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2020-02-21
绘画 PAINTING
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
北京 ︱ 木木美术馆798馆
2020年12月5日—2021年4月5日
该展作为乔治·莫兰迪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呈现艺术家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逾80件重要作品。展览借鉴了艺术家在静物创作中的构图逻辑,在展览设计上并未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作品汇集起来,并按照主题划分为4个单元:“感知”“静观”“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和“晚期纸上作品”。
“活着”李津个展
悉尼︱朱雀画廊
2020年11月5日—12月12日
该展由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约翰·麦克唐纳(John McDonald)任策展人,共呈现了38件艺术家李津的最新创作;其中包括20件纸本设色作品,此外还有8件“晨课”、2幅扇面、5幅写意水墨、2幅大型作品和1幅长卷。
“波普图像”——安迪·沃霍尔的1962-1987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21年1月1日—4月7日
该展将呈现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62年至1987年之间的艺术创作,共展出72件作品,包括丝网版画、胶印版画、摄影、录像等。其中,主办方特别挑选了安迪·沃霍尔最具标志性的玛丽莲·梦露、金宝汤罐头、鲜花、名人肖像、奶牛等系列作品,借此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
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
上海 ︱ Tart淘艺术空间
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
这次展览旨在梳理与研究21世纪以来上海画坛当代实验水墨艺术家所呈现的新面貌。展览邀请生活并工作在上海及长三角的新海派水墨艺术家丁立人、王劼音、陈九、虞村、南溪、王天德、张浩、石墨、蔡广斌共9人,他们以“新海派”艺术的传承者和开拓者的身份,活跃在水墨画坛和当代艺术领域。与前期的海派艺术家相比,“新海派”艺术家找到了足以表达新时期海派文化精神的绘画形态,借鉴西方观念体系、语言方式和图式符号的同时,运用中国传统自然、率真、本色的笔墨技法,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相契合。
绘像
上海 ︱ 阿尔敏·莱希画廊
2020年11月6日—12月26日
这次展览汇聚了布莱恩·加尔文(Brian Calvin)、亚历山卓·卡德纳斯(Alejandro Cardenas)、日内瓦·费吉斯(Genieve Figgis)等16位艺术家的肖像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完成于2020年——居家隔离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虽然他们工作室里或许没有可以现场描摹的模特、朋友、家人,但展览中不同的面庞所汇聚出来的景象环绕四周,鼓舞人心地回应了如今的特殊时期。
影像 VEDIO ART
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
博悦汇影城(上海外滩店)
线下首发:2020年12月20日19:00—21:00
线上展映:2021年1月20日,实验影像中心(CEF)
该展由实验影像中心(CEF)发起主办,艺术家杨福东任策展人。“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旨在聚焦新一代青年影像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以此为契机,拓展实验影像的边界及其多种可能的未来。该展邀请了5位中国青年影像艺术家,并由他们再各自邀请一位艺术家以此进行独立创作并展示。项目将最终呈现出这10位青年艺术家各自的创作或思考成果。
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OCAT上海馆
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1日
该展将首次汇集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开创了录像艺术实验之先河的重量级艺术家,包括山口胜弘、白南准、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饭村隆彦、久保田成子、朴铉基、金顺基、王功新、鲍蔼伦、陈劭雄、耿建翌、朱加、袁广鸣等。展览旨在重新审视艺术家们在东亚录像艺术兴起之时对这一媒介的处理方式,并为跨国性当代艺术媒介的录像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历史梳理做出贡献。
董钧 | 两生花
西安美术馆
2020年12月19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由董钧2020年完成的文本写作《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发表于《画刊》2020年4月刊专题“暂时离线”, 项目由策展人杨西发起)生成,艺术家热衷于平静湖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些对“欲望”和“克制”碎片化的情感和思绪被嵌构在一个更为微观的视角下。因为矛盾,所以對隐藏充满迷恋,拒绝将“故事”具象化,而是希望将“回忆”和“语言”在能指中不断地流动。对“她”而言,意识不仅仅只是隐藏于内心的流动,而是风暴,甚至是对周遭世界的吞吐与席卷。
天·地·人: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40周年特展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2020年11月28日—2021年1月31日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OBA)创办于1980年,以庆祝第一台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百年诞辰。奖项设立之初,就旨在表彰那些“拥有敏锐洞察力,通过摄影作品探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摄影师。展览精选了2020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OBA)获奖及优秀入围作品,并全面回顾了该奖项从1980年创办至今40年的悠久历史。展览重点展示了8位 LOBA 2020年度决赛入围摄影师,他们以超凡的观察力及独特的视觉表达,用摄影作品探讨了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与自然及社会环境间的关系。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
成都当代影像馆
2020年12月2日—2021年4月4日
该展中,策展人王庆松通过系统梳理成都、重庆两地影像发展脉络,以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历程为切入点,集中性地呈现12位活跃在成都与重庆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此外,展览还推出了“国内外影像节起源、现状与发展”“成都举办高水平影像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成都·重庆影像现象及未来摄影可能性”等主题研讨会。
雕塑 SCULPTURE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166艺术空间
2020年11月13日—2021年2月28日
该展的展览名“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方面回应着雕塑作为艺术实践承载的重量和质量,而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在一个有限空间内放置雕塑作品的挑战性。展览的13位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数来自166艺术空间的主人Andrew和Lingling的收藏,反映了不同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对雕塑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35日生长——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
深圳︱福田区中康路
2020年11月27日—12月31日
这次展览邀请了15位(组)具有活力的年轻艺术家,借助雕塑、装置、活动等形式介入社区街道构筑物、树木、草地、设施、商铺等,运用手工、3D扫描、打印、常规或综合材料开展在地性创作实践。在既有的街道条件下,艺术家把自身的创作经验及思维模式进行重组,把作品置入热闹的人流、吆喝的街角中,再次思考公共雕塑在具备生活气息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创作的价值与未来。作品从介入、呈现、撤离、销毁或收藏的过程,展现艺术在地“生长”的过程。
物语:关根伸夫艺术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20年11月1日—2021年1月10日
该展全面系统地展出了艺术家关根伸夫的代表作,包含其手稿、雕塑作品和早期的平面作品,如《水之神殿》《空相》《风景的台座》《光之原》等。此外,展览还通过艺术家的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诠释其哲学观点及艺术创作实验。关根伸夫的创作深受禅宗哲学的启发,超越了工业理性,将拓扑学(位相几何学)的理论结合艺术实验,探讨物事经过变形却不变质的状况下,其本质在不同角度所呈现的多元观感,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改变。
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0年12月8日—12月18日
该展展出了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35位教师创作的40件雕塑作品。展览主题按照地域来划分,以5个方位词分别指代上述5所参展院校,集中展示了这5所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教学特征与当下学院雕塑的发展,是东西南北中雕塑艺术风格的一次交流与融合。
雕塑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构建中的多种传统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0年11月20日—2021年3月
该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陈列项目的第八回。该项目旨在围绕近现代美术史当中的一些问题,有序地展开策划和展示。本回选题聚焦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时间锁定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希望结合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和创作的发展,通过相关馆藏品的梳理、展示,尝试剖析多种传统在雕塑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新媒体 NEW MEDIA
共情·联接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20年12月4日—2021年3月7日
该展是以“共情·联接”作为主题,意在探讨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人类与技术、人类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以及当下与未来的联结。展览共邀请了15位艺术家(集体)带来共12件(组)艺术作品,分3个单元呈现。“个体·群体”试图探索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时空下,个体与群体之间情感纽带的张力和边界; “聚力·共振”着眼当下全球化公共事件,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交织互联的关系;“智造·黑洞”以艺术的方式,探讨科技的日新月异带给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游戏的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2020年12月12日—2021年3月28日
该展聚集了aaajiao、曹斐、冯梦波、邵志飞(Jeffrey Shaw)、JODI、陆扬、郑国谷等一批活跃在当代艺术前沿的“头号玩家”以及多位青年藝术家,探讨游戏、社会变迁与人之间的关系,见证技术的演变。展览同时将以大面积空间巡礼从反斗城、红白机、街机到网络游戏、电竞等形式的70余年人类游戏体验发展史。
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10日
该展由UCCA与英国Acute Art工作室联合呈现,参展艺术家包括妮娜·香奈尔·阿布尼、达伦·巴德、曹斐、奥拉维尔·埃利亚松、KAWS和阿丽莎·柯维德。展出的作品丰富、多元,从数字雕塑到充满叙事戏剧性的卡通人物和动画场景,这些分布于UCCA公共区域及其周边的作品,既真实存在又裸眼不可见。同时,该展与UCCA正在展出的大型群展,回顾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发展历程的“非物质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形成互文,具有更加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设计 DESIGN
“艺术与生活”第三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展暨2020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作品展
杭州︱浙江展览馆
2020年12月4日—2021年1月20日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是中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学院奖,创办于2014年10月。DIA关注民生生活与产业革新,并聚焦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数字经济的创新,形成了4大作品板块:“文化创新” “生活智慧”“产业装备”“数字经济”。这次展览共展出2020年DIA近400件优秀作品,分为4个展区,以“设计战疫——共生与重构”“设计智造——系统与创新”“设计概念——未知与无限”“设计营商与创投”作为每个单元的主题。
叙事消费
深圳︱安云艺术设计中心
2020年10月25日—2021年3月14日
当下盛行的消费主义将消费者们塑造成了一个个高度相似的个体,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其难以复制的叙事。当艺术成为消费品,叙事亦成为我们为之买单的重要因素。该展邀请了黑一烊、黄成、黄引、劳家辉等17位艺术家,在一座特定规则的“无休止城市”中探讨艺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古代美术 ANCIENT ART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济南︱山东博物馆
2020年9月29日—12月29日
该展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分“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3个单元,分别展示了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展览中还设计有中华传统服饰创新延伸环节,结合当下流行的中国色、创新面料、工艺等服饰美学方面的设计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展中展”,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下的“活化与应用”。
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
长沙︱湖南省博物馆
2020年10月15日—2021年1月15日
该展由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等11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展览通过古琴、陶瓷器、书画、青铜器、银器等80余件(套)文物,包括“万壑松风”琴、赵佶《蜡梅双禽图页》、龙泉窑青釉三足炉等,集中展示了宋朝人泼墨挥毫、品茗饮酒、焚香赏花、抚琴对弈、鉴古赏玩等世俗生活,展现出宋代文人雅士恬静风雅的生活范式。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上海大学博物馆
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15日
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相继被发现,沉睡数千年的旷世珍宝横空出世,再现了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的缺环。这次展览展出精品展品16件(套),分为“人间神国”“以玉事神”“万物有灵”以及“文明的延续”4个单元,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铜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与金沙文明的渊源。其中包括三星堆博物馆藏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藏的太阳神鸟金饰等。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
沈阳︱辽宁省博物馆
2020年12月2日—2021年3月2日
该展是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时代风华的主题文物展,展出含书法、绘画、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门类展品共计115件(组)。其中辽宁省博物馆藏品84件(组)、商借省内文博机构藏品11件(组)、商借省外文博机构18件(组)、复制品2件(组)。《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北宋苏轼行书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等文物均在展览中展出。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年11月24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镜藏品数量大、品种全,铸造精良,时代特征鲜明。这次展览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妆具和铸造陶范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分为“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莹质良工”7个单元。展览通过历史脉络和专题展示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运用动画、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手段,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镜背装饰。
其他 OTHER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14日
这届“全球华人艺术展”的主题“离散与汇聚”,是对近年来全球化新态势所做出的一种主题回应。落实到具体的展览中,则是从华人分布和历史迁移路线出发,在区域地理范围内抽取一个或几个议题,强化其针对性和可延展度。展览从亚洲出发,邀请了来自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的17位艺术家参展。此外,展览还采取了“1+N”的模式,“1”为根据主题从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中选出一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N”代表的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华人艺术家。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武汉︱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2020年11月20日—2021年3月7日
《周易·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在这次展览中,“生生”包含着万事万物阴阳相生的气化生成论,宇宙是自然发生、自我生成的动态平衡的系统;“生生”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生产的过程,关于人的生产和生命形式的塑造;“生生”亦是把人造物作为一种创造性主体,通过技术物的主体的设定方式来反思人类本身和世界的生成关系,技术与自然天道、新物质主义与非人亦成了一种同构性的关系。展览共邀请80余位艺术家参加,分“天人关系与能量”“自然的生产”“人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大地母亲”5个单元。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北京︱OCAT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19日—2021年3月28日
该展是OCAT研究中心“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优胜方案的展览呈现。作为具有建筑学背景的策展人,陈淑瑜沿着她在空间理论、设计批判以及在物质文化领域的思考,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做了一次呈现。策展人针对OCAT研究中心特定的场址,在与艺术家共同交织的研究线索之中,以焦虑作为从现实通往理想之境的入口,为每件艺术作品所探讨的空间概念建立特定的位置、关系与情境。在不以时间为轴线的维度里呈现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的历史与现实。
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
北京 ︱ 中间美术馆
2020年11月14日—2021年5月9日
在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化热”在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持续升温,积累至1985—1986年,造就了“新潮美术”的最强音。但到了1986年底,却迅速出现“退潮”迹象,“新潮”期间风起云涌的思潮与交锋就此尘埃落定。虽然反思的声音一直如影随形,可更进一步的沉淀还是要等到1987年方才显影。展览以1987年为切入点,重访激荡的80年代,并将其放置于有机的历史链条之中,重新辨析“中国当代艺术”的渊源与叙述。展览共展出59位艺术家(团体)的80余件作品。
传统的频率
北京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0年12月12日—2021年2月7日
“传统的频率”是一个为期3年的系列项目,由卡蒂斯特亚洲地区首席策展人金炫辰策划,其成果包括在亚洲各地举办的研讨会和展览,这次展览为该系列项目的最终呈现。展览展出了19位国际艺术家、团体、电影人和学者的作品以及新委任作品。展览将传统的复杂含义抽丝剥茧,并通过作品进行重新编织,例如对过去的叙述和重演、唤起归属感和精神性的古老象征物、维持和激发共同信仰的体系和文化事物、现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以及传统既脆弱又常新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