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实践路径

2020-02-22马存勇孙朝晖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马存勇,孙朝晖

(1.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增强其劳动实践能力,培育其劳动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的新任务、新课题。高校既是培育大学生的摇篮,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掌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人才基础。

1 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劳动教育是指“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的过程。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途径,也是新时代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

1.1 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劳动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艰辛的付出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盛久不衰,面对无数艰难困苦而焕发生机活力。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了伟大的农耕文明。封建时代,在历朝历代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下,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医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并领先西方国家。近现代以来,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凭借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担当精神,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责任意识,勤劳朴实、生生不息的务实精神,克服了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勇挑历史重担,通过艰辛劳动自觉承担起“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化的同时,使我国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看到劳动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的重要意义。

1.2 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内容。其中,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同时与其他“四育”相辅相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优秀劳动习惯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大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方法,是高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辞劳苦的劳动精神,增强体力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美丽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促进,协同育人,从而实现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1.3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穗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对其加强引导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纯粹说教灌输或者简单体力支出的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促使其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创造价值。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形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价值取向,使劳动平等、劳动伟大的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质。通过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增强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技能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锻炼个人意志,塑造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社会基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在与他人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树立团结合作意识;在劳动奉献中培育自身“工匠精神”。

2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在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方式、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以及相应制度建设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2.1 劳动教育观念失位

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著称,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广泛流传的故事传说和影视歌曲,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鲁班造鸢等故事传说,影片《劳动最光荣》和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都从不同方面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歌颂和赞美。但是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理政及核心教育的主流思想,时至今日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孟子所倡导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家长更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避免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劳动观念出现了片面化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劳动分工差异的影响。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之带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虽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但现实中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资源占有、利益分配、社会地位上有较大的差别,长期以来就会滋生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现象,使大学生在观念认知中,产生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想法。二是应试教育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复合知识型人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渠道,分数成为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环境下,劳动教育和实践自然变得可有可无,甚至被取消替代。三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大多出生于独生家庭,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父母自然也希望子女在生活中少吃苦,少受累。如此就会导致劳动教育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被淡化甚至舍弃。

2.2 劳动教育内容乏味

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片面化。在当前大学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定。在高校开设课程中,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部分涉及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在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在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形成有劳无育或有育无劳的现象。有劳无育是指在实施过程中,片面将劳动量作为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劳动的教育性,就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庸俗化。有育无劳则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禁锢在校园之内,只是单纯从理论上向学生介绍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不让学生深入社会现实中进行劳动实践,试图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价值上达到认同,这样一来就导致劳动教育沦为一种形式。

劳动教育的方式单一化。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与时俱进,借助相关载体,造成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分离。简单化的劳动是当前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四川某高校开设“种地”课程,要求学生下地劳动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内蒙古某高校设立劳动实践周,每周由一个学院学生进行校园卫生保洁,未设置具体的劳动教育环节;陕西某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图书室公益服务活动,也仅仅是打扫卫生和整理书籍。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乏味单一,没有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3]

2.3 劳动教育价值错位

劳动教育惩戒化。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在劳动付出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体会到通过付出创造价值的快乐,以此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常被理解为体力支出并赋予惩戒性的意义。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部分高校会采取让学生进行相应体力劳动以作为撤销处分的前提。从表面上看,这种作为惩戒性的劳动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付出劳动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但是,长期以来这种方式在学生心里会产生对劳动的厌恶甚至憎恨情绪。这种以劳动作为惩戒手段的教育方式,是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曲解,也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4]

劳动教育利益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在于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通过动手动脑实践、出力吃苦流汗来锻炼自身的能力,锤炼自身的意志,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培养科学的劳动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利益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许多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在特定节日为了宣传工作的需要而象征性地组织劳动教育,或者在上级领导检查评估时开展临时性的劳动教育,这就将劳动教育通过形式主义的手段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劳动教育利益化也体现在将劳动赋予金钱,用于商业利益。个别高校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以学生毕业为条件,强迫大学生以廉价劳动力前往用人单位实习或者开展实践活动。大学生付出了劳动,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还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以毕业、奖学金、评奖评优为条件要求研究生充当免费劳动力进行科研活动,有的甚至让研究生为其个人私利服务。以上种种,就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的认知,产生劳动是为了财富和金钱的片面理解。

2.4 劳动教育制度缺位

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虚化。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工程,贯穿高校教育管理的全部过程,需要高校科研、学工、服务等各个部门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仍然没有具体、科学的管理制度,部分高校也仅仅是将劳动教育划入学生工作范围内,难以有效推进。此外,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从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从师资力量到硬件设施,都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撑。但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较少,高校投入更是有限,这样一来,就会使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缺乏。在高校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中,除了学生学业成绩之外,学生的思想品德、个人特长、学习态度等方面也逐渐成为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但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更没有纳入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以及学生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有的高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评价指标形同虚设,评价结果也是由学生自己随意应付完成,既没有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从劳动教育观念、内容和形式、价值导向以及管理和评价机制出发,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共同发力,发挥劳动育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3.1 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观念积极向上、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在指导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真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化解传统文化中轻视劳动的观念,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为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广泛弘扬劳动精神,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对集体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对待劳动的态度,真正从内心深处崇尚、尊重劳动;要引导大学生将劳动教育与个人品德、专业特长相结合,在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秉承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理念;要让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5]。

破除思想障碍,增强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知。要改变不良社会环境对劳动教育观念的影响,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都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社会要破除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劳动平等观,促进劳动不分贵贱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高校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同样的地位;家长更是要破除传统思维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能力、培育劳动情感也是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身更要改变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不良思想,破除劳动教育利益化、表面化的错误观念,树立劳动美丽、劳动光荣的“工匠精神”。

3.2 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推动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多元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边缘化、零散化的现状,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主渠道,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规律讲清、讲透,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我国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劳动和知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其次,在职业规划及创新教育等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其认识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立足职责本位,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将劳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大学生的专业性质和课程安排有机结合,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出既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又能够达到劳动教育目的教育体系。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相融合,将教学实践环节与劳动教育同步开展,打造“课程劳育”[6]。

推动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首先,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使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到乐趣。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关键节点,从而开展系列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可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宣讲;开展寻找校园劳动模范活动;安排相应题材的艺术展、话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同时,高校要指导学生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团体,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其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立学校与政府、企业、社区之间的联动,将学校内部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优秀经验,通过体验式、受雇式、参与式、生存式等途径,探索“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路径[7]。

3.3 引导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树立劳动光荣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8]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克服以往传统观念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劳育甚至将劳动作为处罚手段的错误价值导向,树立崇高伟大的劳动光荣价值导向。

厚植辛勤劳动观。劳动是伟大、光荣的,但具体劳动的过程确实是艰辛、苦难的,需要内在的信念支撑和动力支持。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应付出的劳动,要看到劳动的过程的确需要汗水的付出,认识到劳动中形成的美好品质对个人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从内心深处消除利益化、政治化、惩戒化的不正当价值导向,形成科学、高尚的价值导向。

弘扬诚实劳动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政治化、利益化的劳动价值导向,蕴含了不劳而获、背弃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倾向,违背了诚信劳动、合法劳动的价值倾向,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9]使大学生在弘扬诚信意识的过程中,树立起诚信做人,诚实谋事,诚实劳动的价值导向。

3.4 完善劳动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构建劳动教育制度机制。高校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作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重要一环,并纳入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的协同育人功能,从中挖掘劳动育人的要素,完善劳动育人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资源统筹,强化师资保障。保证高校劳动教育有序化推进、规范化开展,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专业性技能培训与专门性劳动教育合理衔接,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载体、平台,构建科学性、协同性、实践性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高校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切实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高校自身实力出发,构建层次性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构建多指标、全面化的评价系统。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时,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纳入评价指标,构建“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纳入学生评奖评优、升学等重要环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要注重评价过程中的透明化、规范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要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理论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也要对学生的劳动实践的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实际劳动付出、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弘扬劳动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激发创新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显著特征,[10]对大学生个人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实现中国梦层面具有显著意义。要深刻剖析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劳动教育观念、内容、价值导向及制度机制出发,构建系统化、协调化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