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加工方法的优化
2020-02-22周明纯
周明纯
摘 要:利用万能工具铣床加工扇形零件时操作繁琐,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产品成品率低,表面质量差,换用立式加工中心进行数控加工,经实体建模建立曲面模型,利用模型自动编程后,配合专用工装夹具,获得了较好的加工效果,满足使用需求。对比原有加工方式,可大幅节约加工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加工效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昆式曲面;工装设计;数控编程
数控加工经过多年发展已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通过数控加工可以实现复杂型面的加工。数控加工有较多优势:工序相对集中,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经济效益;可以实现较好的自动化,降低对操作工人的要求,降低工人的勞动强度,由于减少了人工参与,可以提高产品的一致性,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可以实现柔性加工,适应现代化生产中短平快的生产需求,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产品频繁改型,效率高;同时因为有大量数据,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我单位现有一种凸轮,零件结构如图1所示。内径为Φ12K7通孔,中间是Φ24圆柱,外圈为R32的扇形面,该扇形面由宽10平面与提升高度为2.5的斜面组成。
传统的加工方式是采用通用的万能工具铣床,配合机床附件进行。在加工该零件时,首先需要先拆除立铣床上的工作台进给手轮,换装挂架、挂轮,其次将挂轮与工作台上的分度头连接,然后装上三抓卡盘,将扇形半成品压紧在芯棒上安装于三抓卡盘上,这时才完成加工前的装夹工作。切削加工时,全部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给,劳动强度较大。
使用通用机床进行加工,机床附件装配过程较为复杂,耗时长,从组装至加工即前期准备时间至少需要0.5个工作日,劳动强度大,延误加工进度。当加工任务为多品种、小批量型任务时,多变的加工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机床附件,拆、装附件较为繁琐,准备时间长,生产柔性差。在加工过程中,工件与芯棒夹紧力接触面小,加工时零件一旦发生窜动,会造成刀具蹦坏损毁和零件报废,造成很大浪费,甚至威胁人身安全。这种加工方式方法繁琐,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整体加工效率低、易损耗,零件表面光洁度较差,因此需要改变加工方式以适用于现代化高效率生产。
1 加工分析
参考实际加工效果,对该零件进行加工性分析,该零件使用Φ70的毛坯棒料,先加工成台阶轴,同时内孔钻成,主要的加工难点就是提升高度为2.5的斜面,因此将斜面的加工作为数控加工的主要内容。
由于第一步车已将毛坯加工成台阶轴型,且外形尺寸公差按GB/T1804-m执行,外形加工精度要求低,因此可以使用内孔定位,加工90°扇形及斜面,设计如图2所示定位工装。先将三抓卡盘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用三抓卡盘夹紧Φ48圆柱面,加工时零件中心孔穿过Φ12圆柱,底面与平面接触,即可实现零件定位。轴的上部是M12的标准螺纹,利用GB/T 6170 M12的不锈钢螺母及弹垫平垫将毛坯拧紧在工装上,即可实现零件的夹紧。
2 建模编程加工
实现数控加工,编程是关键。由于该斜面不是均匀上升的,因此难以直接计算得出加工参数,无法进行手工编程,需要绘制工程模型进行自动编程。
第一次试制,将底面厚2.5处棱边(线段Lab)直接绕圆心旋转90°并抬升2.5mm,可以扫描得到均匀上升的斜面。但该种方法存在问题:棱边抬升后无法保证斜面与厚5平面交接的棱边(线段Lcd)与扇形的90°边平行,即无法保证左视图中尺寸10,导致三维模型、加工实物与图纸尺寸不符,因此该种方法不符合加工要求,因此还要选择其他建模方式。
第二次试制,利用实体补差的方式形成曲面。先建立厚2.5底面及90°扇形面下边棱Lab、上部厚5宽10尺寸处棱边Lcd,利用空间曲线,连接该两条线段的外端点b、d形成R32圆弧,用直线连接内端点形成线段Lac,形成4根线段合围,利用实体补差,将该四条线段围成的区域填补成曲面,即获得了一个曲面,在用中间Φ24圆柱面相剪,则形成了完整的斜面abcd,即可完成整个零件的建模,通过自动编程,选用Φ6平刀加工出实物。通过观察发现,斜面的c点处有一处凹窝,导致斜面与线段Lcd交接不圆滑,与预想结果有差异,经分析是建模时线段Lac与Lcd在c点处曲面急剧收缩,导致面过渡不均匀,影响实际使用,因此效果不理想,仍要选择其他建模方式。
昆氏曲面是用四条边界曲面定义,由许多缀面组合形成的一张曲面,由于Lab、Lcd与曲线ac、曲线bd两对线段近似平行,符合昆氏曲面建立要求,因此第三次试制利用建立昆氏曲面以实现建模。首先串联四条线段,形成一个昆氏曲面,然后将该曲面沿扇形的半径方向向内外各延伸3mm,形成一个新的曲面,将弧ac、弧bd投影至该曲面,形成两条三维曲线:曲线ac、曲线bd,再利用该三维曲线及两线段Lab、Lcd生成新的昆氏曲面,该曲面即加工所需要曲面abcd,通过自动编程,选用Φ4平刀,按照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的顺序进行加工。经检查实物,零件表面光洁度好,基本符合斜面加工要求,可转入下道工序。
经实际测算,利用该种方法加工,可节约63%加工时间。
3 优化方向
根据昆氏曲面建立的空间曲面加工时在a点会有局部过切,原因是加工a点处圆弧时,进刀时会对a点右侧斜面刀具半径范围内切削,所以该加工方式并非十全十美,经评价不影响使用,因此可以在应用于生产,后期将考虑进一步优化进刀方式及刀具直径,减少过过切。
此外,上述的加工方式适用于单件扇形零件的加工,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多件零件,可以对定位工装进行改进。将圆形的工装底座改为方形,将Φ12圆柱阵列成2×3阵列,这样可以一次装夹6件毛坯(更多数量也可以通过增加阵列数量实现)。此外,由于方形底座在工作台上易于定位夹紧,可以使用虎钳或压板快速装夹,不必使用三转卡盘,实现了通用夹具的高效利用,避免拆装机床夹具,提高了生产线的加工柔性,同时根据夹具体尺寸的精确定位,易于实现工件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的快速定位,可以实现加工时快速对刀,进一步提升加工效率。
4 总结
通过多次试制加工及比较,利用昆氏曲面完成扇形零件的建模的方式较为优良,可以较为快速的实现建模,利用自动编程的方式实现加工程序的生成,可以极大的降低编程难度,同时配合专用工装的使用,可以降低零件装夹的难度,减少加工准备时间。建立模型后自动编程配合专用工装,可以极大的提高该种扇形零件的加工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明显的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与和一线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焱.三维工序模型生成方法及NC自动编程[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郑泽林.基于MasterCAM对零件造型、加工的分析[J].工业设计,2017(06).
[3]伍倪燕,廖麟志,陈琪,王海珠.模具设计中昆氏曲面的构建技巧及后期处理研究[J].模具制造,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