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AT”的隐喻扩展探析
——以《呼啸山庄》为例
2020-05-11汪静波
汪静波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
一、隐喻与介词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隐喻写作手法探究的鼻祖,他的《诗学和修辞学》[1]23书里指出隐喻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其概念、机制与功能。在此书中,他给出的定义是“隐喻是给事物起一个属于其他事物的名字”,隐喻是意义的转移,“从属,从种到种,或基于类比的基础上的移情”[2]11。亚里士多德将隐喻解释成重命名和移情机制,这一观点后来发展成“比较概念”。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出现,隐喻逐步发展成为思考方式,隐喻研究有了根本性的革新。这种转变的开始是1980年Lakoff 和Johnson的开创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行。该书指出,隐喻在大脑思索和词汇表达中不可或缺。[3]27隐喻不仅仅只是词汇装饰,更是普遍的思维方式。Lakoff对传统的文学隐喻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旧观点不正确,因为隐喻表达被判定与日常语言几乎不相融:平常词汇没有隐喻,隐喻使用的是平常词汇之外的机制。Lakoff认为,隐喻不仅包括明喻、拟人、转喻、反讽等比喻形式,还包括许多传统的字面表达。定义隐喻是存在于平常词汇背后的隐喻系统,构建了我们平常的定义系统,包括大多数抽象的定义。根据Lakoff 和 Johnson的总结,超过70%英语表述都源自这种隐喻性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隐喻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因此赖以生存。
英语中显示实体与实体间的内在联系,需要用介词来发挥作用。介词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它们的意义是丰富的。通常情况下,介词出现概率会大于代词、连词、感叹词等。介词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空间关系的描述功能,还在于对其他概念材料的组织结构功能。介词“AT”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用法,因此,准确地解释和理解这个介词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语言学家倾向于把一个句子中每个介词的每一个具体的意思都列出来,结果往往是不系统的。后来一些语言学家开始用认知的方式来对待介词,开始探索介词在文本中的隐喻功能。
二、意象图式与隐喻
Johnson将模式定义为:“模式是这些正在进行的有序活动中或其中的一种重复出现的模式、形状和规律性”[4]29。这些模式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结构,主要表现在我们的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我们对物体的操纵和我们的知觉互动。Lakoff认为意象图式为抽象映射的声明提供了特别重要的证据,这涉及两件事:第一是抽象映射基于身体体验;二是隐喻投射是从具体领域到抽象概念。他的论点有四部分[3]275:
(1)意象图式感知地构建我们的体验;
(2)相应的图像-原理图概念存在;
(3)隐喻将意象图式映射到抽象领域,并保存了他们的根本理念;
(4)隐喻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其固有的结构所激发的日常的身体经验。
三、《呼啸山庄》文本选择
众所周知,英国文学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众多杰出的英文小说作家中,勃朗特家族享有极高声誉。艾米莉是姐妹中的老二,是英国小说界著名的作家。本部小说是英语小说的象征作品,也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以其强烈的反抗压迫的精神,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其尖锐、恐怖、残酷、神秘的不寻常之美,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6]138《呼啸山庄》的写作特色为介词“AT”的空间隐喻义探析提供了较为合适的文本素材。
小说被保存为“.txt”格式,然后从1256个包含“AT”的句子中检索出399个实例。其他的没有纳入研究,因为它们是明显的空间用法,继续寻求不必要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AT”的每个实例都有三个标签:标签1是身份证号码,这便于参考和计算;标签2是词汇意义,即小说中“AT”的词汇意义;标签3是隐喻扩展,即从“AT”的隐喻意义出发,揭示“AT”的原型意义。小说中检索到的数据通过语料库研究工具antconc进行采集和分类,每一个“AT”的样本都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检测或分析的[7]:
(1)手动搜索和收集包含“AT”的所有句子,并在标记之前仔细检查每个句子;
(2)检测原型模型,并试着理清原型的含义;
(3)找出与“AT”概念相关的可能的隐喻扩展,根据它们的目标域对它们进行分类。
四、“AT”的隐喻扩展分析
语料库中的证据表明,“AT”一词所呈现的概念主要投射到四个目标领域:时间、事物的数量、事件或事件以及人的状态,它们基于不同的图像模式。其中概念的意象图式,都具有通过隐喻映射形成多种抽象意义的能力,隐喻扩展可以描述人的行为、情感、活动、状态等多种事物[8]32。日常生活经验,是介词“AT”的意象图式结构基础。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空间关系来描述具体物体的物理位置和目的地,这个概念具有隐喻性地映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中[9]79。因此,目标域接收到一个空间结构,并对人们产生间接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扩展了“AT”的含义。1256个例子中,有31.8%(399个)带有“隐喻意义”。在频率方面,“AT”的四个目标域也可以按时间、数量、事件和状态的顺序排列,它的分布频率和隐喻性扩展如下:
1.状态
在下面的三个例子中,“AT”不是常用的特殊介词,但其中有一些抽象的含义,如“惊讶”“痛苦”和“生活”。这三样东西不是有形的,也不是可见的,我们不能直接触摸或看到它们。因此,我们既不能定位它们,也不能用介词“AT”来描述它们的空间方向。这些表达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在传统上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在句子的形成过程中,隐喻映射和“AT”的意象图式发生了转换。例如:
(1)They stared at each other, with all astonishment at the effect of the quarrel.
(2)She had been at the pains of consulting Miss. Lee…
(3)At his time of life, anything of an illness destroy a woman worth more than…
一方面,空间隐喻用来描述抽象的定义,像情感、感觉、健康或社会状态。在这里,“惊讶”是情感、“痛”是感觉、“生”是社会状态。三者都用“AT”来描述各自的进展,这就是隐喻映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隐喻来看待上面的概念—本体隐喻。其中抽象又被表述为具体的事物,如物体、物质、容器或人。通过隐喻,我们将“惊奇”“痛苦”和“生命”定义为实体或物质。我们可以参考他们,描述他们以及关于描述他们的理由。
2.时间
隐喻性的时间延伸过程相对简单,它是时间表达与空间意义的直接映射。根据意象图式,“AT”是一个表面与一个点的接触,并且在时间上的延长,这个观点被广泛使用。
例如:
(1)She was at the same time critical, selfish, and lazy...
(2)She could rush to there at any time.
(3)Of giving pleasure to his nephew; more especially at a moment when he was suffering from the illness.
在句子3中的“at a moment”,一天被认为是整个时间的一部分, 它由几个时刻构成,“一个时刻”是属于某一天的一个点。所以,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个时刻,我们需要说“at a moment”。至于“在同一时间”和“在任何时候”,时间轴不只是一天,而是更长。我们说,和生命一样长,这个点不是很清楚,却很模糊。然而,我们仍然用“AT”来描述时间,因为图像 “AT”的图式主要是一个点,当涉及到一个点时,我们会选择“AT”这个词。
3.事件
事件的映射进程类似于状态,其中抽象意义通过实在的形式来体现。例如:
(1)The man at that instant moving towards them, she was struck.
(2)She cannot help wondering at your knowing so little of this boy.
在例子1中,“动”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也不可能存在的行为, 无法像其他特定的物体一样被看到和触摸。对于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将其抽象化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认为“移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水平轴,换句话说,是一条很长的直线。这个男人站在队列的一个位置,而她站在一条线上的一个点上。因此,这个句子使用“at that instant moving”。同样,“想知道”既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也可视为实际层面。整个“思考”的过程被可视化成一条具体的水平线,“当‘我’想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我”站在队伍的某个位置。因此,在句子2中,使用了“wonder at”。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看似常规的表达式并不是随机的;相反,它们偏离了一些规则,概念隐喻就是其中之一。
4.数量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事件的映射类似于状态,数量的主题化过程类似于时间。数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用数字、度量和一些比较式来描述它们时,强加给具体事物的,如:
(1)He was soon gone again, and the horse was at any rate, the horse.
(2)Why she should be more in want of marriage at forty or fifty than twenty-or-thirty.
(3)It would be more doubtful for him to settle at some distance from there.
在上面的例子中,所有的“rate”“distance”,甚至“twenty-or-thirty”都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体,而又常被描述成具体的事物。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抽象的概念同样也被可视化成具体的物体与具体的水平线。[10]在这三个例子中,“horse”“she”和“him”位于这三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上:(1)速率(2)年龄(3)距离。因此,“at any rate”“twenty-or-thirty”“at some distance”被使用。
5.分布频率
“AT”的四个目标域可以按照状态、时间、事件和数量进行排列。状态在所有实例中所占比例高达50%,399个实例中有201个使用了状态,说明“AT”主要用于状态的隐喻扩展。时间紧跟着状态,占总数的33%。然后是事件和数量,分别占13%和4%,如表1所示。
表1“AT”的分布频率
目标领域隐喻的扩展频率399中的比例1256中的比例状态物理状态38精神状态10850%16%事件状态55时间时空13033%10%事件事件处理5213%4%数量数字8价格64%1%温度2
五、结语
语料库中共有1256个“AT”,其中399个被选中。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AT”未被纳入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像“at home”“at school” “not at all”“at once”这些表达方式是“AT”在特定具体的空间意义上的用法,或者是不顾其意象图式的常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其余利用意象图式形成隐喻意义的“AT”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AT”的意象图式在这个语料库中形成隐喻扩展的可能性是相当明显的。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证实了“AT”的目标域存在于状态、事件、时间和数量(四个领域)。四个目标领域,状态是最复杂的,可以分为三类:物理状态、精神状态和事件状态,而时间、事件、和数量相对简单并且比例较低。这印证了Lakoff&Johnson的观点,即每个空间隐喻都有其根本的条理性,而在各种空间隐喻中又包括整个外在条理性。通过对介词“AT”在小说中空间隐喻的分析,可以使人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加深对空间隐喻认知体系的领悟,增强英语文化隐喻思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