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旅的创意价值

2020-02-22

商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符码共性文旅

区域文旅的核心是乡愁。怎么创造乡愁?从创意导人文化,实现地域文化符码的认同。

区域文旅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地性,即地方创生。研究区域文旅的创意价值,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区域文旅?

这来自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高速的发展带来全球化的追求,在追求快速商业化变现的状况下,产生了在地性失语症候群,导致空间失语、文化失语、产业失语。

在这个时代,整个文化地景破裂。文化普同性逐渐冲击地方独特性、特殊性的文化特色,并且破坏了地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认同。兴起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开发的潮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进而扩展民众文化消费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台北故宫最早的一款文创产品“朕知道了”。它被很多人称为“爆款”。之后,“爆款”这个词更变成所有人极力去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设计师最初开发“朕知道了”,只是觉得好玩,但是现在有些设计师为追求“爆款”,往往丢掉了真实性,进行故事化设计,比如为项链编造品牌故事。创意设计应该从设计师的情感方面去挖掘。

如何让文创产品成为“爆款”,很重要一点就是创意里带着传播性。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让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不管巷子深不深,酒得先香。所以产品本身变成很重要的卖点。

追求爆款,需关注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对价格的思考来自于成本,对价值的思考来自于心理需求。大陆设计师和台湾设计师的区别,不在于开发产品的好坏,而在于对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从产品价格出发,往往会忽视产品价值的连贯性。

全球化背景下,在国际上会产生很多相同类型的内容。但区域文旅发展具有连贯性,有故事,有策略,有营销,有渠道,也叫场景化。就像戏剧,主角、配角、道具、舞美、灯光整合在一起,形成人们可以接受的场景。文化创意产品也是一样的,或者在场景中爆发,或者在场景中沉默。

全球化与在地性不是对抗性的,可以同时存在,还需要相互依赖。区域文旅具有自然共性、文化共性和产业共性。很多区域文旅的模式可能跨了两个镇,或者三个区,因为它们的共性一致。

区域文化主体性与共同体建构,是以唤起生命共同体为论述,透过地域文化振兴工作唤起“共同体”意识,迎接地方的时代来临。地域文化振兴工作规划,本质一文化教育建设工作,理念——文化认同是保存文化的唯一方法,思考一实用主义、回归人本的地域性探索方向,目标——永续生命力,破除产品的生命周期。

发展区域文旅时,还要寻找土地上消逝的灵韵。文化无法以概念系统来延续,而是存在于各种有形物质、思想、生活、风俗习惯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资源盘点、资源分析、盘活策略、产学共行、参与式规划的方法寻找。工作执行过程中可借观察、连接、增强等方式进行讯息、情感转移,使文化认同感增加,参与热络,有助于认同感的凝聚。

我们要打造无形的文旅,有形的文创,甚至有形的文旅,无形的文创。举例来说,桃米村在进行社区营造和生态村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桃米拥有丰富的青蛙资源,于是将青蛙作为社区文化符号提炼出来,从生态保育开始到有机农业,再到休闲体验、教育基地,形成了一个闭环。从没有IP,到创造了“青蛙共和国”IP。由此可见,在区域文旅开发中,初衷和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区域文旅的核心是乡愁。怎么创造乡愁?从创意导入文化,实现地域文化符码的认同。这个符码不仅指图像,还有音樂等。

区域文旅+文化创意理念可以让每一个区域街角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你内心深刻的触动和认同感。

区域文旅的价值在于扩大文艺扎根建构,扩大分享在地知识,建构区域文化品牌,促进多元参与创新城镇化发展,快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本刊记者崔现香根据林祖安在2019青岛海峡两岸文创大会上的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符码共性文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符码的游戏艺术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文旅照明的兴起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