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困境

2020-02-22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机制

袁 晗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8)

2016年7月,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培育特色小镇1000个左右[1];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小镇是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动体育扶贫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2]。经过地方实践和国家政策引导,体育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方向标。

一、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

1.市场导向机制

(1)体育市场供需关系催生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是需求导向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体育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3]。在体育需求方面,体育消费呈现出物质型和服务型消费并重的特征。当前我国体育用户消费已进入“新生代”时期,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体育消费前景非常可观。而在体育供给方面,由于我国体育产业价格虚高、体育产业产品同质化和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导致市场上体育产品大量过剩,但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4]。如我国马拉松产业发展迅速,但赛事质量不高,特别是有些城市仓促举办马拉松赛事,缺乏慎重考虑和严密组织,即使有一些优质马拉松赛事,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总体还是呈现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需求总量呈现的快速增长,是与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大背景相适应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和体育用户消费进入“新生代”的体育消费新时代,体育需求的类型和总量都在不断丰富,而体育供给方面相较体育需求就显得相对短缺。我国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小镇,以及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山地户外、冰雪、水上航空等运动项目的小镇,大部分位于城市以外的民族地区或乡村,建设乡镇一级的体育特色小镇,开发这些地区的体育资源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体育市场供需关系成为催生体育特色小镇的先决条件。

(2)企业选择一致性与产品综合性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企业选择进入体育特色小镇最主要的原因是体育特色小镇中,有企业需要的具有特色的体育产业资源,企业进驻是要将体育产业相关资源开发为体育相关产品,并进行生产和经营。虽然体育特色资源的类型较单一,但能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产品,因此,诸多企业的一致性选择,就是采用不同方式来开发设计同类型体育资源。企业一致性选择既能推进各自的创新行为,又能形成对同类型资源的竞争关系,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便会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同类体育企业,经由这种一致性选择,在小镇内形成聚集,企业数量的增加与聚集,将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

体育产品的综合性是体育特色小镇中不同类型企业聚集的原因。在体育消费者需求基础上建立的体育产品属于综合性产品,要完成综合性产品的生产,单靠一个企业是无法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是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或自然资源来发展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和运动项目,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除了体验这些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和运动项目外,还会有其他的生活需求,体育特色小镇内就会出现满足这些需求的企业,并根据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市场地位和规模、数量有所差异,以及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强弱程度,最后逐渐形成由多个不同产业部门组成、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小镇体育产业集群。

2.政府行政机制

(1)政府培育体育特色小镇的动因。一是体育产业能增加货币收入和地方税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对关联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体育消费者需求提供服务,能够对相关服务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提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从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育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能够实现与其他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形成新型业态,体育产业通过对关联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促进相关产业共享发展。

二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能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体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体育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低碳经济”特征,体育产业与多数传统产业在同等发展情况下比较,其消耗的环境代价更小,资源更少;另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要吸引消费者进入,就需要有高质量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小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的动力,是最直接有效的。

(2)政府培育体育特色小镇的途径。一是政府统筹规划,对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集群进行培育。政府在综合考察体育特色小镇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体育资源,明确体育产业开发的思路和方向。在贯彻“规划先行,政府引导”的原则下,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从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规划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根据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需要进行统筹规划,使体育特色小镇能体现其个性和特色,提高体育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从一开始就引导小镇体育产业朝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二是政府招商引资,并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提高体育产业开发效率,缩短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周期,带动一大批服务提供商和供应商的入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另外,政府为了实现产业聚集,通过制定政策,让利于企业,大力引进发展前景广、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到体育特色小镇进行投资置业,从而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活力。因此,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形成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3.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机制

上述两种机制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市场导向机制能够使体育特色小镇形成一种自我革新的内生机制,如果在体育特色小镇形成后的发展中发生错误,那么小镇经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自我恢复,这个过程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在体育特色小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机制施以外力扶持,能够在发生问题时及时纠正错误,减少资源浪费,但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内在生命力,靠政府行政机制的外力作用是很难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大部分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是市场导向机制与政府行政机制相结合的结果。

一开始,在具有体育特色资源基础的小镇范围内,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作用,体育产业成为小镇的主导产业被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体育特色小镇。这时,政府需要通过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进行顶层设计并对其产业集群的培育统筹规划、招商引资并制定有利政策、完善设施等途径,使体育特色小镇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克服了市场和政府单独作用的弊端,有利于发挥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行政机制相互结合的优势,形成富有长久生命力的体育特色小镇。

二、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

1.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虽然好的投资项目不会缺乏资金支持,但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及体育项目开发资金缺乏保障机制,是导致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建设陷入资金不足困境的根源。一方面,我国现行投资体制依然存在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向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体育产业环境建设,还是支持企业发展,缺乏清晰的界定。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是体育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开发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企业自筹。中小微实体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支持度低。企业体育项目开发的推进,会受企业自筹资金短缺的影响,阻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此外,我国现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对企业的资质认证不够完善。政府引进开发体育项目的企业,在体育特色小镇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若在引进开发体育项目的主导企业时,由于资质问题,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失败等,那么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产业开发进度将受到严重阻碍。

2.开发与保护失衡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关系的难题。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传统小镇形态及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导致这种开发与保护失衡的原因。边宝莲指出,由于招商引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原本赖于农耕经济形成的传统商业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态荡然无存[4]。当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到一定阶段,地方政府必然会重视保护濒临消亡的历史文化小镇形态。如果政府制定政策限制体育产业发展,那么将沉重打击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小镇发展的体育企业,阻碍体育特色小镇规模扩张。另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中进入大量外来企业,改变了当地社会文化关系网,并导致体育产业嵌入性较弱。制度体系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影响着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经济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嵌入,将沿着某种路径依赖产生锁定效应。但这种锁定效应对于体育特色小镇企业而言,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外来投资,受当地传统文化影响不大,因此锁定效应不显著,这对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是一种优势,因为这种体育产业发展可塑性强。但对于发展特色民族民俗体育,需要扎根当地文化传统的体育特色小镇而言,却是阻碍小镇体育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3.企业创新不足

市场导向机制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体育产业发展进度是由企业创新频率和强度直接决定的。企业创新频率较低、创新热情不足,使得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和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缺乏是企业创新不足的原因。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中市场模仿行为泛滥,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企业创新热情不足,从而陷入“集体无效率”博弈均衡状态,导致大家都不进行创新的局面。另外,由于体育服务产品存在易模仿性,服务过程暴露在外,容易被模仿。因此,部分创新能力薄弱的体育企业就可能选择不去创新,而采取单纯的模仿行为。当这种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时,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渐渐失去,造成产业集群内企业低价格、低成本的恶性竞争[5]。另一方面,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体育企业的创新实践。体育特色小镇创新实践需要两种人才,一是经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体育专业人才,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企业家。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严重阻碍了小镇创新实践。

三、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建议

1.明确政府职能,清晰界定投资范围

政府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体育特色小镇营销以及提升原住民社区服务,明确政府职能,引导体育特色小镇体育项目开发和产业集群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投资范围应明确集中在体育特色小镇形象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业集群培育扶持基金的设立和小镇建设奖励基金的设立等四个领域。也就是说政府的投资不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补助资金,而是从宏观层面创造有利于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环境。

2.实行大企业战略,建立松散联合体

体育项目开发企业在对体育服务企业进行招商引资中,应重视引进大型体育服务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吸引作用,从而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发展。另外,大量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企业可充分利用市场竞争规律,在经营过程中成立战略联盟,或实施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建立松散联合体。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内各产业部门分散的中小微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被集中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压价竞争,增强该产业部门在产业集群中的话语权。实施大企业战略,建立松散联合体,能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也有利于吸引人才。

3.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创新激励专项基金

企业与体育特色小镇周边的人才教育机构联合,针对体育专业人才培训,策划人才联合培养方案,一方面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部分人才教育由企业资助,使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人才供需渠道畅通。此外,设立创新激励专项基金,通过资金支持,培育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定期由行业协会组织体育特色小镇的各类体育企业负责人开办学习班、外出考察、相互交流,为企业家拓宽创新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供市场信息,从而为企业家创造进行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先从体育市场供需关系催生体育特色小镇、企业选择一致性与产品综合性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政府培育体育特色小镇的动因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并对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行政机制各有的利弊进行分析,认为大部分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是市场导向机制与政府行政机制相结合的结果。当然,在体育特色小镇形成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诸多困难,这时政府与企业应明确职能,协同多方力量引导体育特色小镇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机制
安安静静小镇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