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导读,为学生搭建“讲故事”支架
2020-02-22顾强
顾 强
在低段语文课堂,“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有助于强化学生言语表达,提升语言结构的条理化,增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挖掘教材的图示信息,“以图导读”,为学生“讲故事”搭建学习支架。结合低段学情特点,在运用图示方法导读时,要遵循阶梯式规律,循序渐进,不断锤炼学生的言语思维。本文以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童话故事为例,从中提炼图示化信息,帮助学生讲好故事,练就语言表达能力。
一、罗列故事人物及内容,构建有条理的图示
在文本阅读中,对于故事中涉及的人物较多时,想要将故事讲得有条理,就需要我们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成图示结构,为“讲故事”做支架。在《青蛙卖泥塘》中,青蛙对自己的烂泥塘不满意,想要将烂泥塘卖掉。于是,竖起牌子“卖泥塘”。第一个买主是老牛,老牛对泥塘提出意见,希望周围种些草。青蛙为了卖出去泥塘,自己采草籽,种草。第二年,青蛙又竖起牌子“卖泥塘”。第二个买主是野鸭,对泥塘提出意见,希望多些水。青蛙为了卖泥塘,找山泉,用竹竿引泉水。青蛙又竖起牌子“卖泥塘”,第三个买主是小鸟,提出要种树的要求。第四个买主是蝴蝶,提出要种花的要求,第五个买主是小兔,提出要修路的要求,第六个买主是小猴,提出要盖房子的要求,还有小狐狸等买主。青蛙为了卖泥塘,纷纷照做。最后,当所有的条件都做好后,青蛙突然愣住了,“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要卖掉呢?”。于是,就不再卖泥塘了。我们通过对文本中所涉及的人物、对话进行罗列,用图示方式,从青蛙与老牛、青蛙与野鸭、青蛙与小鸟、青蛙与蝴蝶、青蛙与小兔、青蛙与小猴等对话,就对话内容与青蛙的行为进行列举,形成有条理的故事梗概。
在导读时,提出青蛙要卖泥塘,都与哪些顾客展开对话?又为这些顾客做了哪些事情?我们以“青蛙卖泥塘”为中心点,分别向外延伸不同的买主,以及与买主对话的主要内容。如青蛙与老年对话,青蛙采集草籽,并在泥塘周围种下小草;青蛙与野鸭对话,自己动手找水,为池塘灌足了水;青蛙与小鸟对话,又在池塘周围栽种了树。利用青蛙与不同动物的对话,增加相应的关键词和内容,提醒学生能够在讲故事时,分清前后次序,让故事讲述更清晰明了。
二、梳理故事梗概,以图示方式呈现“故事”要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把一篇文本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中,通过文本阅读,我们可以提炼关键点,将之串联起来,构建“讲故事”支架,让学生能够循着支架,来有条不紊的将故事讲出来。接着,设置“讲故事”任务,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大象”都说了哪些话?“大象”都遇到了谁?“大象”的想法为什么要改变?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一棵树,将本文中新学的字以“苹果”的方式,挂在树上。如“耷”“似”“咦”“扇”“竖”“舞”“竿”“烦”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详细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并提炼对话要点。首先,我们从“耳朵”与“想法”两个方面,“开始”时,大象遇到了小兔,与小兔展开对话,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大象的想法是什么?从文中可知,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大象认为“生来就是这样”;随后,小兔说“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有病了”。
接着,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同样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之后,又遇到“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大象心里怎么想?大象觉得很不安,难道自己的耳朵真有毛病?想办法将耳朵竖起来。大象做了什么事?大象在睡觉时,用竹竿将耳朵撑起了;但是有小虫子飞进大象的耳朵,吵得它又头痛,又心烦。最后,大象的耳朵怎么了?大象将耳朵“耷拉”下来,心想“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由此,我们可以从时间顺序,围绕大象的耳朵变化展开“讲故事”支架,让学生循着支架,增强言语表达欲望。
三、挖掘图示信息,为“讲故事”创设直观化情境
在“讲故事”指导中,既要讲清故事内容,还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课文图示信息的挖掘,我们为“讲故事”搭建直观的学习支架。在《蜘蛛开店》中,蜘蛛都卖了些什么物品,都有哪些顾客来买物品?通过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阅读,梳理并找出具体的货物、顾客等信息。由此,我们在黑板上设定“蜘蛛开店”主题,提出质疑:蜘蛛想卖什么?开了哪些店?卖给了谁?结果如何?循着问题,读文本,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围绕“蜘蛛开店”,列出示意图。在示意图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点。
比如,由“蜘蛛开店”,延伸第一条线,“卖口罩”,遇“河马”。通过细读文本,蜘蛛原本想一只口罩一元钱,但是顾客却是河马,河马的嘴巴很大,口罩织了一整天。第二条线,由“蜘蛛开店”,延伸“卖围巾”,但是,来的顾客却是长颈鹿。再通过细读文本,长颈鹿脖子很高,围巾也需要很大,蜘蛛织了一星期。第三条线,由“蜘蛛开店”,延伸“卖袜子”,但是,来的顾客是蜈蚣,蜈蚣有四十二只脚,蜘蛛看到蜈蚣后,匆忙跑回网上,不再开店了。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搭设直观化示意图。最后,对于蜘蛛与蜈蚣的对话,我们还可以延伸想象。请同学们想一想,蜘蛛到底有没有给蜈蚣织袜子?请续编这个故事。“讲故事”,对于低段学生,我们通过示意图方式,帮助学生从关键信息中铺陈故事支架,增进阅读与理解,也让学生从“讲故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到言语表达实践中。
四、利用关键词作提示性问题,帮助学生讲好故事
“讲故事”怎样才能更精彩?第一要敢讲,第二要讲清楚,第三要讲完整,能够将关键点讲得很生动。以图导读教学,除了关注图示制作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关键性提示。如故事中,设置优美的词句,让故事听起来更精彩。
在阅读《小毛虫》时,该文以拟人手法描写小毛虫从茧到蝶的变化过程。由于故事性不强,主要通过小毛虫的内心独白、实际行动,来告诫我们,要乐观、要自信,要努力去做自己的事,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该文的阅读,如何为学生“讲故事”提供图示化导读方法?利用提示性问题,从文中去思考:第一个问题,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找出关键词句,并将之圈画起来。如从“小毛虫”,过渡到“茧”,再过渡到“蝴蝶”。第二个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想小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对照全文,静思默读,请同学们思考,“小毛虫化蝶的原因”是什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借助于关键词句的提示,在学生“讲故事”过程中,通过感性阅读,上升到理性表达,从言语积累到表达训练,让学生从“讲故事”中领悟故事的内涵。
总之,低年级学生“讲故事”训练,通过图示化支架的引领,为学生梳理故事结构、把握故事要点和内容,展现故事细节与情感创造条件,也让阅读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