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古诗词资源,培养学生语文文化观念

2020-02-22顾利利

语文天地 2020年22期
关键词:愁绪音韵时代背景

顾利利

古诗词贯穿整个高中语文阶段,是重点核心内容之一,与文言文相辅相成,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语文文化观念,能有效改变注重内容理解和字面解释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重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承艺术载体的作用。古诗词涵盖范围甚广,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诵读、体会音韵,结合背景、探究时代,推敲细节、品析习俗,读写结合、传承发扬的方式来合理挖掘古诗词资源,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观念。

一、指导诵读,体验音韵之美

诗词歌赋最具魅力的便是其蕴藏的音韵之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诗词诵读的指导,引导学生体验音韵美。

诗词中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仄”“对偶”“押韵”,但学生在实际分析中,并不能切实分清这三者所包括的内容,这便是学生文化观念缺失所导致的问题。于是,笔者加强向学生渗透这些文化的内涵,并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加强巩固。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是“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在诵读时,学生根据“平仄”都会觉得诗词朗朗上口。“对偶”则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在实际学习中有很深的意义,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引导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利用对偶对诗句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表义凝练,抒情酣畅”的感觉。而“押韵”,则是在诵读中最能深度体现音韵美的一种手法,是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学生在诵读中,注重对押韵的分析,能充分体会到“铿锵的谐和感”。

语文文化观念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不断积累和总结中获得的一种文化素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能使学生在理解文意、高效记忆方面得到有效的帮助。

二、结合背景,探究时代特征

古诗词的创作,常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这是教材上没有表露出来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切实品味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受词曲创作的意境和言语中吐露出的思绪,学生只有充分了解时代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感受文化,从而培养语文文化观念。

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这一课时,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先深入了解作者。当时作者的境遇便是“愁”,诗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杜康酒”并未能够使曹公解忧,这便要切实了解时代背景,教师应补充素材资源,供学生探究学习。学生都了解曹操当时身处东汉末年,正是群雄割据的年代,但真实的曹操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有出入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实只写出了曹操的“才气”,但真实的曹操是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的《短歌行》主旨上便是一首关于“求贤”的诗文,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便是画龙点睛之笔,显示出了曹操的心迹,是希望天下人才都能来归。因此,在分析诗文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来体会诗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中地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多半都来自作者对于时事的感性认知,只有将文章放回到时代背影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品读文章,形成理性的看法和观点。结合背景,进行深度探究,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常识,能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三、推敲细节,品析传统习俗

古诗词通常简短凝练,并富有意境。因此,在古诗词资源的发掘中,教师要注重对于诗词细节的推敲,将细节放大,让学生充分品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语文文化观念。

如学习《虞美人》,李煜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用“一江春水”,表露出“愁绪”是无穷无尽的,道尽愁绪。此时,推敲细节内容,学生便会产生疑虑,为何南唐后主李煜采用“一江春水”来表示“愁绪”,而不采用其他事物?“春”在古文化中,常表示“新”,可为何李后主用其表示愁绪?经过对于细节的反复推敲,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将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江水,表示出个人愁绪如同源源不断的春水无穷无尽。

又如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学生在细节推敲中,发觉作者是通过刻画鲜明的田园生活来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在传统习俗中,古人常用田园生活的美景来表示生活的清闲,这与时代特征相符,以寓情于景的手法,体现出作者的心境。对景象的联想,也是对画面感的体验,学生便在细节推敲中,品析出传统习俗的意境。

在推敲细节的指导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这样,学生在细节分析中才能品析出传统的习俗和作者的心态意境,学生的语文文化观念才能在无形中养成。

四、读写结合,尝试传承发扬

读写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自创的形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对古诗词的感性认知创造性地尝试表达,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这是对学生文化观念的培养和考查学生文化素养高低的直接方式。

例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和《观沧海》后,笔者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对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曹操的诗句进行创造性联想,尝试吐露出个人的观点,在读写结合中,提升个人的文化观念。学生便在透视时代背景和充分了解作者之后,根据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获取到的信息资源,写出“萧瑟秋风,折戟沉沙,后发制人屠戮成就官渡;挥鞭南下,笑谈吴蜀,七分人杰归属北方魏武”的语句,这一语句虽对仗不够工整,押韵也表现得不够完美,但是字里行间中能够看出学生的历史文化化素养,尤其其中在提到曹操时,能够利用曹操的谥号进行表达,语句简练地陈述出曹操一生的重大事迹。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并不是需要每位学生都创作出现代诗歌。利用散文将曹操的生平和个人的看法综合进行表述,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观念的可行之策。

读写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能够将传统文化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向导,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内容,用于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发扬。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古诗词做到分析、品读、鉴赏、创造,学生的语文文化观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养成。

古诗词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有其独特的地位,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判断其是否具有文化观念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养成语文文化观念,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才能透视时代背景,紧扣文意,总结出感情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及时挖掘补充古诗词资源,学生才能在古诗词学习中形成语文文化观念。

猜你喜欢

愁绪音韵时代背景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影 子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