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探析

2020-02-22万秀丽王月琴

社科纵横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心思想经济

万秀丽 王月琴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P9)随着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发展逐渐成为认识的对象,对发展的相关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解决与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时代,对发展的本质的认识在历史演进中,在实践检验中,在理论升华中不断深化,解决发展相关问题的条件已然成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战略高度,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审思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作出的审慎答复,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科学分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4],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增添理论力量,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观中保持战略定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动力,追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考发展内涵,表达发展目的,明确发展主体、发展标准,探索发展机制、发展道路的发展理念形成、成熟,并不断完善,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关于发展理念的思想资源。梳理历史演进中变迁的发展理念,有助于理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历史发展超越性。发展问题是发展理念的生长点,对特定时代发展问题的回应是发展理念生成的逻辑起点,对特定时代的发展问题展开历史研究是理清发展思想历史变迁的切入点。人类探寻发展之路的历史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们认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这四大关系的艰难历程。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辨析是发展观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锋,在不断重申增长与发展的区别中回应了经济增长与发展停滞的悖论问题。第一,20 世纪40 年代至70 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在全世界催生“经济增长第一”的发展理念共识,经济增长的狂热席卷整个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西方主导的以经济增长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经济指标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功利是价值标准的经济增长观[5](P525),对发展是什么的问题简而化之为经济增长,裁剪发展要旨;对发展目标的思考止步于经济增长,缺少对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的说明;对发展标准的度量僵化于经济指标,忽视发展标准的丰富性;对发展价值的评判深陷于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抛弃发展的价值依归。经济增长观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历史地证伪了经济增长观的片面性,“有增长而无发展”是对经济增长观理论与实践的强有力批判。第二,超越经济增长观,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呼声日益强烈。发展经济学家逐渐由单纯经济增长观转向综合发展观,即发展是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的社会整体性发展,主张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6](P91)。发展价值观由工具性价值开始向社会性价值转向。第三,因经济增长导致环境破坏资源耗尽的生存危机引发对增长极限问题的思考。可持续发展观应时而生,对此作出发展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回应。1968 年,罗马俱乐部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振聋发聩,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进入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是发展观思想史上的重大变迁。可持续意义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点,社会总资源利用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5](P593)。可持续发展观的视野扩展,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延伸到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发展观思想史中的一大飞跃;发展标准由一重变为多重,构建起经济发展、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三位一体的发展标准;发展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第四,现代化过程中将发展的人本取向纳入发展视野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对发展视域下人本实质论的肯定与重新确立。1996 年的《人类发展报告》特别强调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指出发展中应避免五种有经济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发展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西方发展问题研究的中心议题。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借鉴西方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西方发展观的四重超越,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第一重超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相互矛盾的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分别致力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7]。”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P3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以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为依归,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取向的手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与经济发展二者彼此作用、相互促进,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世界发展解答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矛盾的问题。第二重超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经济建设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中国人民“强起来”,“强起来”不仅强调政治、经济方面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而且要在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人、解放人方面的比较优势[7]。另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不能各行其道,要在发展中做到协调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的整体性发展中注入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灵魂”,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西方肤浅的综合发展观的超越。第三重超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也曾走过“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道路上将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提供适宜人居环境对立起来,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对立起来。当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倡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重申了人民物质需要与绿色需要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支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步发展。第四重超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一起来。人、自然、社会与发展的关系是发展观需要厘清的几个重要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一是阐明发展的本质即以人民为中心,对发展的核心问题定下调子;二是指明人与自然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助力发展的要求;三是理清人与社会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目的与方向应该是更好地利于人的发展。正确把握这些重要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各方面的推进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思考各个时代遇到的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超越,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向,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丰富的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超越。考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探究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是理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理路的研究路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继承发展过程中坚定理论立场,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观,阐明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发展思想的核心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9],借鉴了传统民本思想中“重民”“用民”“利民”“惠民”的积极因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中国自古就把民作为国家政治稳固的重要基石,作为统治者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强调民的重要性。在近代,人民一词作为政治话语,借用西方“人民主权”理论,人民被提升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政治权利管理国家。这些理论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政治统治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墨子在《亲士》篇中提到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都强调民众对于君王统治的重要意义,主张君主用民。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务为治者也”,虽“从言之异路”,但“利民”都是各自治国方略中的重要环节。儒家主张富民、教民,达到民心所向[10];墨子以用民为目的,主张爱民利民,使民安居安心、足财足心,达到无怨心[11];法家对民“利而用之”维持政治统治[12],韩非治国以利民[13]。“民重”因而“用民”,“用民”必先“利民”的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民本思想,偶有少数治国为民的理念更是沧海遗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新时代推陈出新,剔除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中维护封建统治目的的弊病,对重民、用民、利民思想一脉相传,形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如何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4](P136)哲学领域,马克思通过实践把“人”引入哲学话题,实现了由物到人的哲学变革;把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改变了旧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的状态,实现了见物与见人相统一[15]。“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6](P287)。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这第一次使人们关注到了少数精英之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力量,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初步得到显现。“雇佣制生产背离人的生存本质、不对等交换违反人的活动规律、垄断式分配抵牾人的利益机制、物欲性消费贬损人的需求意蕴[17]。”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及其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榨取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增殖与人的发展的矛盾,“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4](P285)。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异化出发,以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的批判。以人为本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点,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起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理想大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承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原则,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对发展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中国共产党救国治国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高举“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旗帜,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彰显“广大的同盟军和有力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时多次提到脱离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18](P389)毛泽东看革命行动需要人民作为最依靠力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发展思想在国民大革命实践中践行并被检验,具有了实践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起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中国农民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发展。这既解决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找到革命的主力军,又解决了怎样依靠的问题,即从依靠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发展成果共享与发展依靠谁紧密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处理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区别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的抗战路线,动员全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依靠对象经过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展。战争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集中体现在人民战争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保障人的经济、政治等权利是发展的必然诉求,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要有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在政治领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反映人民的发展诉求,代表人民的发展利益。中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协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主张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领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之间具有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的改革处理发展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实践,处理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关系的实践,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要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立场,是理论逻辑的必然,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理论支撑。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不仅具有理论推理逻辑,还具有在实践探索中彰显的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不只是理论与实践的自洽,更是在对社会现实全面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实践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利益的本质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P287)”。因此,共产党应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在当今中国,即应然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初心与使命应然地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追求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利益具有一致性。“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体现在党的意志中,又成为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得到践行,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协调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中落地生根。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遵循与行为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思想,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整体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追求就是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的价值遵循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否则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行为坐标,否则就会脱离人民的发展要求,盲目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1 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发展矛盾叠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人的发展的矛盾交织。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需要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解决发展矛盾叠加难题中提纲掣领,抓住发展为了人民的纲,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要求协调统一于人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向往,共享理念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人民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践行者,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发展思想。人民共享创新成果,共享美丽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在践行中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人的发展协调同步发展,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起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把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疫情防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起有效防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合力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持社会安定”;疫情防控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疫情救治中坚持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患者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一切部署、安排都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首位。国外疫情爆发后,中国以秉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对国外疫区的人民捐赠物资,提供医疗援助。同样,疫情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残酷检验。与中国的疫情防治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相反,国外“群体免疫”抗击疫情的实践实则是对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的残酷践行,普通民众、老弱病残的生存权利变成一纸空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标榜的人权的欺骗性在疫情防控中显露无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世情、国情、党情、社会发展现状合力作用下作出的实践选择,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指南。

猜你喜欢

中心思想经济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