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比较,让阅读更有深度

2020-02-22顾绍芳

语文天地 2020年33期
关键词:老支书桑娜渔夫

顾绍芳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都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设置一个主题,每单元根据主题一般选编3至4篇课文,虽然同一单元里的课文题材不同,体裁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把这些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对其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的话,那么就会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就以这一单元课文为例粗略地谈谈多维比较的策略。

一、比较情节,找到相似之处

小说大多都是在讲故事,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曲折感人的情节最吸引学生的眼球,因而情节也就成了构成小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桥》是我国作家谈歌写的微型小说,篇幅不长,情节却是波折起伏,各个事件之间冲突不断。黎明时分山洪突然爆发,村民们在惊慌中想要挤过窄窄的木桥往北逃去。当群众逃生场面混乱不堪时,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的慌乱;当其他党员抱怨他的命令时,老支书以果断的决定化解了矛盾;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又毫不留情地揪出党员小伙子;当最后只剩下老支书与小伙子时,两人又互相推让最后都不幸遇难。文中多次的矛盾冲突立体化地刻画了普通人物在突遇困境时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穷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了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桑娜在等待晚归的丈夫时主动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情节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课文共设置了两个悬念:狂风怒吼的夜晚,出海打鱼的渔夫能不能安全到家?桑娜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孤儿抱回家,渔夫会不会同意收养?这两个悬念围绕着桑娜的内心矛盾交替出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赞美了以桑娜夫妇为代表的穷苦渔民美好的心灵。《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微型小说,在强烈的反差中刻画了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达人们渴望和平的心愿。

三篇小说情节的构思方式各不相同,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但是把故事情节归纳以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题材,刻画的都是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小说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比较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环境描写也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有效地渲染事件发生的气氛,奠定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让人阅读以后,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桥》这篇小说发生在一个山洪爆发的黎明,课文开头连用了五个简短的自然段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洪水像泼像倒”“洪水跳舞”“死亡逼近”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营造出了灾难来临时的危急感,“咆哮”一词从声音的巨大中让人感受到情况的危险,为下文老支书父子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后面赞美老支书蓄势。再如“水蹿上来”“木桥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等环境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穷人》中的环境描写也具有暗示了人物命运的作用,如桑娜的小屋温暖而舒适,烘托了桑娜一家人的善良,小屋的灯光是穷苦生活的希望之光;西蒙家的黑暗、潮湿、阴冷则暗示着两个孤儿的不幸命运;在恶劣的天气中,渔夫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反映的是渔夫关爱家人的善良品德。《在柏林》的开头就出现了描写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就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子都到前线去打仗了。

把三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体会它们在故事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就明白了环境描写不是随随便便的描述,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句段,而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命运而服务的。

三、比较人物,感悟性格品质

小说中笔墨使用最多的应属刻画人物形象了,这是小说的精气神所在,把小说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深刻感悟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桥》中描写老支书外貌和神态的句子只有“清瘦的脸”“凶得像只豹子”两处,但是通过文中对他的评价“全村人都拥戴”“他像一座山”可以感知到他是一个沉稳干练,深得人心的好干部;描写他说话的句子只有简短的四句但言简坚定果断,言简意丰,让人感受到一个老党员在灾难面前的沉着冷静。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这一动作描写将老支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高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穷人》主要紧扣桑娜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来表现他们的人性之美。桑娜坐在家里思索时,她想到的是家里的清贫、想到丈夫打鱼的辛苦,表现出一个普通渔民的淳朴的特点。当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才想到自己今后生活的困难,“心跳得厉害”真实地展现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被贫困所压迫但又富有爱心的劳动妇女形象。夫妇俩的对话个性鲜明,中间运用了较多的省略号,丰富地反映出两人的性格,体现了他们可贵的品质。《在柏林》先是描写老兵和老妇人的外貌和神态,“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表现出两个老人的可怜,老妇人神志不清,只会说“一,二,三”透露出战争给人带来的无尽伤感,让人感受到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恶果。老兵虽然子亡妻疯,但是他仍然在迫不得已中奔赴前线,真让人为他唏嘘不已。

三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尽相同,但是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容易感悟人物身上的高贵品质,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不幸遭遇,对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了更深的领悟。

四、比较课题,体会写作目的

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主题常常被比喻成小说的灵魂,通过比较各篇小说的课题,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桥》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简短的语句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让人感动。题目中的“桥”字是这位老党员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生命之桥,饱含了赞美之意,成为全文的题眼。《穷人》的写作背景正是俄国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资产阶级生活奢华却道德堕落,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却纯朴高尚。《在柏林》一文中,柏林是德国的首都,而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课题中以这三个字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一个小场景中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心灵的打击,反映出作者极力呼吁和平到来的思想感情。

三篇小说的写作目的虽然不同,但是反映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课题的比较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所赋予它们共同的特征,从而也让学生感知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并不是胡编乱造,是社会现状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读小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推敲情节、关注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分析课题,通过多维比读,在独特的文本例子中找出小说的共性所在,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老支书桑娜渔夫
乡村老支书
穷人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穷人》梗概
渔夫和小猫
老支书
渔夫之利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