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 正传》俄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①
2020-02-21张会园
◎张会园 赵 燕
1 引 言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2004)曾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知识和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借助语言,文化得以记载、传播和延续。只有通过语言交流,人们才能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和世界。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形式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没有文化知识很难学好一门语言。此外,文化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词,语言会不断丰富。一般来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但涉及语言之间的转化,而且涉及文化之间的迁移。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应更加重视文化因素。而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中俄之间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翻译两国作品的难点,该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
鲁迅作为绍兴籍文化名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写作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描写沉重黑暗的现实。《阿Q 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佳作。该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讽刺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通过其中蕴含的文化负载词传达了中国文化。
本文选取《阿Q 正传》的两个译本,即王希礼(Бори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аcильев)和罗果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огов)的译本,通过对其中生态、文化、社会、宗教、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收获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俄译的翻译策略研究成果。
2 《阿Q 正传》概述及其俄译本翻译状况研究
2.1 《阿Q 正传》概述
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创作于1921 年12 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作品被认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故事以1911 年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阿Q 的生活。他每天过得浑浑噩噩,漫无目的。面对欺凌和歧视,他从未想过要抵抗,每次遇到困难都通过自己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寻求心理平衡。每当现实中出现令他受窘的事情时,他就会把希望寄托于过去他富有的祖上或者未来他孩子的身上,把祖先和孩子当做一个心灵的避风港,把失败和羞耻转换为合乎情理之事。现在“阿Q 主义”和“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语。与此同时,鲁迅先生还通过阿Q 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面貌,当时的中国人心理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面对现实的悲哀和可悲的“看客”心理。
在修辞风格上,鲁迅像往常一样运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特点,使故事更具有表现力。小说多以短小的段落和句子为主,呈现出高度口语化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2.2 《阿Q 正传》俄译本翻译状况研究
“第一个《阿Q 正传》的俄译本由苏联汉学家王希礼于1929 年翻译完成,并交由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阿Q 正传》共有5 个俄译本,分别是:1929 年,鲍·瓦西里耶夫翻译,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的《Правдивая история А-Кея》;1929 年,米·柯金翻译,由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的《Правдивое жинеописание А-Q》;1938 年,鲁多夫、萧三和什普林岑合作翻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Кею》;1945 年,弗·罗果夫翻译,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的《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Кею》;1955 年,柳·波兹德涅耶娃翻译,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出版的《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Кею》。这五个译本已经再版发行20余次。在鲁迅作品俄译本中,《阿Q 正传》译本种类和刊印次数是最高的。”(李春雨,2014:216)
“王希礼在1924——1927 年曾以苏联驻华总领事馆和苏联驻华武官秘书身份派驻中国,1925 年在开封军事顾问团工作,结识了奉命去开封做军事团翻译的曹靖华。”(彭羚、章谊,2011:161)。笔者认为,曹靖华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为王希礼开启中国现代文学大门的人。王希礼在翻译《阿Q 正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曹靖华的大力协助,更是通过曹靖华的引荐与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亲自提点。鲁迅应他请求,于1925 年为他写了俄译本序言。所以王希礼的译本对于文字的把握还是较为得当的,小说中的很多典故、引语、俗语、民俗文化词汇等都得到了准确传达。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Старик потерял лошадь, но как знать - может быть это к счастью)、天门(небесные ворота)、角回(углы)、斯亦不足畏也矣(одного для страха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在修辞风格上,王希礼的译本尽量模仿原作,译文中几乎没有复杂的复合句,多以短句为主,所以王希礼译本读来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不仅如此,王希礼在分段方面也刻意模仿原作。《阿Q 正传》行文的段落简短,多以人物对话为主,而且叙述性文字篇幅较短,段落一般只有一二百字。而由于俄语单词要比中文长,与原文同等内容比较,译文段落看起来会显得冗长。王希礼经常故意将一段俄语译文拆成两段,所以原作307段,而译作410 段。”(李春雨,2014:220)这种处理不仅复制了原作段落带给读者的那种短小精悍的视觉效果,还使语义层次变得更加丰富。
但是,该译作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译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漏译了原作中的12 句话(共304 字)。”(王立业,2018:23)其次,译本存在多处不甚准确的地方,比如,将阿Q 的“黄辫子”译为“红褐色的辫子”(рыжая коса),将“画花押”译为“画圈”(нарисовать круг),第六章中“赵太太慌忙说”被译作“赵太太伤心地说”(огорченно сказала жена почтенного Чжао),“赵太爷很失望”被译作“赵太太很失望”(при виде этого, жена почтенного Чжао потеряла всякую надежду),第七章中“宣统三年九月十四”被译作“宣统三年九月初四”(в четвëртый день девятого месяца)等。
罗果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汉学家,是著名的记者和翻译家。罗果夫为研究现代中国文学问题,介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研究贡献尤为突出。笔者认为,罗果夫的译本在完整性、准确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罗果夫译本被收入国家文艺出版社1954——1956 年四卷本俄译鲁迅全集,并多次入选各大出版社发行的鲁迅选集,自问世至今在苏俄再版近20 次。”(王立业,2018:27)不仅如此,罗果夫的《阿Q 正传》俄译本还曾在中国出版:上海时代出版社先是于1947 年出版了其单行本,后又于1950 年将其收入罗果夫编译的俄文版《呐喊集》中出版发行。罗果夫译本吸收借鉴了王希礼译本的很多精确处理,如上文中提到的典故、引语、俗语、民俗文化词汇等,在王希礼译本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注释,让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罗果夫对王希礼译本中存在的大部分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予以修正。比如,前面提到的“黄辫子”(тусклая коса)、“画花押”(расписаться)。但罗果夫的最终译本中仍然遗存了少数细节性错误。这些错误多半是译者对汉语词汇语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的。比如,将“与其慢也宁敬”中的“慢”解释为“怀疑”(относиться подозрительно, хотя и с почтением);将“又并不叫他洋先生”中的“又并不”理解为“又一次不”(на этот раз почему-то не назвал его - господин иностранец)等。
3 概念厘定
3.1 文化负载词
由于中俄两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社会因素等条件的不同,两国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有些词汇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这些“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包昂,2004:143),这种词汇即被称为“文化负载词”。廖七一(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表示某种文化中特有的词、短语和习语,他们反映了某个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活动方式。同时文化负载词具有一定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且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之中,对于另一种文化是空白,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等。”彼得·纽马克把文化负载词分为:①生态文化负载词;②物质文化负载词;③社会文化负载词;④组织、习俗、活动、流程等;⑤理念、手势和习惯等。(Peter Newmark:2000)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①生态学;②物质文化;③社会文化;④宗教文化;⑤语言文化。(Nadi:2007)《阿Q 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涵盖了物质、文化、习俗、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
3.2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 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用的两种去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去向,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韦孟芬,2015:30)使用归化策略时,一般伴随着意译、替代、添加、简化、省略等翻译方法。
异化是指遵从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在翻译中保存和反应原文的文化背景、语文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时,一般使用直译、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
关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一直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都有助于文化传播,翻译时应根据原文题材、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地位、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的不同,合理地应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胡谷明,2013:52)
《阿Q 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包含很多的文化负载词,由于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想把这些文化负载词完全翻译出来是不现实的。笔者拟参照同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分析《阿Q 正传》俄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对比分析
根据上文提到的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本文从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五个方面对文化元素翻译进行翻译策略的分析研究。
4.1 生态文化负载词
不同民族对自然环境、气候、动植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表达也各有异同,生态文化负载词传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和俄罗斯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俄罗斯属于寒温带气候,而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属于江南水乡。由于两国文化不同,对动植物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俄罗斯人遇到黑猫,预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黑猫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文化意义。因此,翻译时要特别充分了解该民族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表1 所示为《阿Q 正传》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表1 《阿Q 正传》两个俄译本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续 表
根据表1 可知,王希礼和罗果夫在生态文化词汇的翻译中都倾向于使用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翻译方法,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具有理解性,适合目的语读者。
4.2 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文化群体下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阿Q 正传》中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如表2 所示。
表2 《阿Q 正传》两个俄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续 表
表2 中的文化负载词:褡裢、棉袄、夹袄、皮背心、长衫属于“衣”,王希礼和罗果夫都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归化的翻译策略;饼、馒头、黄酒属于“食”,两位译者也都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大洋、铜钱、角钱、元宝是货币,两位译者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钢鞭、板刀、钩镰枪、三尖两刃刀属于工具,两者也都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他的物质文化负载词也都以意译或意译加注的方法为主。
综上所述,王希礼和罗果夫在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都习惯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罗果夫的意译加注的方法比王希礼多,通过注释,可以让不理解中国文化的俄罗斯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也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4.3 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一般可以体现在称谓、娱乐活动、教育、制度等方面。社会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而非该文化环境的人不熟悉的词汇,文学作品会常常用到它们。社会文化负载词是《阿Q 正传》中占比最大的、翻译难度较高的。《阿Q 正传》中社会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如表3 所示。
表3 《阿Q 正传》两个俄译本中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表3 中,张三李四、王胡、小D、赵太爷属于人名,两位译者都用了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押牌宝、青龙、角回、赌摊属于娱乐项目涉及的内容,两位译者都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秀才、举人、状元属于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文化词,王希礼主要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而罗果夫多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衙门、知县、地保是与地方行政相关的词汇,两位译者均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半寸、一畦、香一封等是与度量单位相关的文化负载词,两位译者在具体常见的度量单位翻译上用了音译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常见的度量单位翻译上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与历史相关的文化负载词,两位译者大多采用音译加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把归化和异化结合起来,以使译文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其他的社会文化负载词,两人也都多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但两者的翻译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饭碗”在中文里指的是食物的来源、挣钱的方式。王希礼译本中把“饭”译成了“面包”,而罗果夫译本中把“饭”译成了“米”。众所周知,面包是俄罗斯人的主食,而米饭是江南水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由此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差异。
综上所述,王希礼译本对社会文化负载词更多用音译、音译加注的方法,侧重归化的翻译策略。而罗果夫的翻译有音译、意译、音译加注、意译加注,注释比王希礼加得多。笔者认为,罗果夫的注释可以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更易理解,更加合适。
4.4 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宗教相关的各种人物、观念、仪式和故事。宗教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的佛教文化很流行,所以《阿Q 正传》中存在许多宗教文化负载词(表4)。
表4 《阿Q 正传》两个俄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根据表4 可知,王希礼和罗果夫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都倾向于意译的方法、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让读者清晰地明白原文的内容。罗果夫版本的注释比王希礼多,在翻译的过程中,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让俄语读者理解得更透彻。
4.5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文化。《阿Q 正传》中有许多典故、俗语、拟声词、专有名词都是翻译的难点。《阿Q正传》中语言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如表5 所示。
表5 《阿Q 正传》两个俄译本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表5 可以看到,王希礼的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用意译的方法较多,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罗果夫也多使用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方法,两者的译本相差不大,但是罗果夫的译文注释多,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
5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文化负载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解释,并以《阿Q 正传》的两个俄译本为例来分析。从译本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翻译是没有固定标准的,特别是文学翻译。要根据译者的背景、翻译的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两者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译者想要翻译好任何作品,单纯地使用某一翻译策略都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翻译目的为依据,以期得到最好的翻译效果,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