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教育出版企业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2020-02-21缪莹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1期

缪莹

摘 要 数字资源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资源的管理不同于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管理,出版企业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管理机制。文章从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入手,探讨了信息化时代运用技术手段管理数字资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出版;数字资源管理;资源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1-0045-03

新媒体时代,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生产与传播方式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最初发生在大众出版领域,之后不断辐射到教育出版领域,使得教育出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过去,教育出版主要向用户提供有介质的出版物,包括纸质图书和磁带光盘类音像电子出版物,内容上以教材教辅为主。近年来,教育出版企业正在探索一条融合出版之路,即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融合出版,向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产品,其内容主要有数字教材、教育软件、融合教辅等,其鲜明特点是以软件功能带动数字资源的呈现与使用。在数字教材和教育軟件中,软件功能与数字资源耦合度较高,而在融合教辅中,功能与资源的耦合度较低,资源为主,功能为辅。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出版产品,离不开数字资源。

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在时代浪潮下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数字化升级时,首先做的就是数字资源的开发与积累。数字资源的管理与使用这一全新的课题也就随之提上了日程。

1 数字资源管理上面临的问题

在讨论数字资源管理之前,需要先明确数字资源的范围。所有通过数字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内容资源,都是数字资源,如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还会建设网站、App、小程序等面向用户的数字产品,这些产品是软件功能、数字服务和内容资源的整体化体现,本身也属于数字资源。此外,出版企业通过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数字方式发布信息、甚至架设在线知识店铺,这些信息发布平台的账号、知识店铺也都应属于数字资源。

1.1 数字资源的孤岛问题

数字资源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投入大,耗时长,因此教育出版企业通常配合图书选题进行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或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数字产品的研发,往往缺少系统性规划,容易导致重复开发,或是开发标准不一致,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不成体系,资源和资源之间如同孤岛。

1.2 数字资源的审核问题

数字资源的存储不同于图书、磁带和光盘的存储,它不具备物理属性,依附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而存在。图书等实物产品在三审三校结束后付印或委托复制,此后产品内容便不可更改。数字资源则不同,尤其是对教育软件而言,数字资源包括内容资源和软件功能两部分,需要先对内容资源进行审校,软件上线发布后仍需从内容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审校验证。通常,软件发布后发现的内容问题,如网站上的文字内容,会在网站后台直接编辑修改,很难保证一一同步到原始文档中去。

1.3 数字资源的存储与管理问题

数字类内容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档、课件、电子书等,它们无法像图书那样打印出来确认定稿,或是像磁带光盘那样确定母版。对最终定稿的认定只能来自数字文件的版本号和修改时间,容易存在差错。此外,定稿后的资源往往由责任编辑保管,或是按照要求统一存储至硬盘或是内部服务器上,但以此种方式存储的内容资源不具备检索与标识功能,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难以一窥企业已有数字内容资源的全貌。

1.4 数字资源的复用存在困难

普遍来说,单纯的数字资源比图书易于存储和复制。一本电子书、一个视频、一个音频都是单一且完整的文件,容易存储、转移和复制。但教育类的数字内容资源除了以上类型外,更多的是试题、试卷。后者需要配合自动判分功能提供给用户,因此在进行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多数伴随着题库的建设。想要将同一套试题资源复用在多个数字教育产品上,在缺乏资源平台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重复性的上传审核与发布工作,这对出版企业来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极大地降低出版效率。

1.5 数字资源的发布需要管理

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不可避免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教育产品,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产品信息,提供课程试听等服务,或是在小程序平台上架设知识店铺,发布课程和提供服务。这些发布行为都涉及到数字内容资源。在发布渠道多、方式多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发布出去的音视频及题库资源是经过三审三校的定稿,同样需要资源平台的支撑。

2 如何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2.1 树立数字资源的资产意识

随着教育出版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资源梳理和数字化升级,数字资源在未来将成为教育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资源,以及基于数字资源的使用而产生的数据资源,都应视为教育出版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并不断提高重视程度。

作为资产的数字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内容资源,以及音视频图片文件的渲染文件及工程文件;教育软件各版本的源代码文件与对应的知识产权;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发布账号。

2.2 建立数字资源的库房

树立起数字资源的资产意识之后,还需要建立针对数字资源的库房,通过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有效有序的管理。

2.2.1 统一建设及入库标准

数字内容资源是教育出版企业数字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在建设数字库房的时候,首先要统一数字内容资源的建设标准,如音频的码率,视频的清晰度等。其次,在数字内容资源入库时,在国家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的数据存储标准。双管齐下,才能形成井井有条、易于使用与管理的数字库房。

2.2.2 统一调用标准

在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参照行业内通行的资源调用方式、API接口标准等设计数字内容资源的调用方式。同时,在研发教育软件的时候,要依据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设定的调用标准开发相应的接口,实现底层数据和前端应用之间的稳定互通。

2.2.3 统一标识,建立多维度的索引体系

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除了统一的存储与调用之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索引体系。数字资源在入库时获得数据库内的唯一标识作为其锚点,可以实现多维度搜索或查询时的快速定位。而索引体系可以实现对数字资源的深度标记,如教育出版领域常见的学科属性、年级属性、难度属性等,用来告诉编辑该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收集到用户对该资源的反馈后进行数据分析。例如,资源的使用数据可能告诉我们,某个年级的知识点讲解微视频播放率最高,而这些微视频的难度适中。编辑在未来可以根据此类数据分析调整选题策划的方向和方式。

每一个索引体系就是一个维度上的知识图谱。教育出版所涉及的学习活动往往要由多个维度的知识图谱来呈现,因此一个数字内容资源通常需要多个维度的索引才能描述清楚。例如,知识点、题型、难度等级都是不同的维度,各自都有体系化的索引集,可以同时标记在同一个资源上。

另一种索引体系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标记在用户对资源的反馈结果上的。例如,题库类产品在使用中,可以收集到诸如“用户错误率最高的选项”之类的数据,那么编辑可以分析该选项上的索引和用户的错误类型之间的关系,据此建立自适应学习系统。

目前业内还没有出现根据这些体系建立起来的效果显著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但市场需求一直存在。教育出版企业可以从简单的索引体系建设做起,跟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寻找机会不断完善。

2.2.4 统一公共信息

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中的公共信息指的是学科名称、年级这些标签。例如,有的数字资源标记为“1年级”,有的标记为“一年级”。从数据库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标签是没有关联的两个标识,无法归结到一起。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平台统一管理年级属性标签。公共信息的统一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可以避免出现因某些公共信息的变更造成资源标签无法识别。归入公共信息的标签,可以实现一次变更全平台同步变更,无须编辑人员逐一手动修改。

2.2.5 设立多层级的用户体系与权限体系

数字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上传、发布、调阅、删除、下载都应需要不同的授权。因此,在建設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时,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建立多层级的用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权限体系。从小处说,可以避免不熟悉情况的人误操作。从大处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2.2.6 管理资源的附加信息

通过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管理资源的附加信息。例如,新媒体时代下的版权问题已经成为业内日益重视的问题。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对资源进行版权标记,可以有效追踪该资源的使用情况。此外,在数字资源对外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资源管理平台设定版权到期提醒,实现高效管理。

2.3 建立数字资源审核机制

在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内,根据用户体系与权限体系,建立数字资源审核机制,包括资源本身的审校、资源上传后的审核、审核通过后的发布。第一个步骤可以按照传统的三审三校制度执行,审核内容资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个步骤需要验证的是资源在管理平台内经过在线编辑器加工后的呈现效果,不同的编辑器会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使用体验,因此在选择在线编辑器时要尽量考虑全面,使其能够支撑大多数学科的呈现需求。第三个步骤需要通过适配多终端的预览功能验证在终端用户界面上的呈现效果。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审核,才能保证终端用户得到较好的使用体验。

2.4 统一管理数字资源发布渠道

数字资源的发布渠道包括网站、App、小程序、知识店铺、微信公众号。在资源管理平台内管理发布渠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渠道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明晰每个渠道的状态,二是对发布渠道调用数字资源的权限进行管理,得到授权的发布渠道才能获得API接口的权限或是资源的有效链接。

2.5 保持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纯洁性

在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时,既要把平台当作库房,又不能把它当作可以直接打开的库房,需要在库房和对外柜台之间建立隔离层,分离资源存储和资源调用,降低两者之间的耦合度。一方面,这有助于保障数字资源的安全性,不易被盗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库房结构受到前端应用的过度影响。例如,当A应用和B应用都需要从资源管理平台中调取资源,而两个应用的数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时,应由应用自身解决调用的问题,而不是在资源管理平台上打补丁。资源管理平台的定位是服务于所有应用,需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避免为配合各个应用而模糊自身定位,缩小自身适用范围。

3 结语

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专业的编辑团队、技术团队和资源加工团队,而且在研发投入之外还需要考虑服务器、带宽、CDN等硬件和网络方面的成本。另外,不同于图书等传统出版物发行量越高边际成本越低的规律,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成本会随着用户使用量的提升而增加,边际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适合数字资源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出版企业,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均建有此类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平台可以实现资源一次审核多次复用,轻松发布到App、网站、小程序等各种类型的教育产品中去。平台还可以对接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平台级的服务,同时帮助出版企业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跟踪分析,为未来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规模较小的出版企业来说,可以采取租用技术服务或是项目合作的方式,使用技术公司提供的资源平台、服务器和流量服务等,同样可以实现一定的管理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适合有志于在教育出版领域探讨人工智能应用路径的出版企业。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平台就是走了一条从数字资源积累起步、不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扩张的发展路径,到今天已经成为单一期刊出版单位难以比拟的庞然大物。在教育出版领域,虽然在线教育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但由于地域特点较为鲜明,行业壁垒仍然存在,尚未出现这样足以称霸数据江湖的技术型企业,教育出版企业仍然有发展空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自适应学习系统之类的教育产品,实现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任彦.面向融合出版的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探索[J].出版参考,2019(7):60-63.

[2]沈洁.面向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统一资源管理中心建设[J].中国编辑,2020(6):64-68.

[3]陈丽红.基于ERP应用的出版企业管理研究[J].企业管理,2020(6):6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