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2020-02-21刘养卉

社科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政治

刘养卉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1]。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程度愈发激烈的今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主渠道作用。

一、调查设计及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选取

为准确掌握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的个人及家庭信息,包括大学生的民族、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2]。第二部分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主要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来文化的态度四个方面[3],调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整体状况。第三部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调查。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向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共发放问卷420份,实际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93.57%,有效问卷393份,有效问卷率98.25%[2]。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从问卷来看,男性占35.37%;女性占64.63%;学生干部占33.08%,非学生干部占66.92%[2];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3.33%、34.61%、32.06%,分布较为均衡;从专业上来看,共涉及3个大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农医类,其中人文社科类占调查人数的21.37%,理工类占57.51%,农科类占21.12%。样本整体分布较为科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1.大学生“文化自信”度很高,但对其深刻内涵认知不够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81.64%的学生认为“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54.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83.4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51.1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对什么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认识也非常明确。在调查“你认为什么可以表现为文化自信”时,67.43%的学生认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83.46%的学生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59.54%的学生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52.4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途的自信”。只有36.9%的学生“知道”“文化自信”;33.84%的学生只“理解字面意思,深层的含义不了解”;8.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41.22%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是不够的。

2.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度高,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

调查“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时,80.41%的大学生表示高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一是不怎么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调查“您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时,只有17.81%的学生认为“都看过并多次读过”;50.38%的学生是“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27.74%的学生是“没看过书籍但看过影视作品”;还有4.07%的学生是“基本没看过”。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不足。调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吗?”这一问题时,6.36%的大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的观点”;57.76%的大学生“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21.37%的大学生“有其中一、两部不太清楚”;有14.5%的大学生“基本不知道”。

3.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对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

调查“您对革命文化的认识”这一问题时,选择“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三个正向评价革命文化选项的学生依次占调查总人数依次是72.77%、81.93%、63.87%,说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率都较高,而选择“不清楚,不关注”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8%,但对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是对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认识。对“您认为在现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强调革命文化的宣传?”这一问题调查时,仍有5.0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二是部分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调查显示,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仍有8.65%的大学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实践的科学理论,5.85%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有12.98%的学生“不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有15.0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4.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度高,但对其深刻内涵认知不够

对“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72.77%的学生选择“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1.93%的学生选择“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础上的创新”;63.87%的学生“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成果”。对“您认为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是?”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39.69%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84%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见,只有33.84%的人认为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您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58.52%的学生选择“自由、民主、和谐、文明、富强”,说明有一半多的大学生认识较为清楚。

5.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较为客观,但对外来文化认同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78.37%的学生认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优势”;11.45%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别的文化无法比拟”;2.54%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说明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加客观,但对外来文化认同趋势明显。一是西方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高。您对“西方思想对您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这一问题如何看?50.13%的学生认为西方思想对“自己有影响”、“影响很大”;35.7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有没有影响,没注意过这个问题”。二是大学生崇尚西方节日。9.41%的学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很有意思,每年都会过”;73.28%的学生认为“看情况过,可过可不过”;17.3%的学生认为“不是我们的节日,与我没关系”。可见,大学生越来越崇尚西方的节日文化。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积极性

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当调查“在文化自信方面,您认为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有48.09%大学生选择“具备文化素养,不主动、被迫付诸行动”;24.94%的大学生选择“具备文化素养,但不付诸行动”;26.21%的大学生选择“不仅文化素养不足,而且不付诸行动”。为什么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呢?一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传承,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特定时期,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评价较为片面,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孔孟之道”的正确认识。二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欠缺,因此大学生对“孔孟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这一问题的认同度不高也在情理之中,加之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辨别力,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因此在现实中无法取舍,也影响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培育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当调查“您认为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时,72.77%的学生选择“内容枯燥,过于形式化”;22.39%的学生选择“缺乏时代性,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当调查“您了解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很高,但占比最高的并不是文化精神,而是集中在“传统节日”(97.2%)、“民风民俗”(71.25%)、“神话传说”(82.69%)。而选择“宗教哲学”(29.52%)、“琴棋书画”(26.46%)、“工艺服饰”(20.87%)、“中医农技”(15.01%)、“戏曲武术”(24.94%)的学生相对较少。可见,大学生对这类文化的关注相对较为片面,应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二是培育的形式单一,手段滞后。当调查“您认为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时,选择“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79.13%)的最多;“您更倾向于何种文化自信培育方法”,学生最能接受的是“启发式教育法”(53.43%),其次是“灌输与启发相结合”(41.73%)、“灌输式教育法”(29.52%)。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地灌输,很可能适得其反。三是缺乏对优秀文化的校园宣传。尽管学校设立了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也举办过以诵读经典等活动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只是极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无法参加,因此学校缺乏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使大学生无法体验到中华文化真正的美,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同,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3.中华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因此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快餐、节日,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4],极大地消解了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调查“在文化交流中难免遇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您会如何做”时,51.91%的学生认为“选择性吸收西方文化”,还有2.29%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比较先进,应该全盘吸收”。二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当问及“您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时,62.85%的大学生认为是“移动互联网观念迅速传播”。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更由于网络监管的难度较大,监管不力等原因,一些消极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三是大众娱乐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部分娱乐节目缺乏思想性,低级媚俗,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热情。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因此,在文化多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是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高文化素养,完善和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特点,探寻各门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增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调查“你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有哪些”时,大学生较喜欢的授课方式主要为:“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等活动”(74.49%),“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69.39%);不太喜欢的授课方式有“授课教育”(36.73%)、“交流座谈”(23.47%)、“专题报告”(23.46%)。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9],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三是在党委、校团委、学生会等各级组织下,积极开展“人文之夜”、“伏羲大讲堂”等文化活动,或举办大学生“传统文化主题月”活动,或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庆典等活动,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接触面,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甘肃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战前线的出发点。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是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研究,整合革命文化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续加强与哈达铺、会宁、高台三个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及南梁爱国主义与党性教育基地的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与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获得感。二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革命文化的教育针对性,积极有效地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近年来,Z校进行的“大学生红色圣地暑期寻根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巡礼”活动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拓展革命文化教育的渠道。学院教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品味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课,通过赏析《建党伟业》《闪闪红星》《地道战》《开国大典》《邓小平》等红色影视作品,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敢为天下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代精神。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自信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改善民生的程度尤为关键[7]。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8]。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三是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和发展成果清楚了解的基础上,否则文化自信就失去了现实的依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通过一系列详实、准确的数据、影像资料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认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创造平台。调查显示,67.18%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影视、自媒体等)”了解西方文化的,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政治鉴别力有限,有关国家的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报道,极易消减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因此,我们要积极用主流价值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校园文化的有效性和导向性[10]。还可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贴吧等媒体群,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同时要加强网络监控和网络安全管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我国政府决策过程,参与政治活动,增强他们的政治知识,培养他们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11],提高其对先进文化的认同。

(四)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2],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增强和坚定高校教师的文化自信。一是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让中国人,尤其是高校教师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产生自豪[13]。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9]六方面的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文化的糟粕,抵御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对西方的各种思潮产生的背景、形成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危害性等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并能在课堂上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13],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高校教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鉴别能力,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理上的认知、情感上认同、实践上的践行。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