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系”语言流行与中国佛教思想关系研究

2020-02-22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佛系热词佛教

王 梦 王 会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2小时,相当于平均每天3.7小时。以每天8小时睡眠为例,中国网民清醒的时候有1/4时间是在上网。”[1]这些网民在网络上工作、学习、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而承载他们交流的载体就是网络语言。

由于输入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升级,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有鲜活的网络语言出现,这些网络语言生动、形象、有趣,深受广大网民欢迎。这些鲜活的网络语言通过网络在广大网民中间快速传递交流,有的网络热词每天的使用频率多达几十万到几百万次。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网络热词“给力”,使用率创造了奇迹。它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网络热词富有时代精神,充满正能量,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甚至传统媒体《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此文章刊出当天,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引起广大网民的一致赞叹。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网络语言虽丰富了语言生态,但其对语言自身的冲击、对流行文化气质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还需我们积极面对,善加引导。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蓝瘦香菇’、闭口‘臣妾做不到’,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2],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此可见,网络词语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含义、环境和解释。特别是其语义的大起大落大俗大雅,尤其值得研究者重视。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新的词语的出现和发展,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追求,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等喜怒哀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文章开头举的“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就是如此。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正是全民齐心协力积极奋斗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团结一心奔小康,“给力”这样的语言真实地记录着其时人民的思想情感,社会需要这样的语言,人民需要这样的语言。再比如另外一个网络热词“范跑跑”,这个网络热词出现在汶川地震之后,当时,作为中学老师的范某某不顾教室里上课学生的安危,独自一人逃离马上就要倒塌的教室,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如此行为令世人震惊。很快,一个不顾他人生命安危、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范跑跑”流传开来,直到今天,依然流传不衰。人们一见到“范跑跑”这个网络热词,就会想到自私自利思想包裹中的丑恶心灵。显然,“范跑跑”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名的符号,而是一个自私自利,置学生生命于不顾的人的代名词。

每年评选出的网络热词,大部分是活跃在网络这个广阔平台上的高频新词。研究这些网络热词,能够很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变革、背景、特点,它真实地记录着当时的情景,所以,一个网络热词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查看近些年的网络热词,发现有一个熟悉但又陌生的网络新词格外热传,这个网络词语就是“佛系”。比如:“佛系青年”“佛系人”“佛系看客”等等(后面我们将其称为“佛系”语言系列)。它的出现,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

“‘佛系’一词最早源自日本。2014 年,日本某杂志的一篇关于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的报道。逐渐衍生出‘佛系生活’ ‘佛系青年’等一系列流行语。2017 年 12 月,因网络传播,‘佛系’刷屏。引申出来的词语有‘佛系买家’ ‘佛系职员’ ‘佛系恋人’ ‘佛系青年’ ‘佛系男子’ ‘佛系生活’ ‘佛系追星’, ‘佛系’现象火遍互联网。”[3]25-30我们注意到,这个“佛系”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与“佛系”有关的词语。如上面引文中列出的那些词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2019年,这个几年前的网络热词“佛系”又当选为年度的网络热词,再次成为网红,受到追捧,这足以说明“佛系”语系受欢迎之程度。

“佛系”连续几年都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原因呢?从中国知网上看,探讨“佛系”内容的论文近200多篇。经过这几年的研究讨论,学术界已经得到共识,即“佛系”语言的消极作用日益影响到广大青年的思想。有专家这样认为:“佛系现象是一种消极避世现象,是精神的懈怠与萎靡,佛系现象以消极颓废、自我嘲讽为特征,衍化成一种笼罩式的青年思想氛围,在虚无主义精神的支配下,世界万物在其眼里一切皆空,它摧毁了人的斗志,也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一种万事虚无的世界观、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以及追求自我的价值观。虚无主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由虚无主义引发了对原有价值体系的重估,出现了价值虚无主义。由此带来了人的理想信念的失落,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怀疑以及对崇高的消解和回避,造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坍塌、人的精神家园的颓废和荒芜。在价值虚无主义的支配下,人走向了歧途,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从而在迷失自我、毫无目的中随波逐流地虚度此生。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需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3]25-30

“佛系”语言的思想倾向体现的是消极悲观,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万事与己无关。如:你行你就行关我何事,你去做好事你就做好事跟我无关,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如此,人们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佛系”语言的流行与当前佛教思想发展有关系吗?其表达与佛教思想、佛教文化有关联吗?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佛教工作,近些年,佛教思想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佛系”语言迅速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网络热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那就是“佛系”语言生成与佛教思想有关。如此,我们是不是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背景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去分析研究它呢?这个问题直接反映着人们对佛教思想的一种看法,一种认识,甚至出现一种对健康发展的佛教思想的误判。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佛系”网络热词的产生发展以及深受欢迎和使用,与佛教思想有什么联系?笔者决定认真地去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佛系”语言从思想上已经流露出虚无主义的倾向,近些年,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已经侵袭到广大青年人的思想深处,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消极颓废思想,就会失去上进心和斗志,认为这个世界是虚无空幻的,毫无价值,所以尽管学习工作很努力,但都失去了意义,现实世界在他们面前一片灰暗:“我佛系了!”

随着互联网中的微信、QQ等自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青年人更加依赖这个现代化的联络工具,每天独自一人面对一台机器,这样虚拟的空间所固有的寂寞孤独情景十分容易让广大青年感到虚无冷漠等等,过去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说话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是热火朝天的人群,而现在对着一个冷冷的机器就可以沟通世界,交流信息,这更加使广大青年陷入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封闭世界,面对这些,他们困惑,他们忧郁,他们苦闷,他们孤独,却无法发泄。“佛系”语言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侵袭青年人的头脑,因为它恰恰迎合了“佛系青年”的虚无的、消极的避世的心态,这一消极心态的形成最典型的表现特征就是当前互联网虚拟化对其思想的无穷放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的中国人民正热火朝天地为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当然要志向宏伟,心存高远,朝气蓬勃地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而这种“佛系青年”的心态是与当前的形势格格不入的。

“佛系”语言这个消极的表达方式的影响非常广。难道“佛系”语言这个消极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衍生物吗?它与中国佛教文化有什么因果关系吗?如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先从中国佛教深刻的思想内涵去研究分析。那么,佛家思想深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佛教是人文主义的佛教。在汉传佛教中,佛教尤其贴近人的生活。佛教思想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用宗教的精神,道德的关怀涵养现实中人的生命,禅佛教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实践了圆融中道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还传播到东亚的其他地区,并在现代影响到西方社会的进程,佛教是一种倾听的哲学,聆听和寻找共识的对话。在对话中佛教寻找到自己的空间,把人转化成对话的和平存在,而不是斗争的存在。佛教在对话中参与到世界文明之中,并改变文明的进程。佛教也是致力于众生和合的环保佛教。不杀与素食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4]

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表达方式,都要把自己巧妙地依附在一个强大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思想体系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生存。首先,“佛系”语言的出现没有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佛系”语言的出现与中国佛教思想没有关系。

“中国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可以集中概括为一点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每个众生固有的真如本性就是佛心,与其身份、性别、地域、时代等等无关。每个众生皆平等具有,故心同理同,百虑一致,殊途同归。”[5]追求平等,一视同仁,提倡普天之下众生皆平等相待精神,正是佛界最提倡的。“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6]

综上所述,佛教思想最大的表达方式是:和谐与平等,关怀与热爱。这是中国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要义。

自从汉唐时期佛经正式传入中国并被一些僧人译成汉语后,佛教经典读物逐渐进入中国古代的思想,进而给中国古代文化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经过千百年的融合与发展,佛教思想从最早的被排斥到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历经时代风雨洗涤,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儒教,道教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局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的传入,无论从思想到语言对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佛教最早是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当时古代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全世界的影响非常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佛教建立起了自己的一系列制度,在科学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如何适应当前,如何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世界佛教发展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佛教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善,佛教特别提倡大善,它的根本思想内核是入世,是辅助众生解救人生中的苦难为根本。从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中可以看出,佛教就是要把众生从苦难的此岸解脱到彼岸,对众生用温暖的爱心进行各种布施,这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拯救精神,佛教特别提倡社会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它不仅体现出众多的慈悲救度,经过漫长的时代的发展,它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制度。“中国佛教致力于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虽然从本质上说佛教是追求出世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从现实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表达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同时,佛教又通过强调‘众生平等’特别是追求宗教解脱中的平等,将人们引向了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美好的人生。这种理论不仅蕴含着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表达了佛教的人间性和佛陀对社会人生的关怀,表现出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帮助众生实现‘慧解脱’。( 赵朴初)”[7]1-4中国佛教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佛教的关注点逐步与现实、社会、人生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及人生问题,得到了格外的关注,即人们常说的“出世不离人世”。这句话充分揭示了中国佛教的根本要义,中国佛教思想中的担当也正体现在这里。

佛教自身需要健康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的佛教事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要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现代科学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的特点、规律、教法、教义进行深刻的总结,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鼓励广大佛教工作者做善事,做好事,大力开展公益的慈善事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梦而贡献出自己的才学,让佛教优秀的思想传承下去,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既要能面向人生,服务社会,更要能‘进德修道’,依佛法修习,这样才能达到‘自他两利’、既做人又成佛。佛教的人间事业就与一般的公益事业无异,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思想,既继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发扬了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人间佛教的进一步推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7]1-4

向善,是中国佛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核心要义,其根本思想内核即是入世。

中国“一带一路”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伟大创举,已经引起世界关注,结合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这个伟大的事业,我们就会发现,佛教从国外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采取了包容合作融合发展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见到今天中国佛教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的胸怀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作为外来的一个新的思想流派,能够和谐顺利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这是一种伟大的壮举。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慈悲平等、圆融和智慧,帮助广大众生摆脱烦恼,排抑内心的困惑,使之轻装上阵,快乐而智慧地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

为了让世界佛教顺利发展,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佛教需要创新的要求。“中国佛教具有创造性。中国佛教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的前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对外来佛教消化、吸收的同时,有所创造。西晋时期,佛教般若学流行,‘六家七宗’的出现,是中国佛教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佛教创造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隋唐的比重增加,同时,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重心转移到中国,中国佛教关注较多的是发挥佛教典籍的微言大义,有的发挥能够依据印度佛教典籍,在此基础上阐发新的意义,也有的完全创新,创立了新的学说体系。(任继愈)”[8]所以说创新是中国佛教的另一个核心要义。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佛教的首要核心,关注智慧开发和学术创新,开启智慧的法门,是中国佛教的共识。

反观我们“佛系”语言,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消极避世,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创新的意识在里面,显然不符合佛教思想的主流意识,所以说“佛系”与佛教思想相关显然是不对的。创新思维,创新智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积极进取的佛教思想的体现,与“佛系”语言表达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毫不相干。

“佛系”仿佛给人一种感觉是它在佛教思想的依托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它是佛教思想延伸出来的一个流派,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如前面所说,“佛系”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无关。“佛系”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思想倾向是利己。对一切都是事不关己,凡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都不去想,仿佛自己置身世外桃源。任别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甚至出现了多大的问题因为与我无关,都能够漠然视之。这样的人生态度怎么能说成与佛教思想相似呢?中国佛教认为“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各种资生物用的物质生活,这就有赖士、农、工、商等社会大众的相互帮助。人间佛教提出四个宗要:‘家国为尊、生活合理、人间因缘、心意和乐’,让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间佛教。”[9]

中华文明产生了很多智慧,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文明中就包含着宏大的佛教思想。佛教的理论和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佛教的道德体系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上,是很有影响的,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它就是为了让中国的佛教走向世界。中国佛教是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理论,如今中国进行国际友好交流,正是新时期对中国佛教提出的新的使命,佛教本来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能够那么长久那么深入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生根发展并与中国的儒教,道教形成三教融合,足以说明佛教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思想,我们常说佛法之中慈悲唯大。当今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文明,物质更是极大地丰富,在这样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前各种弊端和矛盾也逐渐出现,比如战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另外很多没有斗志的人,自私自利,追求物质享受,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和远大的理想导致了人格的分裂,精神的扭曲,直至出现道德的危机,中国佛教呼唤传统道德的回归,呼吁构建和谐社会,为平息和改变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危机,为解决我们全球化面临的种种问题贡献出我们的智慧。

“当今时代呼唤道德的复兴、伦理的重建,弘扬以东方文明整体观、心灵观为基础的东方大善精神,有助于唤醒人类的善良本性.树立正知正见,向善弃恶,淳化民风。以构建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和谐友善的社群关系和国际关系佛教提出的平等慈悲,对缓和社会矛盾、淡化等级差异,对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有非常的积极意义。佛教的自利利他准则,揭示出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这种在大智基础上的大善,对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社会乃至对全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也都是极为重要的。在佛教价值观中。最理想、最美好的世界是净土。而净土的出现前提是‘心净则国土净’,故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从净化自己内心做起,舍恶从善,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负责。善,是对个人身心的安顿,也是社会、国家良性发展与互动关系的基石。”[10]中国佛教思想追求的是利他性的助人为乐,树立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净化心灵开始,从做善事开始,追求平等和谐,扬善弃恶,让世界和谐起来,做积极的负责任的人。

由此,我们知道中国佛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核心要义即是利他、宽容、融和,同时倡导创造与智慧。

显然,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佛系某某”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必然产生的副产品,绝对不能与中国佛教思想相提并论,中国佛教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向善,安居乐业,利他平等,反对暴力,大力提倡理性和道德完美结合,是当前有正知的人所追求向往的。佛教思想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佛系”语系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消极避世的没落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发展只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中国佛教文化是有着人文主义情怀的佛教文化,其思想行为是积极的。相比之下,“佛系某某”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与佛教思想大相径庭的。我们最初之所以能够把它们连在一起,其实只是因为有一个相同的“佛”字而已。虽然“佛系”语言在当前受到千千万万的人尤其是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但“佛系”语言所包含的那些消极的思想,它所表达出来的利己性以及隐藏在使用者内心深处的诸多问题,是十分有害的,其危害更是不能低估的。

中国的佛教,正为中国梦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面对当今世界范围的暴力、恐怖、自私贪婪、苦恼、冷漠等,中国佛教力图创造一个美好安宁的和谐净土。当然,这不仅是中国佛教所追求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显然,这与“佛系”语言提倡的思想相去甚远。当然,我们也必须知道,佛陀,从来不是什么上帝,它具有人的所有的性格,与我们普普通通的人一样,是人的父母,是姐妹,是兄弟,他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是我们人世间实实在在的人,他的慈悲戒行般若等等人间的聪明智慧,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对众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有所教导,处处都给予我们指示,他提倡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参与社会的一切活动,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大家利益,让大家互相关心,以利他为自己的本能而为他人服务,为众生解除痛苦,排忧解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大众造福,为大众解决困难,让大众生活快乐幸福。

“博大精深的佛学经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实践精神等独特精神。中国佛教在儒学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和天道人性贯通的宗教精神的影响下,最终将神圣的佛性与现实的人心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主体自我的肯定而日益走向了现实的社会人生,从而完成了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至今仍在现实中发挥着深刻影响。”[7]1-4

结 语

“在当前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等国际交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中,审慎地挖掘在理论和实践上贯彻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11]我们从前面对“佛系”语言的分析清楚地知道,相对于在虚无主义思潮侵蚀下出现的“佛系”语言已经成为事物的两极,与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佛系”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行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广大青少年要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不懈地奋斗,提高自身的本领,提高自己解决困难,抵御风险的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青年。我们必须警惕“佛系”语系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心理强盛,所以也是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的群体,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3]25-30

我们要始终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时刻警惕网络热词“佛系”语系所表达出来的消极没落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佛系热词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热词
佛教艺术
热词
热词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热词
佛教艺术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