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
2020-02-22
语文是一门综合类的语言科目,学好语文不但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对小学生的思想、行动力、知识面等进行综合考虑,加入情境互动、参与联想、角色对话、参与朗读等方式,以此有效培养小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造情境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其自主思考能力较弱,加之生活阅历较少,这也会导致小学生容易处在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中,从而降低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实际心理活动,设计适合、有趣的情境互动课堂,增强小学生的体验感受,以便能良好的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一块奶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取来一张较重的凳子,凳子上散满糖果、饼干。按照文中的内容,让小学生分别扮演蚂蚁队长、蚂蚁搬运工,组成不同小组。然后由“蚂蚁队长”指挥“蚂蚁搬运工”将凳子搬移,看哪个小组搬得又快又稳。小学生搬完凳子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搬运这张凳子累不累?在搬运的过程中想不想吃掉上面的饼干、糖果?在小学生搬运凳子的过程中,由于凳子上的糖果、饼干堆积过满,很容易散落地上。老师可以再询问“蚂蚁队长”:掉落在地上的糖果、饼干要如何处理、分配才合适呢?通过这一互动、提问,小学生便能将自身置于情境中,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通过情境互动和思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团结的含义以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促使小学生形成参与意识,调动其求知欲望,发散其思维,让其在情境的触动下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对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参与和联想
小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其生活阅历较少,思维发散容易被局限,所以不能良好的理解语文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散思维,并将自身联想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这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小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颐和园的美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将颐和园相关的图片、视频下载供学生们观看、欣赏。像课文中提到的琉璃瓦、朱红宫墙、碧玉似的昆明湖、十七孔桥、石狮子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相对应的图片进行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小学生就能在教室内将这些美景尽收眼底,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实景,小学生的思维便得以发散,也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展示完之后,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将课堂上看到的美景与现实生活联想,比较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建筑、景色,并用多种形容词来描述。这样,小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联想,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更能理解文中建筑、景色的特点,也丰富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同时,通过描述,小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形成课堂参与意识,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其学习自信心,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通过参与对话,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且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时,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并以此为前提,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会有少量文言文课文,而文言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既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一言堂”,小学生是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学习的,但每个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均有所不同,便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文言文中会出现较多的对白,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小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发散思维扩展对话,使学生更能理解文中内容的意思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学习《杨氏之子》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模拟文中的对话,先让小学生自行理解文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对话,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样回答?”促使学生们踊跃发言。待学生们互动结束后,将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进行仔细分析,道出其中的幽默,再让小学生结合之前的理解和课文意思进行对话、感受文章,小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情感和内容。小学生通过参与文中的对话,能切实感受文中角色的心情,深刻理解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枯燥的文言文变得丰富、有趣,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这一方式也能运用在别的类型的课文学习中,小学生在经历扮演角色、感受角色、展示角色、深刻领悟这一过程后,课堂参与意识不断地加强,其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同时,这一教学模式能有效营造愉悦、轻松的堂课教学氛围,让小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教学进程,使其有效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效率。
四、参与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均涉及到很多情节和场景,而作者会运过大量的文字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将情节和场景描写出来,这就需要小学生掌握和理解文中的写作技巧及表达的情感。但是教材上的文字是黑白的、内容是静态的,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尚未成熟,并不一定能轻松感受文字背后所体现的意境美,这容易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出现倦怠心理,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朗读声能带给小学生充分的感官体验,使其越读越投入,便逐渐形成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可将个性化朗读融入课堂中,不但能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匆匆》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小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分段朗诵,朗诵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进行朗诵,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朗诵完成后,教师在进行文中内容讲解,让学生们根据老师的讲解,用正确的朗读方式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前后有了对比,小学生就能牢记课文的内容,理解文字描述的魅力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对于这种篇幅较大、需要背诵全文的课文,小学生若不能理解好文中的内容和情感,背诵课文时便会觉得枯燥、困难,并不利于其学习和背诵。通过个性化朗读,不但能让小学生的感官神经得到有效刺激,使其在朗诵的过程中触动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利于小学生的理解,提高背诵效率。参与感如此强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增强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
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学习的科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氛围,增加其知识储备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