程。旅游扶贫开发前,大量的适龄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导致村内大量人才外流,乡村空心化严重。簸箕掌村通过旅游扶贫开发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间的资源不平衡状况,使得部分有意愿留在当地发展的适龄劳动力回流,也吸引部分城市人口进入。近年来,随着簸箕掌村经济环境的改善,人口有所增加,青年人口占人口比重也有所上升。

簸箕掌村的旅游开发对于乡村空心化的改善具有周期性的短暂经济效应,根据实地调查,旅游扶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簸箕掌村的乡村空心化,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回流,出现“周末经济”等新现象,即旅游扶贫大背景下年轻人在节假日或周末回乡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并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现象。

参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R1回忆说:“我是我们村小吃街上第1个开农家乐的,这些年旅游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这里,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我的子女们平时在西安市打工,现在交通便利了。赚钱的机会也多了,孩子们周末也会回来帮我干活,接待游客。这些年随着我们村旅游扶贫的发展,家家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光是我的孩子,很多年轻人周末都会回来看望父母,顺便照顾家里的生意。”周末经济是旅游扶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空心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旅游扶贫对于乡村空心化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经济环境,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实质性收入,促进了青年的部分回流,流动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且由于簸箕掌村在旅游扶贫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当地游客的增多,出现了“周末经济”等新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空心化。

3.2.2 负向作用 旅游扶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空心化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各种资源的利用上,簸箕掌村服务业的发展,使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家庭资本投资转移到旅游行业,这造成农业发展受到劳动力与资本的双重缺失,旅游旺季与农忙在时间上重合,从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这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村民普遍反映簸箕掌村存在大量闲置的土地,严重依靠劳动力的精耕细作而维持的传统农业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扶贫对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性上。不同的群体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程度是不同的,旅游扶贫开发对原住居民家庭的经济影响依据不同的经济状况有不同的效果。笔者所在课题组依据原住居民家庭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经济状况将他们分为维持生计型、文化经营型、出租经营型3类。结合簸箕掌村的具体情况,笔者所在课题组发现经济基础较好的原住居民家庭通过文化经营,依托村内旅游平台建设,获得高于从前的收入,旅游开发对吸引此部分家庭成员回流作用较强。部分原住居民家庭依靠房屋租赁获得租金收入,以间接形式参与旅游扶贫开发,虽然收入得到改善,但家庭子女依旧在外打工,吸引回流的作用不大。

维持生计型的原住居民家庭不仅在旅游开发中参与不足,而且随着大量农用土地的征用与建设,这部分村民也无法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维持生活,从而引起生活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加剧其贫困状况,导致对这部分原住民的挤出效应,导致家庭青年继续流失。虽然在政府进行整村搬迁和安置房建设之后基本实现了村民家家户户有所居,但对于部分贫困户来说,住房是刚性需求,无法用于旅游经营,且由于自身缺乏经营意识和技能,在旅游开发中获益能力不强。特别是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在旅游扶贫开发土地回收后,失去了经济来源,其子女不得不向外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老人则在家留守,变相导致了部分人口的流失。

因此,总体上对于目前的簸箕掌村而言,旅游扶贫开发之于乡村空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很大,也更值得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4 限制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发挥作用的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尽管旅游扶贫开发通过改善经济环境创造就业机会途径吸收人口,缓解了乡村空心化,但是总体上作用还是十分有限,未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以下限制性因素有关。

4.1 缺乏核心竞争力,外部竞争激烈

簸箕掌村主打乡村旅游,周边同类型民俗村落竞争激烈。相对于较早开发的民俗村落,如袁家村、白鹿原影视城等,簸箕掌村的后发优势不足,且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袁家村堪称乡村旅游的典范,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分析自身自然禀赋,因地制宜专注关中民俗的旅游主题,旅游项目和产品由村民自主经营,专注于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村民充分参与旅游活动,形成了全民致富的氛围。白鹿原影视基地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为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建筑群,在影视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宣传影视文化,形成了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影视文化使其在乡村旅游中獨树一帜,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早开发的较乡村旅游景点具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且根据自身禀赋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具有稳定的客源。簸箕掌村的模仿式旅游开发,外包式经营模式,并未根植于自己独特的要素禀赋和文化基础,后发优势明显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4.2 旅游扶贫项目中贫困人口主体地位不突出,受益有限

贫困人口难以从旅游扶贫中受益的主要原因如下:(1)原有生产资料丧失,传统农户边缘化。贫困户拥有的大多是传统的生产资料,簸箕掌村旅游扶贫整体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失去土地等传统生产资料,无法维持传统的经济来源方式,贫困户会逐渐被边缘化,导致旅游扶贫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导致贫困人口的外流。(2)贫困人口资本、技术不足,开发能力有限。由于贫困户缺乏资本、技术等更高级的生产要素而普遍缺乏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收入的能力,基础设施的改善通常能给贫困村中相对富裕的农户带来更多利益,从而缓解该部分人群的外流,但却加剧了贫困人口外流的可能性。

4.3 旅游业发展的阶段困境和季节性特征

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的发展可分为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和复兴7个阶段[12-13]。在前3个阶段中,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地区经济得到改善,相应的就业机会出现增加,并在稳固阶段时达到就业人数的顶峰,在此期间本地人口有所回流。但随着后期旅游业的停滞和衰落,就业机会开始减少,人口回流动力不足,甚至出现重回城市的现象。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特色有限,簸箕掌村在接受大量旅游投资的情况下,本应处于发展阶段,却出现了当前的临时停滞和衰落期,旅游投资热潮已过,游客增长有限,使得就业机会有限,这种就业供给量的变化必然会限制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改善。且簸箕掌村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春秋为旺季和冬夏为淡季,这一特征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季节性变化,即就业机会随着人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也呈现出季节性增减,不稳定的就业机会无法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开发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吸引作用。

4.4 乡村空心化地区的社会资本短缺

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资源的集合体,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等3种形态。李金成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多维概念,大体上有2个方面含义:(1)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2)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者的共同要义在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源[14]。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乡村贫富差距的加大,乡村的社会资本存量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相互之间的交流减少。特别是在乡村空心化地区,人口的流失逐渐瓦解了固有的社会资本。乡村社会资本的流失限制了旅游扶贫对乡村空心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资本指的是由实际或潜在的与人们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资本,即社会关系网络所形成的资本[14]。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在城市生活和发展一段时间后,逐渐积累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对乡村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而存在空心化的乡村地区,原有社会资本随着人口的外流逐渐流失。对于乡村空心化地区外出务工的人而言,他们的乡村社会网络呈现较为单一的邻里、家庭模式,反而在城市中有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本。乡村空心化地区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社会资本存量对比也影响了他们的回流决策。

在乡村空心化地区,社会资本的重构也有一定的过程性和时间性。研究表明,农村非农人口的就业与社会关系网络有关,个人、家庭及村庄的发展情况对非农就业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耕地不足,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的概率会显著提高[15]。而发展旅游扶贫的地区,环境的开发伴随着耕地面积的下降,在没有充分就业供给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向外挤出适龄劳动力。在这些社会资本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旅游扶贫开发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空心化,吸引部分青年回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乡村空心化。要从根本上缓解乡村空心化,还需要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联合政府、旅游企业、村民,从地方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全民参与,多角度寻求对策,真正让乡村焕发活力。

5 结论

根据乡村适龄劳动力向外转移、乡村房屋闲置和留守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的特征定义了乡村空心化。分析表明,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总体上是一种机遇,但若无法控制多种限制性因素,也可能将机遇转化为挑战。

具体而言,旅游扶贫在短期内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回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簸箕掌村的乡村空心化,出现“周末经济”等新现象。但这种现象缺乏持续性,仅是旅游开发中的阶段性现象,旅游扶贫对资源禀赋有限和外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农村的乡村空心化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机遇。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的改善受到乡村旅游地竞争实力、发展阶段、贫困人口参与度、旅游业季节性特征和社会资本流失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旅游扶贫开发对乡村空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参考文献:

[1]韩 婷,张守志,贺 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9(11):1-3.

[2]蒋慧云,王兴山. 浅析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缓解效应的机理[J]. 中国商论,2017(25):54-55.

[3]田新强. 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J]. 农业经济,2017(4):52-54.

[4]刘彦随,刘 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5]刘 杰. 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以J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 人口学刊,2014,36(3):85-94.

[6]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 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1,33(11):2014-2021.

[7]杜缓缓. 如何破解乡村空心化困局[J]. 吉林农业,2015(9):66-67.

[8]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2015,30(1):26-32.

[9]黄渊基. 贫困、扶贫与旅游扶贫:几个基本概念厘清[J]. 长沙大学学报,2018,32(1):27-34.

[10]孟秋莉. 贫困人口视角下的旅游扶贫经济效应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8,34(14):107-111.

[11]Spenceley A,Meyer D.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 in les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2,20(3):297-317.

[12]饒 勇.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精英劳动力迁入与本地社区边缘化——以海南三亚为例[J]. 旅游学刊,2013,28(1):46-53.

[13]余书炜.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J]. 旅游学刊,1997(1):32-37.

[14]李金成. 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动力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7):274-276.

[15]陈 瑛,刘寒雁. 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基于云南数据的分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5):106-108.袁 骥,倪羌莉,李 敏.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3):19-22.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机遇与挑战社会资本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