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文化支撑*
2020-02-21于凌炜
于凌炜
(海南省委党校 哲学考研部,海南 海口,5711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制度建设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系统地回答了我们究竟要完善和发展什么、坚持和巩固什么这个重大问题,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决定》在第七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专章论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该论述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义,使我们对中国之治的内在肌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的文化沃土
文化是制度构建和发展的沃土,制度是文化观念的外化,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的文化沃土。
社会制度是制度建构主体根据一定的文化观念建构出来的其精神世界的构想。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影响制度的深层次因素,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制度选择的方式。因此,文化作为构成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是制度选择的一个基本前提,文化不同的民族其社会制度发展也不同。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根源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怎样的文化观念,就会相应地选择怎样的制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很难选择相同的制度。例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分权制制度是建立在罗马和希腊历史上的“长老会”“元老会”“议会”等模式基础之上,是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一脉相承演进而来的。“中国之治”之魂在于中国人所固有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没有分权制的文化传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因此,中国道路的选择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决定的。但现在有些人崇洋媚外,总是试图割断历史,照搬照抄别国的制度,这些想法都是非常荒谬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当今的“中国之治”是中国要迈向制度现代化的现代治理,如果盲从于西式民主,就背离了马克思关于制度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发展机制,也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①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 -06。我国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我们自己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上,选择出最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制度,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和体现出中国人民真实的价值追求,也才会成为福泽人类的善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这十分明确地指明了“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毋庸置疑,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虚心汲取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其他任何国家的制度模式或政治理念,而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广泛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完善发展“中国之治”。
二、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之治”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之治”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滋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悠久灿烂,为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在制度文明方面,中国的先贤哲人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共识,他们认识到只有消除战争、统一起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努力实现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局面。所以,从秦代开始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汉代,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文化开始逐步走向合一。这样的治理模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对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有效维护起了重要的作用。自唐代,开始专门分类地、系统地详细记载历代的典章制度。伏尔泰曾在他的《风俗论》中说,中国人的政体实际是当时最好的,他们的帝国被管理得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经验,诸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性思辨和智慧的结晶,历久弥新,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是我们治国理政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对它们不断地传承创新中,我们既以史为鉴,也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例如,我们坚持和完善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一概念就来自于《礼记·礼运》;我们坚持和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中华文明推崇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因;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等等。正因为有着如此强大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才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概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与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当今的“中国之治”需要我们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实践进行充分挖掘、积极总结,用好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2.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之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革命文化激昂向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之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之治”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障和精神鼓舞。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寻国家治理的良方,试图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在道路选择上是极其艰难的。由于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试图仿效西方的各种制度模式,越走越走不通,导致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各种反动派,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富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今,经过70 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在仅仅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制度发展的程度既是这个国家治理能力高下的标志,也是其文化繁荣程度的标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扛起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旗。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充满了坚定的信心。革命文化饱含着英雄气概、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进行的文化发展创新,它们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构筑起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出的巨大优越性,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也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的实践路径,使“中国之治”从抽象到具体获得更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的提出,对实现我国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现代化,推进我国制度建设和创新,开辟“中国之治”的崭新未来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现了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为我国先进文化发展从五个方面指明了实践路径:第一,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极端重要的一项的工作,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党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这关乎国家的方向、关乎党的性质,关乎人心凝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能在坚持中不断巩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中国具体实际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国之治”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当前,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就是要深入全面贯彻落实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行动自觉。第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的方向和性质,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高度和文化理想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一种文化是否能强起来,就取决于贯穿和凝结于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引领力、生命力。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其内在的先进性昭示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在新修订的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我们要坚持做好这一制度建设,促进人民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第三,先进文化建设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主要从文化事业层面着眼,要求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解决优质文化资源不充分和文化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和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实现。新时代做好健全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工作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第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一制度主要从舆论导向层面对先进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舆论领域是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集中反映,舆论工作事关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舆论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尤其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一定要坚持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把好意识形态方向盘。新时代坚持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需要紧密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要求。通过对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不断坚持和完善,使其对筑同心、聚民心、强信心起到“助推器”“风向标”的积极作用。第五,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是从文化产业层面对先进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打造文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质,因此在文化生产创作中必须处理好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人民性,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决定了其在发展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当两种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就要服从社会效益。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做好两个效益的统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为“中国之治”建造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一个国家要使人民安然有序,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要健全各项制度,这也是国家治理的目的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整合一个国家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基石,也是任何一个治理有序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文化取向制度化就成为了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就是要以先进文化为“中国之治”建造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在这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之治”的引领性力量。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不断坚持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使“中国之治”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得越来越牢,而这一基础设施释放的红利,将成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化虽然是无形的意识和观念,但却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着有形的存在和现实。“文化制度在国家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源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点。”③周文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保障[N].新华日报,2019-12-17。在国家治理中,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广泛凝聚人民力量,为“中国之治”提供深厚支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