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不对题为哪般

2020-02-21刘成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51期
关键词:温故望月飞花

刘成明

初看课题中的“叩问月亮”四字,心下窃喜:这一定是一节极具诗意、极富哲理的单元复习课。再看前面的限定词语“第四单元复习”,便生犹疑:该不会像一般的复习课吧?一说是单元复习,不外乎就是将一个单元所学习过的字词、文学常识、诗文内容思想、名句背诵和赏析等等,事无巨细地再温习一遍。即使是视野再开阔些,也只不过是把曾经在其他单元学过的相关内容、作者归纳到这里。但总体来说都是“温故”,很少有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新”的。更何况“叩问”这种欲将某一知识向纵深处漫溯的字眼呢!

迫不及待地打开视频,开头果然不俗!一段有关“月”的飞花令视频,顿时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当执教老师问同学们的观看感想时,同学们更是侃侃而谈。然而,真正进入正课时,同学们竟然沉默了!之后整节课都是师问生答,重复着“耍把戏,接口气”般的游戏,没了刚开始的“活气”。

我就纳闷儿了——老师为啥不也来个“飞花令”:先对标第四单元学过的“月”,紧扣“单元复习”;再对本学期、学段学过的“月”加强归纳整理;最后对标自己课外学到的以增加储备呢?如果能如此,既能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又能激发各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怎么还能是那样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所谓神态呢?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足见在“温故”中“知新”的可贵。这节课在一个美丽的导入之后,又重复着简单呈现旧有知识的老套,没能在温习旧有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和激发同学们去探求相关的新知,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浪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时间,也荒废着他们的积累习惯与思维能力。

执教老师既然将课题命名为“叩问月亮”,一定有她的深意,只是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有失偏颇而已。如果继续跟进反思和整改,我想这节课一定会是这样的——

首先,厘清“叩問”一词的含义。查查网络上的词条,“叩问”是“打听、询问”的意思,“叩问月亮”意即“打听、询问月亮”。

然后明确,这节复习课上,我要引领同学们询问月亮什么。是“月亮”在汉语语境中的固定意象,还是作为文人个体面对明月的独特感受?具体到本单元中所涉及的具体几篇文章,它们又分别属于什么?这才应该是我们探究的重点内容。

虽然举头是同一轮明月,但不同的人抒写的是不同的感受啊!李白望月,除遥寄相思外,还抒发了自己人生的失意与孤独;苏轼望月,则更多地是表达人生的旷达。还有哪些文人墨客面对一轮明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文?他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同学们是不是在意了这些?他们也是生而为人,也有七情六欲。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又会抒发些什么?可以让同学们模仿古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由书本到生活,只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他们定会欣赏品味一些关键字句的修辞与表达作用,而不必特意拎出某个句子来机械地去分析和欣赏。积累与欣赏相结合,课文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感观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启,再不会像现在一样默然而视。

当然,本课课题与授课内容的游离也反映出部分语文教师片面追求诗意的弊端。殊不知,一节课具不具有诗意,要看整个活动过程,仅仅起个题目、设置个美丽的愿景,都是不足取的。

我还是愿意设身处地地想想,由于受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限制,本节课只能复习旧有的知识,那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复习,不必拟这样一个题目。因为,这样一来,便是言不及义、文不对题了。作为语文学科,时时处处都应注意用语的贴切和生动。

总之,文不对题,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整节课复习内容的窄化、复习指向的矮化,也侧面反映了执教者打磨这节课例的疏漏。

猜你喜欢

温故望月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南方和北方
品诗赏词
望月怀远
不羡仙
守得云开望月圆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如何"温故"才能"知新"
温故1914
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