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基于文化生态保护视野

2020-02-21黄志强

社会科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聚居区达斡尔族民族

黄志强

(齐齐哈尔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嫩江流域是一个非常独特地理文化单元,嫩江流域涵盖大兴安岭、白城、黑河、呼伦贝尔、兴安、大庆和齐齐哈尔七个地市盟。嫩江流域沿线的城市和农村,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一流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仅齐齐哈尔地区一地就分布着35个少数民族。在嫩江流域民族大家庭中,达斡尔族是一个人数较少,但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东北边疆的经济开发和抵御外辱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民族。达斡尔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全球化、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中存在的活力减弱问题,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借鉴国内外文化旅游开发的经验,对达斡尔族聚居区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对达斡尔族文化进行整体性、活态性的保护,促成文化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文化生态视野下的达斡尔族文化旅游

随着新世纪的开端,围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旅游,学界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文化生态”“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这些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被深入拓展研究。“文化生态保护”首先鲜明地被纳入国家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虽然“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等概念被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后,无论是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施,都已经取得了很多的实践成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保护方法和思路,也有力地推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发展达斡尔族聚居地区的文化旅游,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使旅游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协同促进。无论是从学理层面的探讨,还是到实践层面的实施,当下达斡尔族的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有关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思路和观念还没有厘清,文化旅游的基本模式还没有确定,解决文化生态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问题有待研究,城镇化进程中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等问题需要深入研讨,这些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还是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课题。

作为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卓越代表,达斡尔族的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资源优势。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文化资源来看,达斡尔族的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生活习俗、语言教育、民间文学、英雄史诗、歌舞艺术、手工技艺、体育竞技、饮食服饰、节日庆典等方面创造了富于北方民族韵味的独特文化。从达斡尔族聚居的地理、交通和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旅游农业产业方面看,达斡尔族聚居区有发展文化休闲观光型旅游项目的先天条件。充分挖掘达斡尔族文化内涵,发挥达斡尔族地区的自然、文化生态优势,进行生态游、乡村游、民俗游、节庆游、研学旅游是有优势的。

基于新疆塔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这三个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要打好民族特色和文化生态两张牌,打好民族特色牌就是挖掘、打造、传承和弘扬达斡尔族文化。充分发掘达斡尔族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的深刻内涵,进行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让达斡尔族文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实现达斡尔族文化传承与文化旅游开发协调互动,发展共赢。打好生态牌就是处理好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嫩江流域达斡尔族聚居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让达斡尔族聚居村屯的蓝天黑土、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景观成为旅游的最好目的地。把嫩江水系及两岸的原生态江滩、江柳、草甸、土地、森林、牧场、河流等保护好,把达斡尔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坚信万物有灵的生态观融入文化旅游开发中,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播达斡尔族文化。

二、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结合

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脱离原有的生产方式、谋生方式、生活习俗、交往空间的过程。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面临被“同化”、被“异化”、被“弱化”的风险和挑战。所以,在达斡尔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通过文化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文化内部传承力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达斡尔族聚居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保护状态。

文化生态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劳逸结合的良性循环。”[1]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市场提供的丰富性以及人们思想的多元性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和丰富起来,这种需求往往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集于一身,人们希望在环境优美的异地感受到异于自身的文化体验。达斡尔族文化是北方田园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开展文化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但达斡尔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依存在脆弱的文化生态系统上的。一方面,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聚居,各省自治区达斡尔族依存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文化存续状况、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特色各异,侧重点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省区内达斡尔族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以村落为单位,多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社会生态系统。例如,新疆达斡尔族聚居区以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典型代表,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聚居区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额尔门沁村、莽格吐村为代表,内蒙古达斡尔族聚居区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自治旗哈力村为代表,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个以村落为主的文化生态单元。这些村落的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存得最好,相对最完整、最有活力。但由于地理、交通、经济因素影响,这些地方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得较缓慢,需要对这些地区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特色文化旅游开发。

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依托风景名胜区、城市景观,历史古迹,还要依托这些特色村屯所保存的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居住饮食、田园风光等,借鉴国内“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设计,推进达斡尔族聚居区的文化旅游。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规模的扩大、外来人口的涌入、强势文化的辐射,迎合游客的盲目开发等,都会一定程度地破坏达斡尔族文化的生存土壤和生存环境,需要在文化旅游项目的立项、旅游设施的建设、交通环境的整治、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上,把文化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减少文化旅游对文化生态保护的冲击。另一方面,达斡尔族聚居区文化旅游的开展和开发,也为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在达斡尔人传统农林牧渔经济基础上,拓展生计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达斡尔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促进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为文化生态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及其文化内涵都离不开其所依靠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区域历史、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生产模式、民族文化等,这些既是达斡尔族文化生态赖以依存的根脉,同时也是达斡尔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的现实因素,也是达斡尔族在东北边疆经济振兴、文化旅游开发的宏观背景下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把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协调、互动、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协调互动、互利共赢,这是学界、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对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嫩江流域是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达斡尔族传统谋生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旅游构建新型的生计模式以改变贫困面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文化旅游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协调性发展,以应对达斡尔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种种现实挑战。文化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关注旅游开发,更应该关注文化生态保护,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与绿色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发掘达斡尔族生态内涵,融入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密切的,在他们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的生态智慧。达斡尔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传统生态内涵,不仅包括达斡尔族在总结传统发展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习俗,而且还包括达斡尔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发明或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和科技发明。就达斡尔农业民俗来说,其中就涵盖了“耕作传统中的民俗生态内涵、耕作技术传统中的生态特征、自然节律的生态学认知、作物种植和收获中的生态思考、农事信仰中的生态动因等。”[2]生态理念是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相伴随的,发掘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生态思想,以传统的生态智慧启迪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汲取传统的农耕知识经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游和研学旅游,这不仅有利于达斡尔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而且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文化要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融入了达斡尔族的文化脉络中,达斡尔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居住方式、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呈现出了敬畏自然的生态观的世代传承。达斡尔族在渔猎、畜牧、农耕中,保持着朴素的民族文化生态意识。例如,“打大放小,打公放母,不捕猎正在交配、怀孕和哺乳与繁殖的鸟兽以及幼崽”的规则,轮作换茬和划区放牧的传统,让草原和猎物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让土壤得以保护。他们崇拜森林、崇拜草原、崇拜高山、崇拜天地湖河,甚至对飞禽走兽都有着敬畏之心。也正是这种世代相传的生态观,才保护了嫩江流域繁衍生息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把达斡尔族的生态观融入文化旅游,特别是研学旅游产品设计中,探寻达斡尔族在与自然相互协调、互生、互利的发展中,彰显出的生态意识、民族信仰。打造出主题鲜明、民族文化浓郁、教育意义突出的研学旅行路线和产品。以研学旅行集体性参与、体验式活动、研究性学习为媒介,依托达斡尔族聚居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生态文化景观、旅游企业建设富于民族色彩、教育意义重大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文化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正确途径。把达斡尔族的生态意识、生态习俗融入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内容设计中,使生态文化教育借助于文化旅游的开发,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真正让游客游有所得,游有所获,游有所乐,实现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文化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有机融合。例如,齐齐哈尔市最大的、社会知名度最高的双丰旅行社就规划设计了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达斡尔族文化精品研学线路。在研学中,设计了研学的孩子们亲身参与哈尼卡的制作,吹奏木库连,参加颈力活动,参观达斡尔族民族博物馆、品尝达斡尔族特色美食,了解达斡尔族英雄人物等系列活动。达斡尔族文化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双丰旅行社特色精品线路,深受各地学校、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二)传播达斡尔族文化符号,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和一些方面存在困难和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但是,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绝不是与旅游绝缘,隔绝于文化旅游开发之外。而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传播达斡尔族文化符号,扩大文化影响力,保护文化生态,规避不利的影响因素,实现文化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协调互动。

呼伦贝尔市、齐齐哈尔市、塔城市作为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是进行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探讨的“样本区域”,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草原、森林、湖泊、河流、湿地、黑土地构成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的独特景观。形成了抗击沙俄、戍边伊犁、曲棍球、鲁日格勒、木库莲、乌钦、达斡尔语、库木勒、大轱辘车、哈尼卡、斡包节等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文化象征。达斡尔族文化符号是文化发展的集中表现,是达斡尔族文化成就的标志性象征。这三个聚居区达斡尔族的文化符号传播问题、文化生态现状问题,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作为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达斡尔族特色旅游资源。近些年,哈拉新村的民俗游、额尔门钦三叉口生态游、阿伦河漂流、莽格吐村嫩江两岸自然风光游、轻松狩猎场体验、梅里斯湖亲水观光游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彰显了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特色,展示了达斡尔族特色风情,也扩大了达斡尔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加。利用达斡尔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打造“齐齐哈尔市的后花园”,打造“全省民族旅游第一区”,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发展民族旅游经济的目标。该区的哈拉新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100个重点民俗文化村之一,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首批农业旅游示范景区等13个品牌与称号。哈拉新村是1998年哈拉老村遭遇嫩江特大洪水被冲毁后,全国政协投资为灾民新建的现代化达斡尔族民族村,全村1100余人中70%都是达斡尔族,有“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的美誉。

近几年,哈拉新村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挥民族文化符号的“软实力”作用,整合、建设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达斡尔族风情园、哈拉古城遗址、达斡尔族旧居、文化展览馆、民族风味饭店、民族商店,综合文化站、休闲钓鱼池、桦木皮屋民族特色建筑、绿地赛马场等旅游设施和景点,构筑了开展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资源支撑。把独具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农业、生态、休闲、民俗、节庆游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从而助推梅里斯达斡尔族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省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梅里斯哈拉新村举办的达斡尔族库木勒节,已经连续举办三十二届,依托库木勒节的举办,感受民族风情、体验乡村特色,参与达斡尔族传统游艺、体育活动、农业园采摘、民族歌舞表演等,每年吸引5万余名各族群众参与、参观。

所以,充分发掘达斡尔族文化资源内涵,加快民族文化符号的建构传播、增强民族节庆的吸引力,加快达斡尔族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从而形成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并向“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必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助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这一角度看,在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中,首先,应该继续加强对达斡尔族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加速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建设,打造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构建黑龙江、内蒙古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对接嫩江流域沿岸的文化旅游市场,让达斡尔族聚居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向“全域旅游”方向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地方高校、达斡尔族民间团体、旅游企业的综合合力,在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旅游文化产业的科学研究、旅游人才培养、学术论坛举办上发挥积极作用,必将有力促进达斡尔族文化元素的开发和文化旅游市场开拓。达斡尔族聚居区地方高校加大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为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齐齐哈尔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喜秋演唱的歌曲《库木勒》,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歌曲大赛金奖,被选为第二十四届梅里斯“中国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的主题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并播放,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栏目也播放了该歌曲。“库木勒”作为达斡尔族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这种被称为“库木勒”的天然、野生、纯绿色的柳蒿芽帮助达斡尔人度过苦难的岁月,达斡尔人对自然的感恩、对自然的崇敬的民族生态意识已经融入达斡尔人文化意识中。

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着力在雅尔赛镇哈拉新村以“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投资兴建的曲棍球场、风情街壁画、齐齐哈尔日敖包、哈拉草原游乐场、植物园、菊花岛、跑马场、赛狗场、达斡尔渔园、勒勒车栈道及码头等民族特色旅游设施,大力推进哈拉新村特色村寨建设。并以库木勒节举办为契机,在库木勒节期间连续四年主办“库木勒论坛”,以品牌化的学术平台为依托,把民族资源、民族传统、人才智力、文化认同、精神文化融会起来,开门办会、广纳各方意见,为达斡尔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旅游提供学术智力支撑。

再次,把达斡尔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达斡尔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开发的力度,把达斡尔族聚居区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中来。从达斡尔族农产品、畜牧产品、蔬菜、水果等的生产方面保证是全生态性的,把生态、绿色、健康、富于民族特点的乡野有机食品开发、柳蒿芽的种植采摘、达斡尔族传统饮食习俗、特色民族菜肴开发纳入达斡尔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中。例如,有的达斡尔族优秀青年回家乡创业,研发库木勒茶,开办企业,开发地方文旅特产。总之,达斡尔族农村聚居区的文化得以原生态的保存,文化元素得以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得以高速发展,达斡尔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三)搭建达斡尔族文化传播载体,突出节庆民俗的影响力

旅游是产业,是经济,但更是文化元素的挖掘、开发和整合。达斡尔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品牌的精心打造需要建立在达斡尔族的特色节庆和民俗上,把民族、民间的节庆活动,打造提升为地方政府拉动经济、文化交流、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平台,已经为达斡尔族聚居区各地政府认同并实践。在政府、民间、企业、学会的共同努力下,达斡尔族的特色节庆、民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达斡尔族文化的魅力受到各民族人民的认可和欣赏。

达斡尔族聚居区地方政府非常关注民族节庆文化旅游项目的打造。例如新疆的达斡尔族戍边节、沃其贝节、阿涅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的库木勒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自治区莽格吐民族乡的开江节、梅里斯湖的冬捕节,此外还有政府与民间举办的霍·乌都日节、丰收节,插秧节、春播节、菊花节、西瓜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内蒙古莫力达瓦自治旗也有很多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的特色节庆活动,例如昆米勒节、鲁日格勒节、达斡尔冰钓节、乌尔阔文化节、斡包节等。达斡尔族民间体育运动会、民间阿涅非遗春晚等。这些民族节庆和文化体育活动搭建的达斡尔族文化传播载体,为达斡尔族文化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达斡尔族文化旅游提供了精彩的文化舞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达斡尔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从达斡尔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打造达斡尔族文化精品的实践,为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精品民族文化项目的支撑。早在201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三级政府部门、地方高校、戏曲剧院、老年大学等联手打造演出的风情音画《达斡尔人》。代表黑龙江省在北京世纪剧院舞台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11项大奖。这台反映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品剧目“以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源远流长的达斡尔民族文化为背景,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乌钦”穿线,艺术展现了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原汁原味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风貌。”[3]这台文化精品剧目围绕“英勇”“勤劳”展现达斡尔人在抗击沙俄侵略、开发东北边疆、兴建家园、安居乐业、勤奋耕耘、追求幸福的民族厚重历史和精神追求搬上了国家级的演出平台。这台精品剧目的主题内容、场景设计、歌舞艺术、非遗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够为前来齐齐哈尔旅游观光的客人提供富有民族韵味、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大餐。增强了达斡尔族聚居区的文化内涵,打造了一张靓丽的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名片。2019年2月26日,由中国旅行社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研学旅行峰会在齐齐哈尔市开幕。大型风情音画《达斡尔人》精彩亮相,为鹤城百姓和参加峰会的嘉宾展演。大型风情音画《达斡尔人》的艺术创作和精彩演出再一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但这样一台精品剧目还没有实现常态化的演出。所以,借鉴国内文化旅游精品演艺品牌《宋城千古情》《藏羌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的建设经验,把达斡尔族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特征、灯光艺术工程、舞台文化场景设计、山水自然的有机结合等融入大型风情音画《达斡尔人》的创作设计、文旅开发中,投资建设文化演出场地、实现常态化演出,培训演艺人员,将其打造成为传播、展示达斡尔文化的特色品牌。正如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会长吴焕军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达斡尔族节庆文化打造,旅游项目开发,做好载体建设,为达斡尔族文化精品展示创造条件。同时,用文化丰富旅游项目开发的内涵,增强吸引力。”[4]

(四)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推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达斡尔族虽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典型代表,对嫩江流域的历史发展、土地开发、经济发展可谓贡献巨大。达斡尔族拥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呈现出达斡尔族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开展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环境旅游和娱乐性旅游有着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的优势。

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基于达斡尔族文化的类型、特征、影响力以及分布范围,依托达斡尔族聚居区生态宜居的自然风光、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达斡尔族的民族符号,必将有利于促进达斡尔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为展示达斡尔族的历史贡献和文化特色,2019年6月,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哈拉新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建成,非遗体验馆的建设是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成果。该体验馆在传承、展示、宣传达斡尔族文化方面,以“齐齐哈尔筑城者、嫩江流域开拓者、祖国北疆守护者、民族团结实践者”为主线,从达斡尔族的辉煌历史、传统文化、生态智慧方面展示达斡尔人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

所以,在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达斡尔族传统生态知识的发掘和利用,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处理好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达斡尔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置于整体性、活态性保护中,在珍惜、珍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适度的措施发展文化旅游业,重视、关怀达斡尔族聚居区的群众生计、生存和发展,促成文化生态保护与各民族群众生活改善的共赢。总之,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造福于达斡尔族聚居区的各民族群众。

猜你喜欢

聚居区达斡尔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多元民族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达斡尔族民歌进入当地高校课堂的形式及影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