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导读

2020-02-22

阴山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煜仁爱法兰克福

什么使人值得生活,或者什么赋予他们的个体生活以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思考,成就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相处方式,还会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发展出“不伤害”与“仁爱”这样的道德原则。《人何以“仁”——基于人的脆弱性与关怀》一文认为“仁”多指“仁爱”,即人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它是重要的德性,也是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在匮乏、贫困、饥饿的社会中,饱受伤害的人们彼此相处时,需要仁爱;在相对繁荣和丰饶的社会中,仍然不乏戾气、冲突和矛盾激发带来的各种伤害,人同样需要仁爱。人们共同生活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不伤害”,而“仁”是世界美好的希望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既有自然性又是建设性的美德。在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尊严、自由愈来愈得到重视的世界上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美好社会和美好人生,有赖于“仁”的美德培养和道德情感建设。

南唐后主李煜,一位亡国之君,却也是千古词帝,对于他的帝王生平与文学成就在后世评论里呈现极大的反差。《词帝之“冤”:李煜心理传记研究 》针对史料的重新检视和对其所留词作进行再理解,认为现存有关李煜帝王生平的评价是长期被化约式的理解,李煜在政治现实中难以实践理想,经历国破家亡、沦为他国俘虏,最终却能在创作里与自己的情感真挚地合一,开创词文学崭新格局。李煜在真正失去了所有,退无可退时,所剩下的创作能力,是他仅剩能够抓住且还保有作为“人”的自主性的最后方法,以此安顿身心。

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引介到反思再到重建的转变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存量,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国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建构性反思》一文指出: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最主的“症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或夸大理论语境对理论本身的作用;二是没有处理好批判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是没有形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的“本土化”的研究范式。下一步的研究应重视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语境中,更新思考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解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身份立场,增强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自信和方法自觉,从理论与实践、解释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的张力中去把握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期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目标更加契合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李煜仁爱法兰克福
李煜
李煜作品
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力量为何成 法兰克福车展中的一丝暖意?
2017法兰克福车展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