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0-02-21英启琛

社科纵横 2020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群众

英启琛

(江苏海洋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其价值和功能。只有被认同,才能发挥其凝心聚力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地位的巩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众认同是结果和目的,认同教育是手段和过程,认同教育是实现大众认同的路径选择和必然举措。如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就成为新时代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三重维度出发,试就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进行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科学内涵,是研究开展的前提基础。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P3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2](P8);2012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3](P578);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4](P23)。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科学内涵,不仅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还要全面理解“认同教育”的内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特殊内涵。在现代汉语中,认同教育是“为认同而教育”,使之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并内化为个体的行动。在认同与认同教育之间形成了逻辑前后顺序,即认同是结果和目的,认同教育是手段和过程。认同教育是实现认同的路径选择和必然举措。认同教育的教育效果是实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方面的认同,达到个体思想上、行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并以个体认同为基础,形成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认同教育中最持久、最深层的教育,是政治认同教育和社会认同教育的文化基础。当前,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成为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建设制度的现实旨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本质是为实现价值认同而进行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多种途径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可、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体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过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认同教育的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基础

人民群众之所以愿意接受不同形态的文化表达,最根本的驱动力在于满足主体的内在需要,在于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体的内在需要和利益是主体能够接纳文化的前提。“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P18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用理论的升华拨清人民群众在社会交往中缺乏的公共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尝试运用讲的准、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向人民群众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意蕴。因此,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民主得到保障和发展,法治思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维得到贯彻,人民群众在共享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中享受发展成果,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P11)。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无疑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旧问题,也带来了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成为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障碍和隐患。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只有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在第二次分配的过程中将蛋糕切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利益问题,避免因经济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泛化,进而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离不开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促进,二者互促共生。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仅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思想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量。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而言,认同教育的对象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教育效果。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7](P17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筑成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因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6](P42)。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P36),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与此同时,在部分地区、部分群体仍存在着缺乏诚信、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离,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错误思想制约着人们的文化选择,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因此,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理性认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看待我国攻坚克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仔细比较、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认同,达到认同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关注青年群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关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9](P1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0](P54)。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他们的政治立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这一工程,应以广大青年群体和青年党员为重点,以此带动社会整体的认同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而言,始终坚持“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0](P54)的原则,积极探索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入脑入心;同时,积极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通过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多维度、立体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教育质量,扣好广大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青年党员而言,认同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为保障,系统掌握和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持续关注青年群体,重点关注青年发展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青年的文化基因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身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彻底性,即“抓住事物的根本”[5](P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三个维度的倡导,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和国家对主流文化的内在需要,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引导力,这种文化的倡导必将唤起人们对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接受,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教育效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发展是必要条件。

(一)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是关键

文化的最大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固有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就必须彰显其独特的吸引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精神的理论品质,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理论特质,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特点和时代特色。除了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发展之外,还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创新研究,以解决好新的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时代党中央也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工作方向,但理论创新带来新的实践工作需要继续深化。因此,必须细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内涵、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等的研究,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是保障

文化总是通过正确的表达阐释内在的底蕴,表达方式和表达话语是否恰当则成为制约文化传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凝心聚力的特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符合大众的话语体系,以听得懂、讲得出、用得好要求话语体系的通俗化。事实上,新时代党中央极其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认同教育是宣传教育的继续和延展。必须基于整体推进的认同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话语与认同话语的转换。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就必须要优化现有的宣传话语体系,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而不失俗气。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既有主体的需要、客体的特质,也需要中介的连接和过程的把控,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但中介环节和过程的把控对于提高认同教育效果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效果,必须在中介环节上进行创新。

(一)创新宣传教育是实现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实现,离不开科学的宣传教育。但宣传教育不能替代认同教育,认同教育也离不开宣传教育,只有夯实宣传教育基础,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在教育的氛围中认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才能为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增加可能。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见的问题,即:宣教教育方式上习惯“大而空”,不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和精神期盼,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使广大人民群众“敬而远之”。事实上,认知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的亲身经历能够让他们获取不同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不停的期许。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的站到人民群众的角度,理解和感受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需求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解答,真正将人民群众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

(二)运用好自媒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时代要求

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造就掌握不同技能的人[12]。从传统媒体到网络时代、新媒体,再到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尤其是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表达方式改变着人民群众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媒体的兴起,使“人人都是自媒人变成了现实”,但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自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交流形式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时效性,但也存在着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传播虚假信息的问题,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主动融入到自媒体平台,以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传递正能量,讲述中国故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抢占网络传播高地,真正掌握自媒体时代和自媒体空间的话语主动权。

(三)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专业人才是保障。当前,我国文化宣传队伍和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来说,在思想上,有的因循守旧、观念落后,仍习惯于以旧方法解决新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新条件和新办法;在工作上脱离群众,有的以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应付会议,没有走向人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不了解人民群众心之所想,致使工作开展效果不好;在方式方法上,有的急功近利,习惯于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新时代思想文化专业人才的建设,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强高素质的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觉悟好、专业水平高、奉献服务意识强的业务骨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人才队伍基础。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群众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