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艺术海外传播中的问题探究(下)

2020-02-22文/刘

乐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琴跨文化音乐

文/刘 星

(接上期)

2.古琴文化海外传播的专业词汇和特定翻译问题

古琴文化海外传播,首先面临的是翻译问题。比如古琴一词的翻译,从笔者查阅的各种英文版的书籍中,发现古琴一词的翻译有不同外文版本,有翻译成guqin zither,有翻译成lute,有翻译为qin,有翻译为The guqin,中国翻译研究中心对古琴的翻译是:英语The Chinese Zither,法语La cithara chionise(“guqin”),西班牙语Guqin。在不同时代,对古琴的外文描述也是不同,例如高罗佩在1941年创作的英文版的古琴著作,名为“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高罗佩在著作中也提到,他想找一个与古琴意义对等的西方乐器来翻译古琴,他找到了cither和lute,cither与zither都指齐特琴。因为古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独特位置,所以作者更乐于尊重第二种选择方式,采用的是一个在西方自从古代起就已经与一切艺术的、高雅的、使人们所歌颂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词语Lute,而cither,用于翻译诸如“瑟”和“筝”,它们的形制构造,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更接近西方的齐特琴(the western cither)。⑦另外,在厦门大学最近出版的《闻声知道——古琴文化读本》的英文版里,对琴谱的翻译为qinpu,文字谱被直接翻译为wenzipu,琴谱对应的是西方音乐中的乐谱,而也不完全等同于 music score,文字谱目前还没有特定的翻译,也有多个翻译版本,查阅有道词典的翻译为Guqin script score。由上可见,目前还没有比较通行或权威的对古琴文化进行翻译的著作。翻译讲究信、达、雅,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翻译古琴文化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出现诸多翻译版本也难免会造成读者或海外研究者的困惑。就像中国文化中的豆腐、饺子、功夫等词汇,已经有固定的翻译一样,与古琴有关的专业词汇也需要业界来规范。

要克服古琴文化在海外传播中的难点,笔者认为有几种途径:一是要培养本土的精通外语的古琴传播者,把古琴艺术没有文化差异地传播到海外;二是要对古琴文化艺术做好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把研究结果翻译为多国文字,应由我们自己的文化学者、古琴表演专家来完成文化价值观的传递;三、将中国古琴艺术流传下来的经典典籍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传播,提供给国外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研究,扩大古琴艺术的传播途径。

3.古琴文化传播的视角及局限性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与世界文化交汇融合,传播真正能代表中国价值观的文化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琴,不仅代表着中国特有的音乐气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象征。怎样去传播古琴艺术、古琴文化,一定是多方位和多视角,而不仅仅是乐器属性这样的单一。之所以西方学者会出现这样的局限(他们自己并不会有这样的受局限的意识),一是因为缺少研究古琴的多视角,二是与自身西方文化背景和哲学思维不同有关。在众多研究或中国古琴的西方学者中,有两位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是荷兰外交家高罗佩,二是德国人林西莉,他们一位是中国通,精通中国文化艺术,还参与创办了重庆的天风琴社;一位曾经跟王迪老师学了很长时间的古琴,习琴的同时还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热爱中国文化,专研中国文化,学习古琴,编写的有关古琴文化的著作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把古琴的历史、来源与中国文人、文化的脉络都能梳理得清晰,还带有个人研究的特征。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不以自己的想象和西方文化的视角去扭曲和误读古琴艺术,也不把古琴作为一种乐器这样的单一视角来研究(高罗佩于1941年在日本出版《琴道——琴的思想体系之论述》,林西莉于2006年在台湾出版中文版《古琴》)。

由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古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独一无二的音乐遗产,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很大程度还是依赖外国研究者;二是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圣人、君子(代表人物周文王、孔子、诗圣李白)必学的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却远没有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影响力和普及。国内诸多的古琴著作也是难以通过翻译为各国文字而传播至海外。

三、古琴文化的多层次文化定位及视角研究

首先,我们自己要弄清楚古琴文化的特征,这里不是古琴,所指的是古琴文化。因为一谈到古琴,大家很容易把它想成是一件乐器,它的物理属性是古琴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涵盖古琴的全部。音乐人类学是从文化脉络来研究音乐,把音乐作为人类的行为之一来研究的方法。所谓从文化整体来研究音乐的方法,就是将所考察的音乐置于社会文化(包括历史与现实的)范畴中,客观反映音乐与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从而多方面地揭示形成该音乐特征的各种因由。例如从现存的音乐、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器物、乐谱等去考证。⑧研究古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完善目前古琴传播的不足。音乐人类学的概念包含了两个研究的视角,一是特征(对比);二是关系(分布)。

另一个关于跨文化研究,也包含了两个研究的视角;跨文化音乐研究是在于发现和辨析各国各民族音乐现象之间的相同和相异,解释音乐成品的美学价值,研究音乐艺术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归纳各国家各民族自身的音乐特征。跨文化音乐研究一般采用哲学、审美、批判的方法,通过不同民族音乐作品之间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探索音乐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⑨这样的方法论给我们研究和讲授中国音乐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视野,我们可以从音乐本身的性质认识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从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征和从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中来完善对音乐的全面认知。这里面包含有特征(对比视角)和关系(分布视角)的两个研究视角。我们会看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视角是一致的,还可以增加一个研究的视角,即变化的视角。即从时间范围对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进行描绘。那么至少,我们可以从对比视角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念进行比较;从变化视角可以从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具体例子和变化的范围去研究;从分布视角,我们可以了解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或其他事物(包括人)互相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价值。

通过寻找特征、比较,还需要形成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概念这个词,所以文化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古琴文化的概念是区别本国其他音乐文化的一个“场”,也是与别国文化进行区分的一个“场”,即整体认知。跨文化传播本身是一个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国传统音乐的编码系统并不为一般西方听众所熟悉。西方受众在对中国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时,总是带着本我文化视角和美学积淀去感知、理解、评论、解码“他者”音乐作品,由此极易产生误解。若想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传播出去,传播者在选择曲目进行讲解、演奏(或播放)时,必须注意两种文化编码体系的沟通,在了解中国音乐的同时,深入研究受众的美学思想、音乐理念及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误区,在比较两种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传播。⑩理解古琴文化需要与其他音乐文化通过对比来完成。比如,古琴在历史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意义,上古时期、春秋时期到唐宋时期,完成了从“道器、礼器、乐器”的几次转变,这是古琴文化与其他乐器和别国文化很大的一个文化概念上的区别,中国音乐强调的“乐由心生”的观念与西方音乐强调规范、逻辑排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模式的体现。但我们看到,由于对古琴文化整体认识的缺失,极少把古琴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哲学思想来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多都还停留在“音乐或乐器”层面的比较研究上。

四、国际型古琴人才的培养与中西思维碰撞

笔者所任教的外国语大学,也在尝试培养国际化的古琴传播者。从2017年开始,笔者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始了古琴艺术培训课程,培养对古琴感兴趣的老师;2018年开始在中文系开设古琴艺术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2018级开始传授古琴;在教授古琴的过程中,也发现中西思维模式在不断发生碰撞。

初学古琴的外国语老师,总会问我,为什么这个音在减字谱上标注的是一个音,可弹的过程中会加很多音呢?在第一年的学习时间里,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在解答这些问题很多次后,我发现,原来不是老师们(尤其是学过西方乐器的老师)看不懂减字谱,而是长期以来的西方思维定式限制了他们在演奏过程中的想象力。西方音乐以乐谱为蓝本,要求演奏者严格按照乐谱上的符号去演奏,演奏者基本上是不允许有任何的改动或创造的。古琴减字谱和西方记谱法在原理结构上存在根本差异,减字谱给古琴演奏者留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左手的吟揉绰注因人因时而异,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初学者往往习惯用学习西方记谱法这种固定的照乐谱演奏的惯性去理解减字谱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总有没有演奏“准确”的疑惑和不确定性。

所以,在传授古琴艺术技法的同时需要讲解减字谱读谱的艺术和方法,减字谱只是指法谱,没有音高的标记和节奏的显示,演奏时一个音的走向,是上走音还是下走音,节奏的快和慢,以往是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因人而异,也导致一首琴曲的版本会很多,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正因为这样的记谱法,给演奏者很大的二度创作空间,充分调动了演奏者的想象力,形成了特有的古琴音乐表现形式。

对于古琴音乐的理解一定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本的理解,对古代儒家思想里古琴的审美特征与教化寓意应当有所了解。古琴演奏本身包含的文化含义与意境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体现。

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寓意,随着古琴在中国的普及和海外传播的发展,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和认可,这需得古琴学者、专家和古琴传承人们的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为古琴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奉献一己之力。

注释:

⑦[荷兰]高罗佩著.宋慧文,孔维欣译.琴道.中西书局2015年9月P.2。

⑧王耀华.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艺术学理念与方法 2007,00期.70。

⑨王耀华.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艺术学研究 2007,00期P71。

⑩张春燕.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及其内涵的跨文化传播[J].北京社会科学,2016 4-5。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古琴跨文化音乐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音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