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0-02-21赵晓燕
赵晓燕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0)
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已颁发的各项政策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改革进程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策略,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更是民族振兴的先行,此战略的实施确保了国家改革政策得以落实,更是经济战略部署得到全面贯彻的重要保障。地方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不仅能将政策落实到地,还能确保相关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能加快政策进展,还可以拉近党和人民的沟通距离,加强党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大提高党的威信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既顺应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独特的执政风格,超强的凝聚力和领导力是其最为显著的“标签”。党的领导力是指“党在不依托国家政权的情况下,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挥自身先进性而对国家和社会各方形成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本领。用“两分论”来看待现代政党的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党的内在本质属性决定的,即政党的决策力;二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力、政治号召力、自我革新力,即政党的执行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任务可以基本概括为四项:一是上情下达;二是下情上传;三是教育管理;四是政策落实。从这四项基本任务的角度出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实际体现的是作为战斗堡垒传达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向上如实反映底层群众真实意愿和建议、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坚决贯彻执行党交办的各项任务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党组织从各个方面强化对农村整体的把控,提升对村和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工作的指导水平,带领农村党员和群众一起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使广大农民紧跟党组织的步伐,从而稳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本领。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空巢化”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壮大,涌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比农村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信息交流慢等一系列问题,城镇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容纳力,于是农村年轻力量外出现象层出不穷,并最终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不合理的农村人口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正是受到这一因素影响而出现“空巢化”、“老龄化”的问题。
年轻党员外出数量日益上升且流动性加强,几乎无法正常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会,长期处于失联状态,村中老弱党员较多,使得党组织内的年龄结构失衡,党员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高且学历水平低。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经费和场地限制,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的党内活动,或活动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深入程度不够,效果不佳。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部署和逐级细化,农村事务不断增多,工作压力增强,部分优秀人才对担任村干部产生畏难情绪,教育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人采取多种外出途径“逃离”农村,于是这就导致在选举村领导组织成员时,无可用人才候选,后备干部力量严重不足。基层党组织成员组成陈旧,老龄化严重,党组织与百姓关联不大,领导不及时、不到位,领导力就可见一斑了。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各项工作的交接与落实,是所有工作得以落实的中心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作风建设越来越凸显出更大的作用。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体制的不断落实完善,基层党员干部过分关注利益的分配,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高个人的经济收益,将原本属于提升个人思想和工作能力的学习时间占用,这也就导致在基层党组织中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个人学习意识得不到提高,能力没有进一步的突破。部分党员学习方法毫无新意,大部分党员生搬硬套,机械死板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党的方针政策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流于形式,官僚化的领导人员大有人在,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人心浮躁,无所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不注重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大搞形象工程,欺上瞒下,虚多实少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一些“土皇帝”,打着官位名号,却不为百姓办实事,重贪图享乐,觉得自己作为领导干部就“高人一等”,大搞特殊化待遇,在公权力行使过程中,独断专行,胡乱指挥,任人唯亲,只看到了自己的亲属或者小集团的利益。上述这些情况的出现大大损害了党在民众心中固有的伟大形象,严重降低民众的信服度和威信力,致使大大削减了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思想意识淡化
党的十四大会议正式确立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该政策得到落实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乡村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也势必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开始动摇,价值取向和党性观念也日益发生转变。
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追求农村经济发展而轻视甚至忽视党员思想建设,党建思想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不重视,思想教育往往只注重形式,创新性不足,仅仅满足于传达上级文件、张贴宣传板报等内容。在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和大讨论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一定的抱怨情绪,对党缺乏最基本的认同感,产生摇摆心理,在潜意识当中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就不能发挥出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存在党性意识薄弱的问题,甚至出现质疑党、批评党的错误言论。
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人民理念不强,宗旨意识淡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话语的发言者,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始终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但是,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价值观发生扭曲,追求财富,脱离百姓,只关心自身得失,在农村公路建设、房屋改造拆迁、电网升级等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忘记立党的最初宗旨,也不再为人民谋取利益,自私自利,满足私欲,出现了很多行为不良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就是指基层领导不作为,胡来乱来现象,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民众失去对党组织的信赖。长此以往,党的群众基础必然受到损害,基层百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
民主制度在农村并未得到很有效的落实。民主集中制是为保证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实现的重要配套原则之一,是健全党内体制的中心,但是,这也并未在农村基层的领导组织中发挥作用。党组织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包揽性领导”、“一言堂”时常出现,党内双向沟通渠道不顺畅,作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桥梁,基层党组织往往只发挥“上情下达”这一作用而忽视“下情上传”的职责,群众提出合理建议和表达正常诉求的民主权利无法保障,导致群众积极性不高,党群关系极不和谐。
在部分农村,村“两委”班子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加剧。“村民自治”是实现国内基层村民自治的核心要求,是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确立的,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三项内容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贯彻落实各项基层工作时,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妥善合理分配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但在实际其情况中,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党组织成员处于一定的被动地位,尤其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常常出现党组织弱势而村委会强势的情况,村委会甚至是村领导干部个人独占经济控制权,党组织根本发挥不了自身的领导作用。不仅如此,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方式,但各村又都有“村民自治”的权利,所以,不同村的村委会选举上任的方式都不太一样,有的职位是党组织推荐,有的职位是通过村民选举而来,这就导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村民认为党组织推荐的人选不具代表性,个人决断过于草率,由此对党组织的安排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心理,大大削减了基层党组织在民众心中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具体路径探究
(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水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最前线的堡垒,不论周围环境有多么恶劣,处境有多么危险,农村党组织队伍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要积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正确引导民众完成党和政府交予的每项工作,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人员配置,为建设现代化新型有力量、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懈奋斗,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组织在完善体制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党内流动人员的管理做到“流动不流失”,降低“口袋党员”的比例。在流动党员集聚区可设立专门的流动党员联络小组以便了解流动党员去向,要主动与在外的流动党员聊天谈心,关注其思想状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作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党组织可利用微信群及时地与流动党员保持一定联系,可有效地向其传达一定工作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让工作得以落实到个人,还能对个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加强作风建设。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等鼓励吸引更多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返回家乡开展建设并积极吸纳其入党,为党组织提供有力量有朝气的储备干部队伍。对于党组织内的中青年党员要重点培养,拓宽党组织干部选拔渠道和视野,增强党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质量,重新塑造党组织的形象。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
自党成立起,加强党内学习建设已经成为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强党内信息宣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党内的大多数人做到可以经常学习,完善个人知识储备。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现阶段的党内学习以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促使工作向合理化与科学化方向迈进。
除此之外,加还要进一步强党风廉政建设,克服庸懒散奢的党内不良风气是党在作风建设中必须要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是国家的根基命脉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植根于我国最广大的群众之中,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农民对党最直观的看法。因此,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培养廉洁自律务实的党员干部作风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党内作风建设的责任划分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个人良好的行为意识,时刻关注作风建设进程并紧跟进程完善自身;二要抓监督,坚决执行党的各项监督机制,坚持党内党外监督,加大纪检部门工作力度,扩大监督视野和范围,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做到党务政务公开透明化,保证群众上访、舆论报道的渠道通畅,建立一个廉洁型党组织,大力宣传党内的廉洁之风,采取以优带劣的方式整治不良风气,加大自身的领导力度。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思想建设
党内的思想建设是党内日常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思想为各项工作的完成提供一定的指导,做好思想准备可使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实现干部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力的必然要求。
要坚决落实相关加强思想建设的工作,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积极拓展各种相关的学习渠道,做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要创新学习方法,如利用当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开展“红色资源强党性”教育、邀请身边的先进党员或先进个人作事迹报告等活动,让思想教育跳出读文件、出板报、看视频的旧方式。在督促个人学习的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积极组织各种思想建设会议,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思想后退的党员前进,也可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长此循环,促使不良风气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促使党内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服务宗旨。作为最大的执政党成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光发热,定期开展主题学习会议,永葆党内学习新活力。创造性地举行“插牌亮旗”活动,党组织要悬挂党旗,党员自觉佩戴党徽。推动党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深入发展并建立奖罚机制,每一季度进行总结,促使党员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加强与群众联系的紧密性,积极为农村广大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健全
党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是党加强自身凝聚力与号召力的体现,也是提高其威严性的重要表现,只有党内体制的不断完善才可使党青春永驻,历久弥新,这对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改革四十周年纪念会上习主席曾说道:“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到今天为止,党内的制度建设工作表就从未停止。
实行村级联席会议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重新整治农村民主决策机制和相关工作。联席会议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发起,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做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全部党员、村私营企业家、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和村团体组织负责人,保证与会人员的涵盖范围。会议除传达上级党委指示外,更重要的是听取群众意见和问题,发挥各界的主动性,开言路集良策,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各方健康和谐发展。
真正保证基层村“两委”领导工作制度持续实施。村“两委”班子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同乡,要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消除戒备和矛盾,统一思想认识,使关系朝和谐融洽方向发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一致,不能互相拆台,要听党指挥,同恶势力做斗争。在职责、权限和管理对象上对“两委”班子进行严格地划分,明确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之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具体作用,使党组织领导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