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仙戏服饰图案艺术特征探析

2020-02-22陈秀免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莆仙戏纹样服饰

陈 抒,陈秀免

(福建商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350012)

服饰是莆仙戏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载体,用于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等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莆仙戏服饰的图案依赖于符号化、图形化的装饰纹样,是服饰视觉语言中最典型的部分。图案的符号性既满足了服饰角色塑造的需要,也为艺术审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莆仙戏服饰的图案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展现了莆仙地区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审美情趣,更折射出莆仙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莆仙戏服饰图案的主要题材类型

莆仙戏服饰图案极具观赏及研究价值,按照题材可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文字图案、几何图案四大类。

(一)植物图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借“花”抒情达意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104种花名;林逋《山园小梅》以写梅表达先生“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的思想性格;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荷花喻人生[1]。植物题材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是“常客”,在图案创作上也是如此。人们创造植物纹样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受植物自然之美的感染,运用艺术手段创作并装饰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二是受植物自身属性的触发,赋予其某种精神寄托或寓意。文学作品的“借物言志”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有图必有意”在创作思维上极其相似。从装饰纹样的发展历史上看,植物题材始终是漫长农业文明的装饰母题。特别是清代的纹样常借植物形象表达人们的精神诉求或情感意愿,吉祥图案成为装饰主体,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

在莆仙戏服饰图案中,植物题材的图案应用较为广泛,常见的有牡丹、梅、兰、竹、菊、茶花及其作为辅助纹样的小花朵,常出现在帔、腰封、褶子、靠等服饰上,而装饰位置集中于衣身、领缘、袖子、下摆等。人们赋予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寓意,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傲、幽、坚、淡”比喻读书人具有美好的品格,牡丹则象征富贵。故而在运用图案装饰时,依据图案的寓意进行选择,如生角穿着的生衣又称为“褶子”,衣身常见装饰有梅、兰、竹、菊、牡丹,领边为二方连续纹样,常用小朵花卉与简约的卷草形态、几何形态相结合。

(二)动物图案

在莆仙戏服饰图案中,常见的动物图案有龙、凤、虎、鸳鸯、蝙蝠、飞禽等,常出现在蟒袍、靠、官服、背身等服饰上,而装饰位置主要在衣身、袖子、前后领缘、靠领、靠肚、靠旗、虎头肩(“靠”的肩部甲片)、补子、衣襟等。如武将穿着的“靠”衣身装饰有龙纹、虎纹,文官官服于前胸与后背各一块补子,上面绣着飞禽。莆仙戏服饰中补子图案来源于清朝官员服饰,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色。文官从高至低分一到九品,分别是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和鹌鹑,但在戏服中并没有像官服那样严格按补子图案来划分等级,仅保留“文禽武兽”的艺术符号化作用。总体来看,莆仙戏服饰图案中的动物图案形态饱满,以平面图形为主,另有特色的浅浮雕效果的造型,如靠肚位置的虎头采用了半立体的效果,个性鲜明。

(三)文字图案

文字与图案之间颇有渊源。《雷圭元图案艺术论》提到,“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字,即是一个词,也是一个‘文’。这个‘文’也就是图案的纹样。我们看远古的象形文字,朴素而生趣”。远古时代的文字是对现实生活中物象的造型提炼,起到传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这种造型表意手法直至今日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可见文字是图案的基础,而图案是文字最初的状态[2]。文字在莆仙戏服饰中常作为符号化的图案出现,如表明身份的“兵”则在前胸饰有“卒”字,还有体现年龄特征、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寿”字纹样,另有由“福、禄、喜”字变形成几何化、装饰化的文字图案。

(四)几何图案

莆仙戏服饰中较为常见的几何纹样有回纹、甲纹、八卦纹样等。甲纹作为“靠”的主要纹样之一,表示铠甲,似鱼鳞状或丁字形的几何纹样。戏服中道家身份的体现主要也是戏服前胸或后背的太极八卦纹样。几何图案在造型上虽简练,但展现出“重复”的美学力量。在平面构成艺术中,重复构成简洁而富有力量,用简练的元素通过重复的手法,强化装饰效果,给人带来视觉震撼。“蟒水”图案最下方斜向排列的线条称为“水脚”,也体现了几何图案的魅力。

二、莆仙戏服饰图案的构图

图案创作并非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而是创作者依据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创作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图案创作时,既要呈现出装饰美感,还要注重对画面诸要素的组织,要遵循图案的创作规律、应用的领域等,使画面中的元素通过组织、编排,形成完整的画面整体。这里所说的组织、编排即“构图”。在我国,最早提出构图理论的是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他在《画评》中把构图称作“置陈布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的“六法论”,其中第五法“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认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指出在画面诸要素中,构图占有主导地位。构图不仅在绘画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装饰艺术中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莆仙戏服饰图案在构图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造型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图案构成形式和空间表达形式。

(一)造型要素组合关系

造型要素即形与形的组合关系,指画面中两个以上的造型元素在相遇时,势必会产生某种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联系常常会形成分离、接触、覆叠、透叠、联合等不同的遇合方式。这种遇合方式所产生的造型气氛与意境也是各尽其趣。“分离式”指参与图案组织的形与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图案组合形式;“接触式”指参加组合形之间的某些部位有所触及的图案组合形式;“联合式”指在形与形组合过程中,两个以上的小造型元素变成一个较大的造型单位的图案组合形式;“覆叠式”是前形遮挡后形的图案组织形式。在莆仙戏服饰图案中,形与形的组织形式常见的有分离式、覆叠式,见图1。分离式的造型处理使每个单独的造型元素完整呈现,具有强化作用,给人既秩序井然又饱满活泼的印象,满足审美性的同时还发挥着符号性的象征意义。覆叠式的造型方法则增加了整体图案的空间层次,使画面丰富而具有层次感。

图1 莆仙戏服饰图案的组织形式 Fig.1 The structural form of the costume pattern of Puxian opera

(二)图案构成形式

图案的构成形式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三大类。一个独立的个体纹样的造型表现形式称为“单独图案”或“单独纹样”,例如植物、动物、建筑等都可以称为一个单独纹样。通常这种图案形象的变化或动势既不受任何外形的约束,也不重复自身,在艺术表达上只要形态自然、结构完整即可。单独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可起到强化作用,引导视线,在戏曲服饰上较为常见,如蟒袍的胸背部位皆有单独的龙纹造型,形态自然、流畅,加以云纹、江崖海水纹等辅饰,气势如虹,体现穿着者的阶级和身份。相比蟒袍的华丽多饰,生角穿的“褶子”是简洁、清雅的风格,在图案的运用上不采用过多装饰,以折枝花样式为主;适合纹样指受一定外形轮廓制约的图案构成表现形式,具有严谨、适形的艺术特点,是有装饰意味的构成形式,如衣身装饰团花、团龙以及武将穿着的“靠”,其靠领、靠肚及虎头肩(“靠”的肩部甲片)都有适合纹样作为装饰;连续纹样指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单位向上下、左右或四方有规律地持续扩展,使其形成较大面积纹样的图案构成类别,具体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主要用在边缘装饰,如领缘、衣摆、衣襟处的装饰。上述几种图案构成形式除了四方连续纹样以外,在莆仙戏服饰的装饰图案中均有出现,尤其是单独纹样的对称式结构、适合纹样及二方连续纹样广泛运用。

(三)造型的空间表达

图案在空间的表达上包括平视体构图和立视体构图,这两种构图分别营造出不一样的效果。平视体构图可将不同时空的物象自由组合在一个视平线上,使造型对象呈现出强烈的平面效果,构成“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境。平视的空间构图使画面自由灵活,不仅可以做正面角度的随意变换,视点也可根据创作需要任意升降移动,超越特定时间的限制,多时空场景自由铺陈,展现出节奏美和浓厚的民间趣味性。庞熏琹先生曾评论“在我国传统装饰表现手法中,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件东西,目的是要把这件东西,表现得‘全面’一些”。中国传统装饰中,对平、满、稳的追求给人以安定、美满的感受。立视体构图是在平视体构图的基础上,将所要表达的物象的一个立面形的各个顶点向左或向右或同时向左右画出45°倾斜的平行线,此时形成有顶面或侧面的立体构成效果。在戏剧服饰中,关于空间的表达最为突出的是蟒袍的装饰图案,莆仙戏服也是如此。图案由下至上的安排依次是江崖海水、龙纹、云纹,这种从海水到天空的空间感符合立视体构图的特征,在广博的空间里,海水拍打着岸,龙的形态威严中透着祥瑞,在流云间穿行,展现了立视体构图的魅力。

三、莆仙戏服饰图案的色彩与刺绣工艺

(一)莆仙戏服饰图案的配色特征

莆仙戏服饰配色方面善于运用对比色,并用黑、白、金、银等色勾边来形成鲜明的色彩装饰效果。从色彩学的角度分析,莆仙戏服饰的色彩搭配主要采用了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具体有原色对比、补色对比,以及明度与纯度的对比,如福建省鹭岛二团的一件戏服,粉红底色搭配蓝色图案,粉色具有低纯度、高明度的特点,蓝色具有高纯度、低明度的特点,两者搭配在一起,互相映衬,使戏服色彩鲜明、清新亮丽。又如在黄色底绣上蓝色调的图案,运用原色对比的方法;色彩调和即把具有共同的、相互近似的颜色进行配置而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莆仙戏中,小姐、丫鬟等年轻女性角色常用红色、粉色等近似颜色来构成角色服饰,近似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既有层次又和谐统一,凸显角色所需传达的性别、气质等。

(二)莆仙戏服饰图案的刺绣工艺

莆仙戏服饰图案的工艺是刺绣,其中三蓝绣、盘金绣最有特色。三蓝绣是专门针对刺绣配色技法来命名的绣种,多见于清代汉族服饰。它采用多种深浅不同但色调统一的蓝色绣线配色,采用的针法不限,平绣、打籽绣,辅以盘金绣均可,色彩过渡柔和、格调清新雅致、审美趣味高远,深受青花瓷的影响。三蓝绣的“三”只是象征性地表示数量,实际上不止三种蓝色,甚至可达十几种,个别三蓝绣也会搭配少量辅助的颜色,但是蓝色调始终占主导地位。此绣种在莆仙戏服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是使图案更加生动的造型工艺手法。笔者在调研中观察到各种服饰类型上的装饰图案均大量使用此工艺,如福建省鹭岛二团的一件白底龙纹蟒袍,工艺上正是运用了三蓝绣的手法,利用类似色及明度变化的和谐感,使图形更加生动、立体,用符号化的装饰纹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服饰所要塑造的角色特点。

在莆仙戏服饰中,除了三蓝绣被大量使用,盘金绣也是经常运用的工艺,多见于蟒袍。蟒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衣身以“蟒”做装饰,清代有“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下摆装饰江崖海水或旭日海水纹。莆仙戏的蟒袍大量使用盘金绣,使服饰表面产生凸起的肌理效果,增加服饰的华丽与厚重感,凸显角色的尊贵地位。

四、莆仙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源于生活

莆仙戏服饰图案表达了人们在婚姻、生产和生活、节庆等活动中的追求和态度,如商人出海贸易祈求妈祖的保佑、老人寿诞祈福长寿安康、节庆时令祈求风调雨顺等,这些都源于生活中质朴的情感与诚挚的愿望。莆仙戏服饰图案是人们生活与愿望之间的媒介物,是从生活中凝练出的视觉符号,如凤穿牡丹、双龙戏珠、岁寒三友等都体现了莆仙戏服饰图案是基于生活的创作,也印证了民间艺术源于生活的这一特征。

(二)吉祥寓意

莆仙戏服饰图案从题材分类来看,包括了动物、植物、几何、器物、文字、宗教符号等内容,这些题材作为象征符号具有一定的吉祥文化寓意。莆仙戏服饰图案常借植物、动物、文字等构成的吉祥图案,表达人们的某种精神诉求或情感意愿。动物图案中龙凤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祥禽瑞兽,黄袍在其胸前和背部绣有造型威严雄壮的龙纹,下摆为海水纹和云纹,海水纹象征江山,云纹象征祥云,海水之上有祥云和龙,构成真龙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寓意画面。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莆仙戏服饰植物图案中牡丹象征着高贵坚定、卓尔不群的品格,是女性角色服饰纹样用得最多的题材。福禄寿喜图案是以蝙蝠(福)谐音、文字图形等构成了吉祥图案,表达对长者的美好祝愿。

(三)教化民众

莆仙戏传统剧目擅长历史故事剧题材,内容多为“忠孝义节”。据文献记载,从清末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县的戏班达到一百五十多个,在全国极为少见[3]。众多的传统剧目、频繁的演绎使广大群众在浩瀚的舞台剧中感受戏曲的趣味、感叹历史的兴衰,酣畅尽兴的同时也深受教化,使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深入人心。图案作为视觉符号,与蕴藏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相辅相成,对民众的教育意义是潜移默化的。莆仙戏服饰图案严格遵循传统服饰中的等级区分,如皇帝后妃的戏服上分别绣着龙和凤的图案,在颜色上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人们对于善恶是非的理解,如忠臣用红色、奸臣用黑色。佛教和道教也以讲经说法的特有形式,结合戏曲向人民宣扬向善、重孝道等核心价值。佛教题材的剧目《目连救母》中,故事、服装、图案浑然一体,不仅完美表达了该剧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精神寄托

莆仙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民俗活动。莆仙戏的演出总是和地方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案在民俗行为中常常作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视觉符号载体而存在。在纷繁的民俗活动中,莆仙戏服饰图案将戏曲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简练、符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出于对神灵的崇拜,莆仙戏在道衣、法器等物品上附着的八卦图案、佛教的八宝图案等。莆仙戏服饰图案中的莲花纹和宝相花纹是佛教修行成就大圆满的标志,代表着佛法的圣洁、清净和圆满。宝相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其饱满、圆润的形态寓有福气安康、圣洁端庄等寓意。莆仙戏《海神妈祖》中妈祖的服饰图案主要有牡丹纹样和卷草纹样,表达了妈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善良博爱之心,体现了莆仙人们的情感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结语

莆仙戏服饰图案的题材借物喻志,具有象征意义,构图秩序井然、层次丰富,在民国时期吸收和借鉴了京剧与闽剧服饰的构图形式,并在其基础上做了简化处理,色彩不失传统戏剧服饰的庄严,又符合现代色彩原理的搭配原则。在传统刺绣手法中选择三蓝绣和盘金绣,工艺精致、多样。它不仅具有装饰之美、程式化等艺术特征,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源于生活,有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并深刻体现了莆仙地区的民俗特色。对莆仙戏服饰中的图案进行研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也是对非遗莆仙戏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莆仙戏纹样服饰
莆仙戏《踏伞行》
动物“闯”入服饰界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