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专题讨论
2020-02-21郑广怀
郑广怀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人深刻地体验到自由与健康、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巨大张力。社会工作作为个人自由和社会团结的协调机制,在疫情应对中也愈加被重视。一方面,在国家集中动员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参与到抗疫工作当中,并发挥了显著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工作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国内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并未能提供给一线实践者足够的专业启示。换言之,教育和实践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反馈机制和紧密联结。自2010 年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基本脱节,社会工作价值遭遇严重挑战,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一初步认识,2020年《社会工作》的第三期和第四期,集中组织“联结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专题讨论,邀请社会工作研究者中的“后浪”们集中火力突破教育与实践之间的藩篱。这些“后浪”几乎是随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重建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发展,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文章观点,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既是建构的,也是解构的。
要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之间更好的联结,首先要确定社会工作应有的专业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研究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现状依然不如人意,陈文华等人(第四期)探讨了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界矢志于专业地位建构的历程,为我们认识大陆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智识资源。研究表明,专业地位的获取,不在于政府认可,不在于立法,不在于专业边界,而在于社会工作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其专业价值和专业能力,在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多元文化敏感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回到社会工作的课堂之中,发挥社会工作教育者的主体性。陈安娜、郜宪达(第三期)以及顾永红、王心雨(第四期)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议题。陈安娜和郜宪达指出,社会工作学生对专业能力的理解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忽视社会改变或者缺少改变的信心。作为社会工作教育者,只有持续保持对研究与实践的足够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能力和性别敏感,提供价值、知识和技术相一致的社会工作教育,才能建立起学生足够的能力自信。顾永红和王心雨指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只有学生在质疑和不断对话中,才能将“所思”和“所学”融会贯通,从而走出学习的迷茫状态,提升自我价值感。简言之,上述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课堂内外是社会工作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的自我赋权过程。我们无法期待,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真正进入实践后能够在日常服务中秉持专业价值。
专业化和行政化之间的张力是当前社会工作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发展也总是受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当前党政体系强调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正越来越被塑造成一个有关“治理技术”的学科和专业。如果在“治理技术”的框架下选择性借鉴“先进经验”,而不反思社会工作实践“行政化”困境,那么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也无法解决“行政化”的问题。因此,要促进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更好联结,需要厘清当前政社关系的实质。李侨明、蓝宇蕴(第三期)反思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抽空公共精神和公民参与机会的过程后指出,“共建共治共享”应是政府、社会、市场多主体合作的过程。因此,对社作工作而言,面对强大体制形塑力,只有怀抱公共精神,培育公民参与,以“微小的实践”践行社会正义,才能在专业化和行政化的张力中找到可能的出路。
如前所述,社会工作在当前的政社关系中已然被定位为政府进行精细化和技术化社会治理的助手。尽管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多在城市社区展开,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双百计划”,向羽、袁小良和张和清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四种角色(第四期):有温度的政策输送者、政社资源整合分配者、村落人际关系联结者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盘活者。这充分提示我们,给社会工作教育启示是,需要培育出更多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扎根本土的政策实践者,既具备政策执行能力,也具体政策反思能力,既能与服务对象同行,也能提出具有想象力的实践。与参与“双百计划”的社会工作者类似,主要在农村的儿童主任也是当代中国的“赤脚社工”,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学院的社会工作教育,但同样是联结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关键人群。黄君(第四期)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指出,专业能力的缺乏最终导致了儿童主任的服务“有心无力”。他提示我们,突破教育和实践之间的藩篱,不仅仅是打通学院教育和实践之间的隔阂,还要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赤脚社工”之间的制度化关联,而它的关键不是仅限于通过培训来灌输知识或以提高待遇为目的的考证。
专业化和行政化之间的张力不仅体现在实践中,也会通过实习环节渗透到社会工作教育当中。这种渗透刷新了人们对教育和实践之间关联的认知。在广为流行的教育先行观念影响下,通常认为教育引领了实践,而较少考虑到实践对教育产生的“殖民”。郑广怀和周钰(第三期)揭示了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博弈引发的督导关系的转变。认为通过实习督导这一环节,行政力量对专业性的侵蚀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有所显现,从而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工作的“教育降维”。因此,推动社工教育和实践之间更好的联结,不仅关乎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也关乎社会工作教育能否保持初心。
突破目前教育与实践之间联结不畅的状态,开展具理论视野,向实践提供可靠证据或启示的研究是必由之路。社会工作者深入扎实的研究,有助于教育与实践之间形成更良性的反馈机制。因为,社会工作者在推动教育与实践的联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王晔安、张欢和杨铃(第三期)基于CNKI 和WoS 数据库,系统梳理了国内国际期刊中国社会工作者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和国内研究相比,国际文献更多聚集具体而细微的问题,更多关注社会工作实践的特定领域,更加突出社会工作教育。其强调了推动社工教育与实践之间更好联结,研究者应更多回应从社会工作学生或“赤脚社工”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化过程中的痛点和困境,既要敢于提出超越当前局限的理论愿景,也要善于将概念建构和知识贡献与优化社会工作具体处境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地做到既有“诗和远方”,也为当前的难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每年暑期,社会工作教师总是试图引导更多学生投身于专业实践,然后又总是试图吸引更多的莘莘学子在秋季开始学习社会工作。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工作实践土壤里生根发芽,进而成为撬动社会转型的“杠杆”。另一反面,也深知他们很难突破教育与实践之间的“阻隔”,也能预知他们可能因幻灭或无力而离开社会工作行业。要突破这一困局,关键在于,社会工作教育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合力发掘教育与实践之间的有效对话空间、对接联结维度。质言之,作为致力于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团结的专业,社会工作自己也要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固有的结构和制度框架中,争取并开拓最充分的自主性,推动教育和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