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全面构建事业人员培训体系
2020-02-21徐黄诚
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适应现代培训发展新趋势,探索开展事业人员科学化培训,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2019年,累计开展事业人员培训58期,涉及万余人次,在回答“为何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三个问题中,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围绕助力区域发展,明确“为何培训”
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事业人才队伍过程中,区人社局抓好落实事业人员培训工作是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的“筑底工程”。一是产业功能区建设客观需要。当前温江区加快推进“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和“五个之城”建设,对事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二是事业人员成长进步主观需要。根据调查,40%的人员认为自身能力素质、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节奏,要求知识“充电”的呼声很高。
精准调查培训需求,明确“培训什么”
按需培训的“需”,既是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又是事业人员成长发展需求。一是精准识别组织需求。区人社局向事业单位发布《干部培训需求计划》,并通过实地走访收集各部门培训需求,以此为基准明确了事业人员培训的组织需求和基本框架。二是深入调研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分析岗位职能职责,明确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重点及所需要的知识。三是发现分析个人发展需求。通过向事业人员发放个人调查问卷、分层分类座谈,全面识别个体发展需求。
完善创新培训内核,明确“如何培训”
培训方式与时俱进。一是与时俱进引入创新方法。秉承“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教育理念,按照学员特点需求开展精准化施教。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交流研讨、情景模拟等研究式、体验式教学,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二是“讲学互换”深化理解运用。引入授课讲师与参训学员身份互换、分管领导与业务经办座谈PK、学员之间匿名互评等模式,以强烈的代入感和互动性,倒逼干部思考工作、归纳总结,把业务熟手的荣誉心、行业新人的紧迫感激发出来。三是“双向交流”扩大资源整合。加大干部“走出去”和名师“引进来”双向培训力度,增强事业人员履职能力。四是立足实践开展岗位锻炼。将优秀事业人员推到项目攻坚、产业发展、拆迁维稳等急难工作一线进行锤炼,通过“理论+实践”式的递进培养,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全区先后推进300余名事业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工作,深入挖掘干部潜力、促进个体成长成才。
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培训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专题学习、实地访学让事业人员学信仰、学立场、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以“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和“五个之城”建设为主题的履职培训,设计“基础理论”“领导能力”“热点问题”和“个人修养”四个模块,年度参训200余人。针对新引进入职人员,开展“感知成都行”岗前培训,设置“市情区情”“宏观视野”“公文写作”和“职业生涯”四个模块,年度参训学员共计200余名。针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小型专业化培训和网络知识更新工程,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热点问题”三个模块,参训人数4500人次。
培训结果考核运用。一是突出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内容。进行学分制管理,要求学员每年需完成50课时的学分任务,并对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二是突出考准考实,细化考核方法。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进行多维度考核。部门考核作加法,以工作成效为考核指挥棒,由行业部门考核学用结合推动工作开展;学习总结作减法,区人社局收集整理每期培训的心得体会,对于质量不高、敷衍了事的学员要求整改并扣分;相互评议作乘法,由班级成员互评,按照30%的比例选出优秀学员;合并计算作除法,将上述几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学员年度考核得分,引导学员立足岗位转化学习成果,破解“一训了之”“学用分离”问题。三是突出奖罚分明,强化结果运用。将培训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把“筑底工程”作为干部识别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及时发掘发现有潜力干部,将表现优秀的学员与所在单位、行业牵头部门进行沟通反馈,建议单位对这些干部进行考察识别、跟踪了解,纳入培育对象范畴。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其年度考核结果不得评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