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0-02-22张恒
张恒
【摘要】目的:分析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50例。基本资料无差异的情况下,对照组选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选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比较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应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肺部炎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6-0033-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在(58.4±2.5)岁,男、女患者比例为27:23,发病时间为3-7d,平均发病时间为(5.2±0.6)d。观察组: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在(56.5±2.7)岁,男、女患者比例为29:21,发病时间为2-8,平均发病时间为(4.8±0.5)d。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等基础治疗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组50例重症肺炎患者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具体治疗过程如下:首先为患者实施祛痰、吸氧、调节内环境治疗,然后对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为患者提供头孢噻污钠2g,静脉注射,每间隔8h注射1次;左氧氟沙星50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
观察组50例重症肺炎患者接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具体治疗过程如下:首先为患者实施祛痰、吸氧、调节内环境治疗,然后对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先为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3g,每间隔8h注射1次,然后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适合的窄谱抗生素,若检查结果有所好转,则继续重新选择窄谱抗生素治疗。
1.3效果观察
两组重症肺炎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对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腹痛、烦躁、恶性呕吐等。临床疗效标准如下:(1)如果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原生物学检验结果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效果显著;(2)如果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病原生物学检验结果改善,则为治疗有效;(3)如果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迹象、病原生物学检验结果无变化,则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将SPSS17.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78%;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6%,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重症肺炎属于呼吸系统重症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通常重症肺炎患者会产生急性呼吸衰竭或者严重的低氧血症,部分患者还会产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临床症状,比如说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暴躁、精神不振以及昏迷;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循环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湿啰音增加、心率加快等。当前,临床上治疗重症肺炎最常用的药物为抗生素,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许多患者接受治疗后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为此,我们将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应用于过程中,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按照先广谱后窄谱的方式使用抗生素能够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抑制病菌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地消除肺部炎症。
综上所述,将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应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肺部炎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迪,陈锋,严方涛.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智慧健康,2019,5(26):173-174.
[2]俞彤,郑小燕,刘志燕.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药品评价,2019,16(14):27-29+32.
[3]李彩红.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1):40-41.
[4]杜艳.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