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的几点思考

2020-02-22油晓峰

三晋基层治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路山西总书记

油晓峰

(中共石楼县委,山西 石楼 032500)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对山西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重大任务,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6月28日至29日,山西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出台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实施方案》,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吹响了冲锋号、发出了动员令。坚定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就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扛牢政治使命,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结果导向,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落到实处,牢记领袖嘱托,凝聚起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

一、扛牢政治使命,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

(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山西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前瞻视野。

1.这是对转型综改的一次宣示。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行业景气程度和我省GDP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我省资源型经济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不仅造成了过度依赖煤炭产业、过度倚重煤炭价格的粗放发展方式,而且挤出了改革、挤出了创新、挤出了人才、挤出了山西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正是要求我们摆脱资源依赖,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坚定转型不动摇,深化改革不惧难,奋力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来。

2.这是对思想固化的一次棒喝。在历史的辉煌和现实的利益面前,一些干部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短、越来越固化,即便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依然有不少干部认为,经济要发展,无煤不兴,无煤不发。因此,当其他省份一次次抢抓发展机遇,纷纷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时,山西始终在煤炭的圈圈里打转,走不出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是对山西党员干部思想固化的一次当头棒喝,要求我们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谋划改革、创新发展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素养。

3.这是对制度束缚的一次松绑。从要素禀赋上来看,山西把煤炭作为支柱产业有其必然性,历史上的各项制度对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同样,要想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创新发展就没有依靠,转型发展就是空谈。党中央国务院从顶层设计上,已经赋予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制度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是要求我们打破旧的藩篱、大胆变革,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任务,研究制定大量的扶持政策,推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为山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深刻把握省委“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部署

要想深刻和准确把握省委“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部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贯彻一个方案。《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实施方案》,是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总纲,我们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方案、推进方案。

明确一个方向。路是杀出来、蹚出来的。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没有退路,只能前进。因此,必须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胸怀“两个大局”。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度,深刻理解“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这一重大指示要求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抓牢五到十年的转型窗口期、关键期。要举全省之力,牢牢抓住未来五到十年的转型窗口期、关键期,坚决打赢打好“六新”攻坚战、争夺战。

以“六新”为目标。“六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实力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六新”是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

找准八个战略定位。要从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成员、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造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拱卫首都安全“护城河”等方面深化研究,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确保在“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蓝图上绘出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握好十对关系。各级党员干部要全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从把握本质和遵循规律、第一责任和第一要务、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营商环境和创新资源、社会治理和社会活力、风险防化和本质安全、头雁效应和基层首创、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等十个方面,深刻把握其辩证关系,以更高的站位、开阔的视野、过硬的本领、奋进的姿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强化政治担当,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落到实处

(一)要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山西省58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贫困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只有不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

1.要谋划好脱贫以后的发展文章。精心研究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脱贫之后实现自主发展注入新动能。特别要注意的是,脱贫后的工作思路,应更多采用“换位思考”模式,反映群众的具体诉求,鼓励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使党的政策主张、目标要求与群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国家意志、社会行动和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脱贫成效的最大化。

2.要激发好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长期的贫困必然形成贫困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要破解“等靠要”的思维定式,既要从外部打破,也要重视扶志、扶智,加强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产业链扶贫。教育扶贫,就是要用知识改变命运,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智力扶贫,就是要通过以护理护工、职业教育、实用技能、网红培训等手段,打开农村青壮年、留守妇女甚至是中老年人群通过培训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全面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产业链扶贫,就是要扭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致富之源,将农民带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中来。通过造林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三变”改革,以及引进现代化农业企业等途径,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方向发展,从小农意识向培养规模、特色、品牌意识转变,从农民向“职业农民”身份跨越,实现“鲤鱼跃龙门”。

3.要提升贫困地区的治理能力。要改进政府治理,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制度,变管理为服务,激发和释放行政效能,为贫困地区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优化社会治理,通过“三零”单位创建、爱国卫生运动、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等手段,引导群众从社会治理的“看客”和受益者,成为“主人”和主导者。要大力培养人才,越落后的地区越缺人才,既要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引进人才,更要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培养乡土人才、技术专家,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二)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教育为先。要在推进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教育资源一个不差、职业培训一个不少教育扶贫举措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县域教育全面均衡目标,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逐步破解制约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有教无类,五育并举,因材施教,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实现教师队伍素质更强、待遇保障更强、管理制度更强,特别要解决好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等制度,确保城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有更多好老师。

2.就业为重。要认真落实省委“人人持证,技能社会”部署,用6年时间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普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推动在线经济等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大力实施“转移就业增岗、公益岗位增岗、扶贫车间增岗,创优培训、创新服务、创业帮扶”的“三增三创”模式,提供就业岗位,稳定社会环境。

3.医改为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切实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当前,要重点从解决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推动病人分流;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机构资源,提升县级医院诊疗水平;进一步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同时,要积极鼓励发展养老事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要加快黄河保护和文化传承

1.坚持铁腕治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要树立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坚持科学精准施策,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特别是要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合防治、联合执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2.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沿黄生态屏障,推动黄河流域地区高质量发展。

3.坚持文旅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突出区域特色,深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黄河旅游板块。要扎实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将山西和陕西沿线景区景点、生态保护、水利项目规划衔接成一体,实现快进慢游深度体验,提升沿线景区旅游品牌和效益。要讲好文旅故事,将黄河旅游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增效、旅游增收、农民增富,真正做好全域旅游大文章。

三、坚持结果导向,牢记领袖嘱托,凝聚起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强大合力

(一)要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保障。

1.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抓好党性教育,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厚植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2.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切实履行好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作好表率,以强有力的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3.坚决转变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4.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把好干部选起来、用起来,注重在农村基层一线、重点项目一线、脱贫攻坚一线、扫黑除恶一线发现、培养、使用干部,大力倡导担当实干、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

(二)要持续发挥各个层面的主体作用

1.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地方党委来说,要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勇于担当、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增强市场机制内生动力。凡是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促进转型发展的,只要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要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凡是不利于转型发展的、束缚转型发展的,特别是涉及体制机制不畅的,都要深化改革,破除陈规,绝不等待观望、畏首畏尾,贻误转型发展时机,影响转型发展大局。

2.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只有企业才有追求创新和资本增值的巨大动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甘当“服务员”,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等领域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服务,让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创新平台,强化研发能力,引进科研人员,优化人才结构,积极适应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流创新生态,在做好“六新”大文章中实现价值与财富的双升。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使企业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主体。

3.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人民参与转型发展,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汲取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让人民在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中贡献力量,推动人人敢于建言、人人善于创新、人人参与改革。让人民监督新路成效,畅通人民群众对转型发展工作进行评议和社会监督的渠道,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应当给予鼓励并积极引导。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让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感受到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新路山西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我在山西等你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蔬果种植走新路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