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为基础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0-02-22李清
李清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在线教学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病理学是联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知识点多、难度较高,以微课为切入点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让枯燥内容变得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本文分析了推行病理学混合教学的价值,探讨以微课为基础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微课 病理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0(b)-0174-03
Abstract: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l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which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clinical medicine and basic medicine. It has many knowledge points and high difficul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ixed teaching model with micro-classes as an entry point can make boring content specific and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students' lear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of implementing mixed pathology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mixed pathology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micro-classes.
Key Words: Micro-class; Pathology; Mixed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疾病本质与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是联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病理学涉及的内容繁多,知识复杂,是基于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等课程内容作为基础,内容枯燥、抽象,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难度较高,成效不理想。以微课为切入点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让枯燥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可以显著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之进行个性、高效的学习。
1 推行病理学混合教学的价值
病理学不仅涉及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也具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知识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各类病变特征,通过对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来发现各类疾病的病变规律。在传统病理学教学中,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为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致使病理学教学任务繁重,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对病理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教学质量不甚理想,因此,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是病理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在2007年诞生,由美国化学教师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体系变成课前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出后,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并逐步在全球教育领域中得到推行和应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后,我国学者也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設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应用到医学领域的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时间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预习;从教师角度而言,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各类支持来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并在课堂上针对难点、重点、要点知识进行答疑解惑。病理学内容繁多,课堂时间较少,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线下、线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微课的制作是其中一个关键。微课有着主题突出、内容全面、时间短、制作精良、使用便利的优势,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目前,在移动设备的普及下,微课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素材和资源,直接决定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对此,教师要严格把好微课的制作关,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2 以微课为基础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2.1 组建教学团队
在传统病理学教学中,是以任课教师作为核心,教师来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进度强度,不仅内容单一,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微课支持下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制作出质量过硬的微课视频,还要收集教学案例,布置练习题,任务繁重,依靠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对此,要发挥出教师队伍的合力,在校内组建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学队伍,由队伍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制作教学资源,交流教学成果、分享微课制作经验,从而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2.2 强化学生诊断
为了确保教学针对性,在授课前,需要做好学生诊断工作,具体包括3个内容:
(1)起点能力诊断:学习是新旧知识的碰撞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准备水平。起点能力直接决定教学质量,比起智力,起点能力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更大,在获取新知识前,如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准确,必然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因此,在制作微课视频前,要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细化分析。
(2)已有知识诊断:在学习病理学新内容前,学生多通过日常观察、实践对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所了解,这可能与教材内容不一致,有时,通过课堂教学也无法扭转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这种错误的概念和理解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阻碍。因此,在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诊断,尤其是要找出学生错误的理解,及时帮助他们扭转。
(3)学习特点分析:不同的学生,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思考存在截然不同的认知风格,具体包括原理原则、事实或记忆、应用、发问质疑几种类型。其中,原理原则型的学生擅长从习得知识中归纳原理、分析关系;事实与记忆型擅长科学记忆内容,将其存储在记忆中;应用型能够以对知识的应用来评估其价值,对于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颇感兴趣;发问质疑型创新思维能力更强,有着良好的创造力。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方式,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也有积极作用。
基于学生诊断结果,要对病理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重点,强化病理过程、病理临床联系、病因与发病机制分析等内容,并联系医学影像、社区医学、妇幼卫生等内容,为学生各项知识点的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3 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包括选题、编写教材、设计脚本、课件制作、拍摄、后期、实施、反思、评价几个环节。尽管微课时间短,但是同样包含目标、重点、内容等多个要素,在设计病理学微课时,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拓展能力来进行设计,将片头时间控制在50s左右,确定目标。对于知识内容的选择要做到“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对相关内容来加工、处理。以“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微课制作为例,首先,要阐释清楚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用文字、视频、声音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概念。在画面设计上,包括图、文、声、像等内容,力求具有美感、富有人性化,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对于画面中的图像与图片,要做到色彩饱满,文字则要突出重点,视频与动画应当逼真精美,在动静的有效结合下,赋予微课内容空间感和动态感,让学生在轻松、优美、愉悦的氛围下参与自主学习。
在微课拍摄上,采用录播教室、专业摄像机,拍摄时调节好光线、角度,讲授时,做到两点:第一,真人出镜,由教师对着摄像头为学生讲授,抓取学生注意力,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第二,语言要做到准确、清晰、吐字准确,语速不宜过快,讲授时面带微笑,增加肢体语言,适当增加言语表情和肢体动作,呈现出更加理想的视频效果。
2.4 课前——准备与预习
在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将微课视频与相关学习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单”,任务单是根据微课内容编制的课前预习引导方案,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内容”“如何学”“学习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以“血栓形成”病理学内容为例,在课前预习任务单中,其涉及的内容包括“血液理化特征”、“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生理”等问题,要求学生对照任务单来完成预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对于预习环节存在的疑惑,学生可通过平台来留言。
2.5 课中——讲解、讨论、交流
在课中环节,重点为学生讲述课前预习环节未解决的疑点和难点。以“血栓形成”为例,通过预习环节的反馈发现,学生的疑点还是集中在“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与形态”几个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存在同一问题疑惑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对照已经获取的知识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参加集体讨论。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达到优势互补目的,针对学生多次探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负责解决。实践证实,通过反复分析、讨论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查找资料,有效提升了团体协作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2.6 课后——指导反思与复习巩固
在课后,针对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环节中暴露的问题,为其针对性布置作业,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帮助学生继续答疑解惑,总结课堂教学成果,找到其中的問题和不足。同时,在课后,教师要继续反思微课程、任务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和反思结果来予以改进。
2.7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评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科学的考核模式对于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基于混合式教学要求来改革考核方式。一方面,采用研究论文与学术微报告结合的方式,病理学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晓与病理学相关的理论内容,还要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考核上,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形成阶段性学术报告,每学期举办两次,这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另一方面,开展切片考核,病理学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对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做出识别、诊断,因此,标本处理、取材、镜下病变描述也是必考点。以“胃癌病理内容”为例,在考核时,要求学生掌握胃的组织学结构,能够通过检验结果判断出肿瘤位置、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程度、肿瘤大小、周围胃黏膜情况。在切片考核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 结语
以微课为基础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改变了传统病理学教学的诸多问题。通过以微课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让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教学过程形象化,让学生可以高效地预习、学习、复习。作为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微课制作能力,充分认识到微课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微课、病理学课堂之间的深度结合,构建优质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坚清,张声,郑珂,等.微视频与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51-54.
[2] 王居平,高洁,蒙山,等.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2):291-293.
[3] 王弦. 微课联合PDC A循环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1):3381-3383.
[4] 陈国连,陈莹莹,凌瑛,等.PDCA循环结合微课教学在肿瘤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8(11):1278-1280.
[5] 王白燕.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9(3)58-59.
[6] 陈松建,王书伟,张改,等.“微助教”平台辅助微生物学检验教学研究[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93-396.
[7] 王美琳,韩鹏鹏,吴胜男,等."以学生为中心"的PBL微课模式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68-169.
[8] 费洪新,张晓杰,李春旭,等.探讨"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翻转课堂结合微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7(24)
[9] 李建民,沈珂.PPT录制型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10).33-34.
[10] 彩琴.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微课教学的应用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216,218.
[11] 金雯,王波,杨梅,等.微课+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理病理切片教学中的成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8(27).152-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