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的艺术特征分析及演唱处理

2020-02-22蒋晓萌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艺术歌曲

蒋晓萌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法国艺术歌曲,又被称为“ Melodie”,它的繁荣时期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以艺术结构精美、旋律线条优美著称。在法国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包括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福雷(Faure Gabriel)、拉威尔(Maurice Ravel)等。19世纪的法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动荡,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地影响到当时法国的文学和艺术。在文艺创作上,相继诞生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并成为19世纪法国文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流派。由于当时的众多诗人创作了象征派诗,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一种具有极大艺术特色的艺术思潮。它的出现填补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过渡的空白。象征诗注重体验和感知,诗人使用实在的对象或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对诗人来说,这些符号不是特定的对象或观念,也没有特定的含义。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些符号与一系列事物的相互联系。它不像浪漫主义者那么简单,也不像现实主义者那么具体和客观。象征主义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可以升华许多事物,从而认识事物及其最深层的含义。当我们想表达某种情感或感觉时,我们通常不直接说话,而是使用象征性的方法在有形和无形之间切换,从而产生模糊的感觉,使读者无法想象。象征性诗歌在作曲家中很受欢迎,因为作曲家希望寻求具有音乐性的诗词进行艺术歌曲创作,这类诗词由于在语言和“功能性交织”修辞技巧上的使用使得其诗意产生不同变化,深深地吸引着作曲家[1]。

一、 象征派诗人保罗·韦尔兰的诗作艺术

19世纪的法国诗人保罗·韦尔兰(Paul Verlaine,1844-1896)是象征诗的代表人物,与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并称为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他写的大多数诗都具有忧郁的气质。他出生在法国梅斯的军官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韦尔兰七岁时来到巴黎上学,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他很早就被聘用在巴黎市政厅担任文员,也与诗人帕纳斯(Parnas)有了密切合作的机会,他将注意力转到创作诗歌方面。韦尔兰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以精致的创作方式表达忧郁惆怅。1871年,韦尔兰开始写作《诗的艺术》,表明他的诗已从帕纳斯派(1)帕尔纳斯派,作为反对浪漫派的一种新潮流,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诗歌方面的表现。转移到象征主义。同年,他遇到了兰波,随即抛弃了新婚妻子,与兰波逃往伦敦和比利时。1873年,他因枪伤兰波被判处两年徒刑,在狱中他写下了《无言歌集》和《监狱集》。1884年后,他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完成了十多首诗和七部散文集,主要是《今与昔》(1884)和《平行集》(1889)。 1896年,韦尔兰在巴黎因贫困和疾病去世[2]。

韦尔兰认为,音乐是高于一切的,诗歌也要注重其音乐性。所以,他的诗歌大都极富节奏和韵律。《月光》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艺术歌曲创作者的青睐,著名作曲家福雷也曾依据这首诗文创作过艺术歌曲(2)《月光》Op.52 No 4加布里埃尔·福雷(Faure Gabriel)。

《月光》Clair de lune[3]

Votre a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你的灵魂是精致的面容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在诱人的面具下迷离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在卢瑟的舞蹈中恍然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 荒诞的乔扮下是悲伤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人们吟唱着小调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那些胜利者的爱情和悠闲的时光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他们似乎不相信那些美好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 于是歌声消融在月光里

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冷艳的月 悲伤而美丽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树林里的鸟为之魂牵梦萦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涓涓的泉涌为之哽咽啜泣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瘦弱的泉柱孑孑立在池中

这首诗共包括三个部分,其独特的“重叠韵”手法生动地反映了这首诗的节奏。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使用奇数音节,这也打破了音乐的对称性。此外,他还注意单词和音节的强弱交替,几乎每个句子中都会出现鼻音元音。由于法语阅读的特殊性,这样设计极大地丰富了这首歌的音色。通过基本的诵读就能够体会到音乐优美的旋律线条感。在这首诗中,诗人如痴如醉地营造出梦境般的场景,将他的灵魂与如画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他通过描写化妆、唱歌和跳舞的形式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描写喷泉、雕像等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场景。

二、 艺术歌曲《月光》的艺术特征分析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音乐一直受到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其音乐创作技巧与风格流派都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德彪西的大多数艺术歌曲都使用诗歌,例如,艺术歌曲《曼多林》就是德彪西根据同代人的诗歌创作,展现出独特的朗诵风格。德彪西的文学创作水平很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他对诗歌的鉴赏评论水平也很高,因此,他可以将旋律线的起伏与歌词的抑扬顿挫结合在一起,并努力使音乐与语言节奏保持精密的配合。

德彪西的创作受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的影响。他经常参加一些象征主义的诗歌派对,并结识了许多诗人、音乐家和政治家,这启发了德彪西的艺术灵感,给予他更加丰富的创作思路。在当时,印象派绘画对他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各种旋律的创新和各种声学技术的使用,使他成了印象派创作的代表人物,且具有独特的神秘风格。如印象派的绘画使人们获得了清新的视觉冲击一样,德彪西用声音描述自然景观,在感知世界中表达其主观印象。不仅如此,德彪西的创作风格除了批判地继承过去的传统和声外,它还偏爱各国的民族音乐。因此,各国的民族风情和音乐瑰宝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他曾对东方音乐和俄罗斯音乐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使用五音阶和中古调式进行创作,使他的音乐风格颇具异国情调。这些特征也都反映在了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月光》上。

德彪西的《月光》是具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的调式和声作品。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突破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束缚,创新性的作曲技巧使音乐不再遵循传统。复杂的和声为他的音乐增添了浓郁的个性,艺术歌曲《月光》正是如此。实际上,德彪西曾两次为这首诗篇谱曲,经过不断地打磨与推敲,才最终形成此曲。

这首歌是一部平行的三部(ABA),其结构基于歌词,节拍为八或九拍子。全曲建立在升g小调,但调式上运用了独特的五声音阶,和声色彩与效果强烈突出。在乐曲的第5-6小节、13-14小节中使用了增六和弦、增三和弦,极大地刺激着欣赏者的听觉。另外,他的钢琴伴奏部分,使用了不断重复的分解和弦,推动着整个音乐的不断行进,营造出静谧、玄妙的氛围。歌曲前奏的四个小节建立在升d羽调式,旋律线条由高至低,呈下行趋势,营造出月光倾泻的氛围,人声从第五小节的弱起进入,转调至升g小调,旋律轻缓。

A段以叙事性为特征,旋律线条平缓稳定。在第9小节中,通过向重属大调式进行离调,在和声上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凸显了段落悠远深长的感觉。 B段的旋律形式与A段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也表现出叙事特征,但音区有一定的扩展,伴奏节奏型由平稳的分解和弦转换成为摇摆的切分节奏,推动着音乐情感的加深,和声的效果也持续向B大调离调,与A段形成了大小调对比。正如歌词所说:“他们歌颂美好时光,但是不相信幸福能长久。”明暗对比,暗示着光鲜亮丽下依然有着悲痛。 C段比A和B更具抒情性,音乐更情绪化,因此它在音区范围、伴奏织体和旋律走向与前两段不同。这一部分的音区范围是这首曲目中至高点,直到最后2小节才逐渐下降。伴奏的织体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分解和弦,这是C段的独特形态特征。在和声方面,德彪西在第22至26小节上保持了B大调的属音,这给听众带来大小调混合的色彩。最终,歌曲的尾声和声走向升三音的六级和弦转向三级最终到达一级和弦,这便是典型的印象派终止式。

德彪西的《月光》钢琴声部和旋律声部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A段的旋律更具叙事性。与A段相比,B段的构成方式,以营造静谧和神秘的和声色彩。音乐的前奏运用分解和弦,表现出月光倾泻的景象。此外,德彪西在此乐曲的伴奏部分还使用了许多切分节奏,并集中放在歌曲的B部分。运用音乐的语言来表现那些化着精致妆容和戴着口罩在月光下跳舞和唱歌的人。此外,A和C部分还使用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节奏组合,以使音乐的节奏可变且不单调。

三、 艺术歌曲《月光》的演唱处理

在歌唱演绎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时要充分考虑其印象派特征。德彪西的《月光》具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色彩丰富的和弦以及不断的离调偏离要求演唱者需要拥有较好的调式感来应对。演唱者应当在移调和转调时把握由此而产生的明暗变化,不能拘泥于浪漫的歌唱风格。其次,整首歌的音域不是很高,具有一定的叙事基调,整体上具有高贵的神秘感。此外,歌曲力度的控制也是反映其歌唱风格的重要因素。德彪西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他将音乐、诗歌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并利用歌曲中强弱之间的对比来反映图画中的色彩比较,从而反映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不可忽视的是,《月光》的伴奏部分更多地营造一种氛围,其旋律部分与和声色彩的背景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削弱了旋律在歌曲中的地位并突出了印象派的基调。

在歌曲演唱技巧的运用方面,相较于福雷版的《月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月光》目前在声乐曲目中属于小众曲目。但是,他的《月光》在歌曲的演唱性上更为丰富,使用了一些增和弦,以及频繁的离调。演唱这首歌曲时,控制音色的明暗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歌曲的前奏之后,以弱拍进入乐句,所有的A部分音区都是处于中低音区。这时,歌手必须运用偏暗深沉的音色,搭配叙事性语调来诠释这一部分乐句,从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奇异的氛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音色的产生应当适当地利用增加胸部的共鸣来演唱。同样是在这段的第9至12小节中,演唱者应该稍微调整色调以使其更加开阔通透,仿佛拨云见山、一扫阴霾。

歌曲B段和C段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谱面中也出现了一些从弱到强以及从强到弱的符号。B段的旋律线中音程跳进得更多,演唱时应该使用声音强弱来表现月光下人们内心的情感变化。C段是整首歌曲中最流畅通顺的部分。这一段中出现多次由强变弱的长乐句,对演唱者来说极具挑战,演唱者应当尽量用一口气将这些长乐句唱完,保证乐思完整不间断,并且利用气息将声音送到快接近强音的时候忽然收回到一个很弱的状态,这对演唱者歌唱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能游刃有余地控制气息的张弛的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很好地把控。

在歌曲情感的表达上,德彪西的《月光》带有一种自相矛盾和难以捉摸的情感。结合这首歌的演唱风格,这首歌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完整且受控制的。有时候,当情绪激昂到最高点时,这种无法形容的悲伤只会放在演唱者心中最深处,让听者思考和体验。演唱这首歌时,歌手应站在作曲家的立场上,使用绘画者的思维模式,将音乐用作画笔,并运用词组的强弱规律来描绘画面中的每个场景——流水、鸟类、化装舞会、戴着面具跳舞的人等。

从已有的演唱版本中来看演唱处理,笔者着重选择了荷兰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萨拉·阿梅林(Elisabeth Sara Ameling)和法国男中音歌手杰拉德·索扎伊(Gérard Souzay)演唱的版本。两位不同性别的歌手对《月光》的演绎略有不同。杰拉德·索扎伊(Gérard Souzay)擅长演唱法国和德国的艺术歌曲,是继查尔斯·潘泽拉(Charles Panzéra)和皮埃尔·伯纳克(Pierre Bernac)之后,被认为是最佳艺术歌曲表演者之一,他于1961年录制了德彪西《艺术歌曲集》,其中之一便是《月光》。杰拉德以其优雅的声音演唱了他前辈的作品。他严谨地根据谱面上的表情标记演唱,注重声音控制、强调内在的情感、注重亲密的语调、强调优雅的气质,注重忧郁的心情,他独特的鼻腔声音和忧郁的心情是德彪西音乐的全然体现,这个版本也是最接近德彪西 《月光》的版本。歌唱家伊丽莎白·萨拉·阿梅林(Elisabeth Sara Ameling)曾就读于海牙音乐学院,专注于演唱法国歌曲。她录制了大量艺术歌曲唱片,是艺术歌曲演唱领域的佼佼者。相较于众多女高音演唱的版本,伊丽莎白的这个版本更能深入人心,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她的音色温暖而丰富,有一个非常明亮的高音区和一个柔软舒适的低音区,所以在欣赏这首歌时你会感到她非常轻松,如同她在说话一样,听众不禁会想跟随着她一起进入画面之中。此外,她对这首歌中的德彪西曲调色彩的诠释也很到位。声音强弱变化、音色的变化都不会被过分刻意强调,流畅自然的处理方式、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为歌曲增添了新的活力。

结 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受象征主义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具有极强的印象派风格与东方音乐特征。作为演唱者,深刻地理解象征派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的艺术魅力,唤起对于音乐本身的关注,对于理解、演绎该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德彪西印象派艺术歌曲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