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化危为机
2020-02-21本刊执行总编兰恒敏
本刊执行总编 兰恒敏
4月17 日,中国一季度GDP 数据公布:-6.8%!
同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工作。
新华社的通稿中有两句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两个“前所未有”,顶级词汇的背后,强烈的忧患意识、紧迫感、使命感,扑面而来。
当前的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怎么办?这是广大国有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在企业最焦心的是:随着国外疫情发展,订单大量取消,出现需求断档。
我们认为,取消订单影响很大,但不绝望。道理很简单,人禁足在家不能买衣服,可以过两个月再买;原打算5 月外出旅游,可以推迟到10 月……消费是有数的,就在那里,消费需求可以被暂时性抑制或推迟,但不会被消灭。订单会慢慢多起来的。订单偏好有准备的企业。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消费受到暂时性抑制的同时,(因疫情停工)供给也受到了暂时性抑制。订单(需求端)少了,抢订单的(供给端)也少了。这对制造能力强大的中国和山东来说,是有利因素。在全世界都受到疫情打击的情况下,中国成为最强大的发动机。
企业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美日欧借疫情所宣称的推动产业“回流”,会不会对产业链造成较大扰动,削弱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优势?
我们认为,极个别产品或环节暂时“出走”是有可能的,但产业链、工业体系、贸易网络和市场容量是搬不走的。特朗普可以强令口罩生产企业“回流”美国,但生产口罩的上游企业,是不是也要“回流”美国?假定整个产业链都可以“回流”,那么劳动力呢?美国是不是要办几个“蓝翔技校”?再假定人和物统统可以“回流”,但美国口罩卖3 元赔钱,中国口罩卖2 元还挣钱,美国企业怎么竞争?况且美国的大部分产品还要通过“回流的回流”,再返回14 亿人的大市场。
总之,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基于“国家安全”所鼓噪的产业“回流”,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基于比较效应和资本获利本能而客观推动的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将注定使“回流”成为“逆流”,无关大局。我们的企业不能因此而乱了方寸。
关键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政治局会议讲得很清楚。除了以往反复强调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这次会议还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每个国有企业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上来。
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没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就没有壮士断腕的动力。这场疫情,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洗礼,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场空前的大考。
我们期待并相信,山东的国有企业一定能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