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分析方法及现实意义
——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为例

2020-02-22

世纪桥 2020年1期
关键词:革命战争规律战争

魏 驰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 415000)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我们面前还会有很多比之前更多更复杂且更棘手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引领时代航向的指针。

毛泽东同志在1936 年写的这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篇经典的坚持用问题导向来剖析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选择战略问题的理论文章,为我们今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一、学习坚持问题导向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很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遭到了反对和否定,结果使得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正是为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

(一)坚持问题导向,首要分析战争现状

“找规律”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在文章开篇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解决的问题”。[2]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既然是研究战争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先找到战争的规律。而且,“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2]开篇,毛泽东同志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我们不仅要找到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即我们首先找到了问题的由来,然后从研究一般问题入手再到特殊问题的具体分析上来。如果仅仅就一般问题,找一般规律,那么只要照抄照搬进行模式化的处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这样过度简单化的处理,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评判,他说“苏联的规律和条令,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因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特别是大国家、大民族均有其特点,战争规律又各有其特点,所以不能呆板地移用,我们要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谋全局”是研究战争的方法。第一章的第三节,毛泽东同志写到: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既不是说我们不要看到局部性的问题,也不是说只进行局部的研究,而是要利用局部性的东西,从而能更深刻的懂得全局性的东西。“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2]因此,我们在研究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有这样的全局观念,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就政治研究政治问题,就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等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国防军事改革等都还是要放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的框架下来进行,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推动各项改革工作又好又快地进行,才能真正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反过来讲,“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又因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是有些局部性的东西对全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只谈全局性的东西而又忽视了某些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局部问题,不然也是要吃败仗的。毛泽东同志将局部性和整体性的关系做了一个清晰的比较,他说“不管是作战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持久战和速决战,阵地战和运动战,上级和下级,干部和兵员,高级干部和下级干部,老区和新区,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过去的任务和现在的任务,现在的任务和将来的任务,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这一历史阶段和那一历史阶段,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这些都是用眼睛看不见的东西。”[2]必须要用心去想一想,才可以了解,才可以抓住,才可以精通。这样分析问题的思路,无疑给我们研究现阶段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善学习”是研究战争的经验。有人说,中国共产党能取胜的最大秘密就在于学习。对于这一点,在毛泽东同志的很多文章里面都能够找到答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里也有着生动的体现,而且毛泽东同志所说学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或者课堂上,“很多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那么,我们学什么?向战争的规律去学,向敌人去学,向实践去学。他说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然后要将各种侦察材料连贯起来思索,同时还要将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才能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毛泽东同志认为,打仗并不是一件盲目和鲁莽的事情,不是敌众我寡就畏惧、就逃避,也不是我强敌弱就自满、就懈怠。战争是一门科学,只有经过严密的分析,制定适应我方的战术安排,才会给敌人以精准的打击。所以对战争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武器装备的应用、战略战术的安排,还要学习和战争有关的其他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才会有把握打胜仗。毛泽东同志还说,一定要向使用学,也就是向实践学。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7 年达沃斯论坛的主旨演讲所说:“中国的经济要发展,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3]向战争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管是军事、经济,还是政治、文化,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就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敌我特点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毛泽东同志首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当时已经领导了两个阶段的革命战争,分别是1924 年至1927 年,1927 年至1936年。为什么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的优势在哪里?毛泽东同志通过分析给出了坚定的答案。第一,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期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其次,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所以也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于自己的事业。所以,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2]

其次,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又经过了1924 年至1927 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这一套分析方法,我理解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具体的富有严密逻辑、缜密思路的渐进式分析法。而且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都进行了拆分、再整合的过程。尤其是在分析第四个特点时,整合了前面三个特点之后,做了一个总结。毛泽东同志说第四个特点是第一个特点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能够胜利的,为什么?其一,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的援助,给了国民党在军事上很大的打击。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其二,国民党没有农民的援助。军队虽多,但是士兵群众和许多小生产者出生的下级干部和上级军官将领之间是有政治分歧的,这就减弱了它的战斗力。

毛泽东同志是用科学的方法在分析战争,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繁杂的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同时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此才能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

(三)坚持问题导向,具体分析战略安排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好了问题才是硬道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就在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毛泽东同志在讲如何有效地解决反“围剿”的问题时,是本文最精彩也是最值得回味的地方,他讲的战略防御九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积极地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战略反攻;第三阶段,反攻的战术安排。

第一阶段,积极的战略防御。一般我们讲到战争时,首先应该讲如何有效地实现进攻问题。而毛泽东同志通过对中国革命战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第一阶段的解决措施,是要做好积极地防御,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红军损失了大部分的主力和南方的根据地,所以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存实力,待机破敌。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同志也分析了轻视敌人和被敌人吓倒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而且,所说的积极地防御,并不是单纯的守住敌人的进攻,而是在防御过程中做好反攻和进攻的准备,边防御,还要边想着如何破掉敌人的“围剿”,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出一些牺牲,比如失掉一些土地,目的是为了诱敌深入,从而实施突击。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正如第一阶段所说,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断地和敌人周旋,什么时候这种局面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呢?毛泽东同志分析,“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2]也就是说,反攻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防御战就是为了让敌军在追击的过程中产生疲惫、厌战的心理,从而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实施打击,如此让敌军吃几个败仗之后,心态就会发生崩塌,战争的局面就会发生改变,红军就有机会开始实施反攻。而且在这个阶段毛泽东也提到了,反攻一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要想着一下就能把敌人打倒,曾经的错误,我们不能再犯。

第三阶段,反攻的战术安排。毛泽东同志在反攻的战术安排上做出了详细的部署,选择运动战还是阵地战?答案是:运动战。是速决战还是持久战?答案是: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术的速决战。歼灭战还是消耗战?答案是:歼灭战。选择运动战,是因为红军的力量还是很弱小,既然这样,“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一直是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时所采取的战术手段,并不是说摒弃阵地战,而是就当时阶段而言,运动战更符合红军在进攻过程中的战术安排。选择速决战,是相对于战役和战斗而言的。战略上,眼光要放长远,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而在战役中,我们必须速战速决,因为就红军目前的力量来说,在某一场战役中和敌人相持太长时间,肯定是不利的。古往今来,恋战者总会付出代价,所以战役一定要速战速决,但前提是准备充分,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精准打击。选择歼灭战,是为了给敌人有效的杀伤力,“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敌人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只有伤到敌人的要害,才能起到打击敌人的意义,否则只是隔靴搔痒,起不到好的效果。

二、学习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重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虽然它距离现在已经有80 多年了,但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坚持用问题导向来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路,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始终贯穿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的战争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2]也就是说,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因此,它具有特殊的规律。我们研究这一规律,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中国的特点出发。我们研究新时代的问题依然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的政治论断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特点来研究问题,那只会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

(二)必须靠持之以恒的探索突破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革命战争,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2]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的艰苦奋斗,艰辛探索,挽救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变得更加强大。毛泽东同志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那么只有靠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意味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矛盾和困难越来越多、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阻力和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习近平同志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只有这样,才能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战略防御时,并不是说单纯的防御,那是“愚蠢”的人才做的事。既然我们的问题导向是战胜敌人,那么就不能用传统的军事机械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2]由此来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防御,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创新,所以才会产生当时红军游击战的“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军事原则。如今我国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强起来”后的新课题新难题,如果不能及时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实践就不能向前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5]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这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革命战争规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革命战争年代的清华地下党员名单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缅怀革命战争时期我的几位好领导
巧解规律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