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2020-02-22孙春雷
孙春雷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更加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素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遵循初中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作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独立学习、深度学习。在课前时间,我们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包括梳理基础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事迹,提炼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同时,为了保证预习效果,我们要做好记录,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记录下来,从而为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通读全文,熟悉文章故事内容,学习课后生字词,做到流畅阅读文章;其次,划出重点语句和自己认为的难点语句,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最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斑羚最后的纵身一跃表达了什么含义?斑羚在面临种族危机的时候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们从斑羚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和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记录下疑难问题,书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对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挖掘课文语言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千挑细选出来的,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语言之美,抓住文本语言特色,品析语句,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情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点,作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激昂的排比以及铿锵的短句,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这些语言美在哪里,然后教师再找一些具有特色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如短句“忘情了,没命了!”在阅读的时候要读出力量喷涌、生命沸腾的感觉,给人力量感;读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语句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将对黄土高原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语言之美,借助语言美来体会文本意境,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文即美读,如此才能品析出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同时这种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都在赏析美文中获得提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有效引导诵读经典,迸发学生自身情感
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诵读经典就要让学生深入体验,进入文本情境之中,迸发浓厚情感。诵读经典并不是抛开教材另寻对象,而是要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入经典读物,将语文教学和诵读结合在一起,让诵读经典辅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思想内涵,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时候,起初我们会认为这篇文章的篇幅过长,如果课上进行诵读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将诵读安排在课外,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缺乏教师的监督,学生的态度和注意力都会大打折扣,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诵读不会加入自身的情感,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诵读的质量低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情感的熏陶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实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效率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整堂课我们都在追赶进度,学生的思路都跟随教师的脚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将脚步放慢,按照学情将课堂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阅读过程中注重文字发音,目标就是完整流畅地阅读下来,能力有余的学生可以注意语调和断句;第二步,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将文章的主线厘清,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景物特点、叙事顺序、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第三步,整体诵读,把握文本核心思想,深入文本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变化;第四步,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现经典情境,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出来,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感悟的思想。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和文本主题相近的情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感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开始学生可能会紧张,所以读出的语句生涩,缺乏感情,所以,教师可以身先士卒,给学生示范诵读,面带微笑,使声音更具感染力,然后再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模仿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语句中,虽然语句不能达到教师诵读的程度,但是依然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的情绪随着学生的诵读时而沧桑、时而忧伤、时而喜悦,身陷文本意境之中,感同身受。
四、实现课堂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习却是无限的,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堂外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实现课堂延伸,引领学生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开阔视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教材知识教学的基点,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入生活元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缩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差距,比如,我们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由创造,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或者介绍一下熟悉的故事,比如“临终托孤”和“三顾茅庐”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解前因后果后再去理解《出师表》必然可以水到渠成,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更深刻的感悟。因此,必须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延伸课堂内容,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素质能力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