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段运用”设置用意下应然的教学定位
2020-02-22霍晓玲
霍晓玲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版教材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契机,顺应新课标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元素,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设了“词句段运用”的栏目,旨在提供“语言文字训练”最实在的信息和资源,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服务。如何正确理解“词句段运用”这一栏目的设置定位,准确解读和充分运用统编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呢?笔者就以统编版六下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教材课文,在复习梳理中建构基础
统编版教材编排最大的原则就是整体性,一个单元中所有的教学内容既有属于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单元训练体系中整体性任务。因此,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所指向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都与这个单元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统编版六下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就选择了三句诗句,要求学生说说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与志向。很明显,这样的练习设置就与这个单元中三首咏物诗有着直接关联。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中的第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三首》中的《竹石》,然后再相机引出《古诗三首》中的《马诗》和《石灰吟》,一方面借助诗句进行背诵,了解三首诗分别所描写的内容,并紧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三首诗的特点,以复习的方式说说诗人选择了怎样的事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所选择的事物和所表达的志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其次以整体性视角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特色,形成基本性的认知体验。
这样的复习、整理和巩固的过程,看似与后续的实践练习关系不大,但细细考量就会发现,“词句段运用”中的练习旨在紧扣诗句中的事物,感知诗人所赋予的品格和志向,实际上是对咏物诗托物言志表达特质的训练。教师如果不加点拨与引领,而是让学生仓促上阵,就无法真正激活学生的原始积淀,贸然出击,必然会导致学生随意地乱猜,失去了其训练价值,最终让训练建立在认知虚空中。
二、紧扣表达特质,在揣摩洞察中把握本质
从单元中的古诗来看,教材的价值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质。这一题的训练就是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夯实。明确了这样的定位,在教学这道“词句段运用”时,就应该与咏物诗新授教学的策略有所不同,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尝试自主性学习。
鉴于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流程:首先,以这道题的第一句诗为范例,鼓励学生先从理解诗句的大意出发,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竹子)遭受无数磨难打击,但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相机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洞察其表面意思中所蕴含的深刻用意:表面写竹子,实际是以竹自喻,我们从“还坚劲”“任”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机提炼完成这道题方法: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洞察品格,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后面两句古诗的学习中,学生纷纷紧扣咏物诗“借物喻人”的特质,对两句古诗进行自主性学习;最后,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比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并从中体悟诗人赋予在墨梅身上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理解诗句大意:荷花落尽之后,荷叶已经就枯败了,无法为荷花遮风挡雨,而菊花凋谢之后,但傲斗风霜的梅花枝条仍旧挺立枝头,呵护着菊花的花瓣,教师相机拓展苏轼这首《赠刘景文》创作背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诗人苏轼是用“菊花”形象地写出了刘景文孤标傲世的品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定位于巩固复习的层次,因此所采用的教学则以放手、自主为核心,在历练方法之后,将更多自主性学习的权利和空间,完全交还给学生,起到了巩固和夯实的效果,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过程中,将方法转化成为能够带得走的能力。
三、拓展训练资源,在迁移实践中提升能力
很多教学常常停留在第二板块时,就觉得可以鸣金收兵了,他们认为教材中所罗列的训练内容已经全部完成,教师和教材的使命已经全部达成。这样的认知就折射出教师对教材、对教师的角色效能的定位不够准确。教师所选择的是教学内容的典型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结束就教学的结束;根据班级具体学情,精心设置拓展性训练资源,以便于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地实践运用,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表达能力地生长。
以统编版六下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匹配的方法学习了教材中的三句诗之后,及时拓展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资源。首先,出示了著名词人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并着力关注这首词中的经典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诗人以梅花自比,虽然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忠贞高洁的人格和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操。这一资源的拓展,旨在丰富学生对借物喻人表达手法感知的范畴,除了关注古诗之外,在很多古词作品中,也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手法,同时借物喻人的手法不仅适用于志向地表达,也有助于诗人内在情感的抒发;其次,拓展陈毅元帅的《青松》一诗,并借助于“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两句诗,让学生在揣摩中深入感知:陈毅元帅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展现出自己即使面对巨大压力,依然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
拓展这首诗的用意在于:这首诗语言浅近,甚至接近于白话,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任何困难,所以很多学生都容易被其简单和浅近遮蔽了双眼,认为这样的诗歌就没有任何值得品味和辨析的价值,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在阅读诗句之后的实践品味,能让学生真正发现即便是再简单的语句背后都蕴藏着值得深入品味和赏析的内涵,在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教材所罗列的资源,在深入洞察教材设置用意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拓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多维训练中夯实学生的认知能力。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栏目的设置用意旨在提供资源,与单元语文要素融通之后进行实实在在的训练,掌握方法、形成意识、铸造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能力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